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人物指称语通常以专有名词、普通名词和代词的形式出现,用于指称事件中的参与者.在功能语言学的语篇语义视角下,通过对兰卡斯特现代汉语语料库新闻报道语篇中汉语人物指称语的考察可以发现:从自然现实角度,汉语人物指称语可以概念化和范畴化参与者,同时构建主要活动与场景内容;就社会现实而言,通过指称语可以透视语言使用者和指称对象的身份和背景,洞悉说话者的情感和态度,折射被指称者的社会角色,构建被指称者的社会关系;作为交际符号,人物指称语的使用可以构筑交际的信道,传达语篇中新旧信息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2.
以名词为中心语的偏正短语是名词短语,但并非偏正式名词短语都以名词为中心语。名词前的修饰语是定语,但定语也不限于名词前的修饰语。因为言语交际中有大量“名加动(形)”、“人称代词加动(形)”的实例。  相似文献   

3.
姓名是常用而另类的人物称呼语.作为语言符号,它只标示人物对象,不标示人际关系.在言语交际中,"指称对象”是其本质功能.但有时它会"标示情感”等,呈现出功能偏离、交汇.而且,它具有一定的语用规约.  相似文献   

4.
在话语交际中,人称代词起指称作用时具有特指、泛指、照应功能;语用上,人称代词的变异或错位表示不同的语用意图;修辞上,人称代词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交际关系的疏密并能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5.
第一人称代词的人际功能在小说中具有重要意义.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青草在歌唱》中第一人物代词的应用,有效地辅助体现小说人物的权力分配关系,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认知程度.小说人物使用第一人称代词自指的数量、频率的变化,第一人称代词指称的模糊性和变化等都是第一人称代词人际功能实现的重要手段,是作者体现人物关系和主题的有力工具.对于接受者而言,可以通过分析第一人称代词的人际功能体会小说的语言魅力和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罗马神话人物在英语中常常被用作换称喻指现实生活中的某类人;这些人物与普通名词构成成语典故,表达与该人物有关的某种品性、特征等内容。  相似文献   

7.
人称代词"你们"指称对象具有个性。毛泽东话语中的第二身代词复数形式有着与一般用法不同的特点,其指称内涵既有实际的指称,也有戏剧性的用法和虚化的元语言形式。其代词"你们"指称受话人和与其一起的人用法频率最高,与毛泽东的受话人多为复数,且多为某类或某些代表人物有关,这直接导致了"你们"的高频使用,同时也与他的话语具有普遍针对性有关,特别是其元语言形式的话语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其话语权势,使其话语具有可协商性和亲和度。  相似文献   

8.
语篇表征理论强调语言的动态特征以及上下文对句子意义的影响,因而对名词和代词的照应关系确认具有一定的解释力。本文以语篇表征理论为研究框架,分析了英汉第三人称代词(包括零形代词)句内指称照应的消解过程,认为句内指称消解主要以线形语序处理,主从结构例外。  相似文献   

9.
入场理论是美国认知语言学家Ronard W.Langacker和其他学者新近完善起来的一个核心理论。名词短语和限定小句必须进入认知场景才能成为实际话语,入场能使意义具体化。指示代词是语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类,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入认知场景的指示代词具有特殊的句法、语义和认知功能,其指称形式与其所指在意义、概念内涵等层面存在诸多复杂的情形,即时语境、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象似性原则等因素影响着指示代词所指的确定。入场理论为确定指示代词的所指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理解话语和语篇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称呼语作为一种交际单位,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称呼语体系,因此称呼语的使用又能反映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通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考察英汉硕士论文中作者自称语使用的异同并从社会语言学及文化角度对比分析其原因。英汉硕士论文的作者都倾向于使用第一人称复数指称自己,第一人称复数的使用体现了人称代词的“权势和同等观”和作者的礼貌策略;而由于荚汉文化的差异,硕士论文中用第一人称单数或名词指称作者的情况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修正是一种常见的交流机制和交际现象,是维护交际延续性与实现交际者之间互解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四名汉语儿童(2.4~5.5岁)约20小时真实自然的家庭录像,析出24例儿童指称类修正,运用会话分析的方法描写成人发起-儿童修正这一具体会话修正路径。研究发现儿童始发行为中指称类修正的修正源为代词错置或代词缺失;成人发起修正的主要手段包括开放类修正发起、特定类修正发起以及理解验证类修正发起;儿童在执行修正时采用替代方式以及重复伴随手势的方式。虽然学龄前儿童尚处于语言习得的过程当中,但是儿童在修正中展示出较强的标定修正源,调用语言资源与具身资源澄清指称问题的修正能力。  相似文献   

