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随着对主体性问题研究的深化 ,这一研究正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转向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展现了与原来意义上的主体性不同的主体间性。人在交往中生存 ,因而人的世界是一个交往的世界。作为主体的人们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主体间性 ,实际上是一种交互主体性。具有交互主体性的主体和主体共同面对特定的客体或客体世界 ,成为某种共同主体。与这种共同主体相对而言的是某种共同客体。共同主体所具有的主体性是一种共同主体性 ,这是一种内含着交互主体性的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问题是近十年来我国哲学界讨论的中心课题之一。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和哲学界也开始讨论教育主体性问题。在以往的讨论中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形成共识。本文试对教育主体性的特征这一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伦理道德原则、对现实社会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传授给受教育者,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化与社会化,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这个实践过程具有特殊的主体、客体,具有特殊的主客体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教育实践有其特殊的规律,因而教育主体性也有自身的特征。我们认为教育主体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主导性、客观制约性、自我重构性、实践一变动性、层次性。  相似文献   

3.
对主体性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属性”的层面上,更要从现实的具体活动中去把握它。主体性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即主体性实现,才能成为现实的主体性。研究主体性实现问题,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是主体性理论的深化;又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是主体性理论走向现实的契机。本文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力图从活动的角度揭示主体性实现的内涵和实质、途径和方式以及实现的目的和意义。一、问题的提出主体性首先指的是人的根本属性,它的基本涵义就是指人作为主体内在具有的区别于客体、区别于动物的属性,即人对自身及其对象的驾驭、支配和主宰…  相似文献   

4.
李泽厚与邓正来对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在当代中国思想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李泽厚讨论的主体性指的是人的主体性,而邓正来讨论的主体性指的是中国的主体性。从李泽厚“主体性的人”到邓正来“主体性的中国”的变迁意味着当代中国思想自我意识的恢复,这对重塑中国社会的价值与秩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历史进程中的主体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卢卡奇通过对康德、黑格尔主体性思想的分析与批评,提出了自己关于主体性问题的观点,只有在历史现实进程中才能解决主客体统一的问题。又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分析得出了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体现着主客体的同一。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结构抹杀了人的主体性,要恢复人的主体性首先要借助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只要无产阶级意识到了自己的意识,就能变革现实的实践。诚然卢卡奇有夸大主体性的倾向,他对主体性的关注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原则,就是作为人的主体和作为物的客体以作为人的主体为中心、作为个体的主体和作为整体的主体以个体为本位、人作为目的和作为手段以作为目的为归宿.人作为主体在不断创造客体的同时也不断创造自身,不断提高自己的主体性.人的创造性和如我性相互创造,主体性和客体性相互创造.以及两种相互创造的互为中介,使主体和客体不断发展,人的主体性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7.
从关系角度思考价值即是从实践出发对其作主体性理解。价值的主体性包含两层含义:一事物是否有价值由主体判定;价值是由主体创造的。由价值主体性第一层含义可以理解价值客观论、价值主观论的缺陷,透视价值的多元性和相对性。由价值主体性的第二层含义切入,有助于理解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的关系问题、价值超越性问题和"是"与"应该"问题:满足人的需要的客体的属性、效用或功能是人创造的,人在创造客体价值的同时彰显并实现了自身价值;主体性活动具有超越性,故而价值具有超越性;"是"因为不能令人满意,因此人们才认为"应该"对其加以改变。价值主体性的第二层含义包含第一层含义,比第一层含义更具根本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人的主体性的科学解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以往的思想家仅仅从"天赋观念"或人的自身存在出发来寻找人的主体性不同,马克思从人的对象性活动中阐释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和自觉性。人的对象性活动中的受动性是按人的方式理解的受动,受动性存在本身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内在组成部分。人的对象性活动是一种主体和客体相关联的结构,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其具体表现是主体和客体的双向转化。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在中国社会变革的实践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机地融为一体,自然蕴含着与主体性这一热点相关的思想。尽管毛泽东同志没有对所谓主体性加以直接论述,但这方面的思想的确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作为重点内容而存在着。这方面的积极成果同样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并在中国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以验证。一、主体性问题的研究现状主体性问题是复杂的。首先表现在研究者对基本概念的不同理解。这方面的基本概念主要有二个:主体、主体性。主体这一哲学范,同其它哲学范畴一样,有其历…  相似文献   

