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坊肆以射利为计,故以商业的眼光选本刻印,而且在售卖时利用插图、评点等方式积极促销,有力地推动了刻本小说、戏曲文学的传播,亦推动小说、戏曲研究成为明清之后的显学.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的佛教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是以唐代高僧玄奘为文化原型的神魔小说,它的取材是建立在非常真实的历史基础之上的。玄奘天竺求法的故事,经过了从本事本文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到《西游记平话》到《西游记杂剧》再到百回本《西游记》的发展演变,真实的佛教历史故事转变成了艺术的佛教文学故事。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中围绕男女情欲展开的情色叙事是小说艺术价值的重要一环,这些情色内容或以插科打诨方式的随意点染,或铺陈笔墨细腻描摹,但从总体上来看又局限在情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阶段,表现出作者既欣赏又克制的创作态度,有着独特的审美快感。小说以游戏化方式来展开情色叙事,并充分融入喜剧技巧来提高小说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可以说《西游记》的情色叙事是在小说的成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到中晚明的文化思潮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平 《东岳论丛》2003,24(5):89-93
长篇章回小说《西游记》问世以来,对于其原旨的探讨就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各种见解层见叠出,相互辩难,而实际上这些不同的见解都是在各自主客观条件下所作出的阐释,都在丰富着《西游记》的内涵。从明代至今,对其原旨的探究似乎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进一步说明,《西游记》是一部具有象征意味的寓言小说。  相似文献   

5.
李萍 《社会科学家》2012,(1):123-126
影像时代,中国古典文化在海外传播的重心由文本译介转向了影视改编,改编的过程中,由于影像传播特性的影响,除了传播形式上的变化外,其内容亦出现了完全不同于文本译介的变异,这种变异从一个角度看,深层次里是异域文化价值观念的凭空植入,并与原著产生了强烈的比照差异;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是商业元素对传统文学形式的渗透,使原著的传播在市场中获得新机遇的同时,也模糊了文学和商业的界限。文章对《西游记》在海外传播中的上述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对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元末明初蒙古族作家杨景贤的代表作杂剧《西游记》第一次配齐了唐僧取经的队伍组成 ,并对其出身来历做了清晰化、定型化处理。在把人物来历神异化的同时 ,却把人物性格写得更加世俗化 ,形成有趣的二律背反。剧中对人物形象进行了生动的刻画 ,更加注重性格的内在统一 ,基本奠定了其形貌和性格特征 ,从而对二百年后的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作为神魔小说的代表 ,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明人的关注。明人对《西游记》的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从内容上看 ,明人以为《西游记》是一部修心的寓言 ,既包括儒家的“存心养性之学” ,也包括道家的“修心炼性之功”和佛家的“明心见性之旨”。从艺术上看 ,明人从《西游记》的奇幻中认识到了通俗小说的虚构性艺术特征和消遣性审美功能 ,从《西游记》与《水浒传》的比较中认识到了人物个性化塑造是通俗小说成功与否的关键。明人对《西游记》的认识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与《心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 ,《西游记》作者对佛学典籍并不熟悉 ,唯独对佛教的《心经》特别关注。《西游记》作者不但将《心经》的内容融入小说情节 ,而且还将自己对《心经》的理解贯穿作品的构思 ,以致于《西游记》成为一部“修心”的寓言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的取经成了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精神的象征,成了为人类不惜冒险、牺牲七情六欲、追求心灵的自由和拯救众生的理想的事业。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超越了对个人自由的执著,而把"普度众生"作为更高的人生追求。作者所描写的人物也有不足的地方。其文本提供的结论引起了人们不少误解。  相似文献   

10.
《二郎宝卷》与小说《西游记》关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郎宝卷》因其卷末有“大明嘉靖三十四年壬戌刊”的字眼 ,一般被认为是嘉靖年间的宝卷 ,但根据宝卷所载的一些内容 ,如吕祖归圆等祖师的事迹以及《伏魔》《泰山》《十王》等宝卷 ,可以判断它是万历四十五年之后的一部宝卷 ,有可能出现于崇祯元年。理由一 ,宝卷所记之归圆主要活动于万历年间 ;理由二 ,《伏魔宝卷》产生于万历四十五年 ;理由三 ,宝卷提到戊辰年 ,万历四十五年之后的戊辰年 ,应是崇祯元年。尽管《二郎宝卷》晚于万历二十年出版的百回本《西游记》 ,但并非是小说《西游记》影响的产物。在南方刊行一系列小说《西游记》前后 ,北方的民间宗教中普遍流传着西游故事 ,这些故事不论在故事形态上 ,还是宗教譬喻上 ,与小说都有很大的区别 ,有些还留有明初《西游记平话》的痕迹。民间宗教家们基本上是农民 ,知识有限 ,他们接受宗教思想基本上是口耳相传 ,不可能成为小说的直接读者。这说明在北方可能流传着以唐僧取经为底本之讲唱文学。这种讲唱文学可能与百回本《西游记》都是明初之《西游记平话》的后代 ,其最终形态的差异 ,应该是传播过程中 ,被不同接受群落改写加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作为神魔小说的典型代表,《西游记》中多次出现龙王的形象,龙王形象从取经前第一次出场到取经归来,贯穿于整个取经故事,成为《西游记》中着墨最多的配角。龙王形象之所以能深得作者青睐,既受普遍流行的民间信仰的影响,也是作者迎合大众审美趣味的有意之举。  相似文献   