12.
教授外国学生学俄语,语言能力和技巧的形成和发展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众所周知,以交际方法为目的的教学指定给语法的功能是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此目的强调的是发展学生的口、笔语能力。因此,教会学生以交际为目的,实践地掌握语法是非常重要的.实践证明,学生们在掌握科学语体时经常遇到一些固定的疑难,这些疑难明显地反映在他们的言语中.这些都是用法上的错误,主要是:形容词长属和名词的一致关系,动词与名词的接格关系;形容词短尾(或形动词短尾)与名词(或代词)的,致关系.反身动词用法上的使用错误也较普遍。  相似文献   

13.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人的大脑通过交际活动话语中的某个明说内容或结构对其非明说的指称对象进行推理的一系列非显性思维活动构成了间接回指现象。由有定名词短语建立的间接回指的成因和理据有Grice的“适量准则”和Levinson的“信息原则”。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联理论对于间接回指语现象有着更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关联理论提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必须依靠推理思维来进行的新的语用学观念。而跨联照应则是命题表达指称赋值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是指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人的大脑通过交际话语中的某个明说内容或结构对其非明说的指称对象进行确认推理的一系列非显性的思维活动。文中主要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对跨联照应这一语言现象进行认知解读,探讨人类...  相似文献   

15.
语义的摆动     
本文试图建立“摆动”这样一个概念,以用来指称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生的语义理解——尤其是诗歌语义理解的一种特殊的状态。(一)  相似文献   

16.
英汉语无标记性的人称回指手段包括代词回指和零形回指.英语无标记的人称回指手段以代词为主,而汉语无标记性的回指手段是以零式代词为主,在转换话题、指称对象可及性弱、处理成本高、心理距离大等情况下,英语和汉语往往都采取名词回指的手段.标记性人称回指或出现的不合逻辑的现象通常表达特殊的语用含义,这种回指手段只能从语用的角度来做出合理的分析和推理.  相似文献   

17.
文章叙述定语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表达方式的共处与差异。汉语的定语置于名词或代词之前成直线排列 ,英语名词的前面和后面都可以有定语修饰 ,英语名词 /代词的后面可以有一种或多种形式的定语。文章还分析、归纳了英语名词之前和名词 /代词之后形式各异的定语 ,定语的排列顺序和位置 ;文章还列举了多种形式的定语表达相同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结合语境对常见的所谓用为第二人称"之"字句进行分析,根据篇章语境原则,汉语文化语境原则及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从语用意义看,第三人称代词"之"活用为第二人称代词之说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9.
1 1.1 汉语中的“自己”,语法学者通常把它归入人称代词一类。但人称代词都有确定的人称和指代的对象,而归入人称代词的“自己”属于第几人称,指代什么? 1.2 我们以为,“自己”缺乏独立所指范畴,它可以与任何一类人称代词结合复指该人称代词,也可以与指人的名词(有时也含指物的名词)结合,共同指称该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1.2.1“自己”与人称代词结合,复指该人称代词所属的人称。例如: (1)我自己对自己都恨不够,我还配说厌恶别人?(《雷雨》)  相似文献   

20.
运用可及性理论和语篇衔接理论探讨了英语指称用法的代词it在汉语中的各种实现形式,并对它何以能实现为这些形式作了初步分析。代词it在汉语中可以实现为对应的"它",也可以实现为指示代词"这""那",或者是"这""那"加名词,或者是直接实现为名词形式,有时还可实现为零形式;而作为高可及性的it之所以能在汉语中实现为可及性由高到低的多种形式都是有理可据的,分析了解其中原因对于英汉互译实践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