10.
论个体主体性生成的内在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认为,主体性是主体在同客体的交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而主体的功能是由主体的要素和结构决定的。因此,个体主体性的生成就有赖于个体主体要素的获得、结构的形成和建立,即有赖于主体的建构,而这一切又都取决于下列机制。  相似文献   

11.
所谓主体性实现,是指主体人所具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的体现和发挥,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研究现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性实现问题,既是主体性理论内在逻辑发展的新生长点,又是主体性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的契机。一、市场经济建设与人的主体性实现之间的关系市场经济建设与人的主体性实现是一种主客体双向建构的活动。两者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一方面,主体——人有目的有意识地建立起与自身需要相符合的客观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和发挥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市…  相似文献   

12.
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问题,曾在我国学术界引起过热烈讨论。有人说,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以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为主线,而“列宁舍弃了主体客体这一基本范畴,忽视了对主体性、对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研究。”果真如此吗?我想,还是用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的论述来说明这个问题吧。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价值评价及马克思的实践范式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开创以实践唯物主义范式为核心的的新体系 ,是由于马克思在哲学的主体性和价值评价问题上提出了新的思路 ,实现了从主体的道德实践、科学实践、理性实践向社会实践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 ,对主、客体意义关系的价值评价转向 ,是马克思找到了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实践历史主体的契机 ,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 ,提供了广阔的思维和运作空间。不断从人的主体性与价值评价层面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 ,这也是邓小平理论发展形态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4.
随着当代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的日益深入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入,哲学体系的改造和重建问题,已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摆到我国哲学工作者面前。广大哲学工作者正在转换哲学研究的视角,从客体方面转向主体方面,深化哲学主体性问题的研究,这无疑能推动哲学体系和理论形态上的变革。本文试图从怎样理解哲学的主体性、哲学主体性提出的必然性以及强化哲学的主体性给哲学体系和理论形态上带来变化等方面,做一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事实的客观性就内在地蕴涵着事实的主体性和客体性。“事实是表征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和运动的具体状态、现实环节的概念”这一界说就内涵着事实的主体性,因为人的主体性活动本身就是“物质的各种实在形式和运动形式”中的一种具体形式。《论事实的客观性》实际上区分了事实的本体论意义和认识论意义并着重分析了其认识论意义,指出认识论意义上的事实是具体的、历史的、进入主体现实的求是活动范围的事物及其情况。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理解事实的主体性。笔者的观点是:不能把事实的主体性归结为事实“是人对事物的一种意识和断定”、“是人所把握的一种知识形式”。  相似文献   

16.
主体性原则是近现代理性哲学的一块基石。它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站在主体的立场上,用作为主体的眼光去审视作为客体的对象,并思考在与客体的关系中“应如何”的理性原则。由于现代人对主体性原则的误读与滥用,使得人的价值理性日益萎缩和边缘化,从而导致价值理性的危机和人的生存危机。只有当人的主体性原则回归于价值理性,将追求幸福与追求美德统一起来时,才能把人从现代性的陷阱中拯救出来。  相似文献   

17.
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主体性问题就是人在自己对象性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传统社会中,农民的主体性被包裹在客体性之中而发挥不足.作为农民的存在方式和实践形式,休闲可以促进农民的自我实现,实现农民的自由个性,发展农民的主体属性,实现农民自由全面发展进而发展农民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关于主客体问题研究的深入,主体性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主体性问题对于弘扬人的主体地位,激发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以便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主体性问题涉及的方面很多,本文仅就认识的主体性问题谈几点看法。一主体性:人类认识的基本特性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完善,人们开始对认识本身进行反思。人们发现:自己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与对象本身的状况往往存有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也有差异。对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人们又把它归之于认识主体自身特性的差异。于是,古希腊  相似文献   

19.
主体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主体性研究不仅仅在于对主体的本质力量,价值与发展前途的关注和呼唤主体意识的觉醒;更在于对改变现有的社会关系,为主体性的实现和发展创造客体条件的关注与探寻。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解除了旧社会对主体性发展的窒息与羁绊,为主体性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但要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还需要一系列具体机制和条件的保障。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性正在于它为现阶段主体性的实现提供了最有效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现实途径,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它使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主体利益得以实现,主体潜能得以施放。并使主体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有了广阔的实践空间。  相似文献   

20.
论认识中的主体介入与客体的本来面目黄积钳一、问题的提出近些年哲学界出现的主体性思潮中的所谓主体介入客体问题是一个引入注目的问题。有的论者认为“观察结果依赖于主体的测量方式的观点引起了一次认识论的革命,那就是将一个关于不依赖于主体的大自然的经典图景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