12.
立足"文化转移"的理论架构,本文选取英国广播公司奥运宣传片<东游记>为视觉形象分析样本,讨论文化经由大众传播媒介而发生的多阶层情境化现象.在跨时间与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下,"原创文化"经历一系列选择、添加、强调与诠释的改造与重塑后,可能形成一种与本体相差甚多的"寄生文化";而借助强势媒介的传播扩散,"寄生文化"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获得影响力,并于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取代"原创文化"的面貌."文化寄生"的范式提醒我们关注跨文化参考机制下文化发生的变形与异化.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九十八回有一个阿傩向唐僧师徒索要"人事"的情节,这被许多人认为是作者表现阿傩索贿并进而讽刺佛教的重要证据。但从《西游记》的抑道扬佛倾向、从该情节所体现出的佛教教理教义、从作品的艺术构思与主题表现等方面来看析,作品中这个索要"人事"的情节,并非是对佛教的讽刺,而是作品整个佛教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佛教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陈云三次同李先念谈西路军问题,对西路军充分肯定.其原因和依据是:1、陈云作为共产国际的代表,曾负责联系援助西路军武器弹药的事;2、西路军是根据中央打通国际路线的决定而组织的;3、西路军的失败不是因为张国焘路线,主要是因为对民族情绪,对马家军估计不足.  相似文献   

15.
论瑜珈教与《西游记》的众神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西游记平话》的诞生与宋代以来一个民间宗教有关,这个民间宗教即为源出于密宗的瑜珈教,《西游记》中的多数佛教神明皆为瑜珈教崇尚的神明,其主人公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皆与瑜珈教有关。最早完成《西游记平话》故事构架的是南宋福建永福县的张圣者,他是一位瑜珈教大师,在民间有广泛信仰,闽南与台湾又称其为“法主公”。  相似文献   

16.
温斌 《阴山学刊》2012,(6):36-38
元末明初蒙古族剧作家杨景贤以独具民族文化特征的艺术视野和包容坦荡的创作胸怀,在《西游记》中塑造了众多鲜活灵动又富有个性解放色彩的女性形象,凝聚了不断进步的时代精神和鲜活跃动的民族文化,进一步丰富了古代文学创作的女性世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两个具体问题出发 ,分析小说《西游记》在结构上的失误 :一 ,孙悟空与二郎神及梅山六兄弟之间由敌对关系变为结义弟兄的转折由于缺乏适当的铺垫和交待而显得生硬突兀 ;二 ,小说对“梅山七圣”传说的改造也因失于照应而留下了前后矛盾的纰漏。  相似文献   

18.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以下简称<诗话>)、<西游记杂剧>(以下简称<杂剧>)、<西游记>前后相沿叙述三藏法师西行取经故事.三部作品在以取经作为核心主题的同时,均将取经团队成员通过经历取经获得救赎、求得正果作为副部主题.<诗话>中救赎主题已出现,由于<诗话>是一部简陋的面向世人的"俗讲",其简陋与不成熟使救赎主题没有能够覆盖取经团队全部人物,面向世俗的特点则使救赎的实现形式表现出明显的世俗性.<杂剧>出自名家,对救赎主题有了很大的发展与丰富,很多方面也反映出受了度脱剧的影响.<西游记>中救赎主题最终统帅取经团队所有人物,救赎主题完全确立.明代"心学"影响巨大,佛教世俗化程度加深,这些都对<西游记>救赎主题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article Kate Chopin's The Awakening is analyzed in psychoanalytic feminist terms,focusing on the themes of maternity versus paternity.These themes are explored in terms of Edna's awakening pilgrimage.The interactions with those people around her make her awakening undergo two stages: the first one is that she awakens to want a true self as a human being;the second one is that she finds that as a female she can never be herself,because she refuses to compromise to the false selves reflected in those people around her.Thus she can only complete her pilgrimage from bewilderment to awakening by suicide,which is regarded as a victory to protect herself in the article rather than a defea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