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女诫》的内容、产生原因及其影响进行了阐述,并从世风、作者家庭环境及作者本人的因素着重论述了《女诫》产生的原因。班昭的《女诫》集儒家妇女观之大成,它的问世是泛儒时代的产物,是与她那个唯儒独尊的家庭分不开的,是班昭心理扭曲和对社会主体曲解的结果,成为古代礼制残害妇女的一个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2.
两千多年前,腐朽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孔老二,为了维护其奴隶制度,大肆宣扬“男尊女卑”的反动妇女观。后世的孔孟之徒又扩充了其祖师爷的遗训,炮制出“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一整套封建伦理道德,作为残害妇女的精神枷锁。象《列女传》、《女诫》、《女论语》、《女儿经》之类的妇女“教科书”,宣扬的无不是三从四德,树立的楷模也无不是三从四德的“淑女、贤妻、良母”,危害极大,影响很广。林彪及其  相似文献   

3.
班昭之《女诫》历来被人大加批驳,认为其是束缚女性的颈绳,把女性进一步推向苦难的边缘。然今日以历史的眼光,通过重新解读文本,分析班昭所处的家庭环境、时代背景、创作动机,对班昭的女性观将会有个较客观的认识。我们认为《女诫》是为反对外戚专权,专为宫廷贵族妇女而作的。  相似文献   

4.
《女诫》被视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女性教育要籍。班昭创作《女诫》不是偶然的,《女诫》的问世有其复杂的背景,主要表现为:东汉时儒学女性观已基本形成,朝廷政治斗争异常残酷,社会习俗对女性要求相对宽松,儒学世家良好家风影响深刻,马皇后和邓皇后“德冠后宫”的成功经验等。这些因素促使了班昭对女性生存策略和女性教育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女诫》是一篇写给“诸女”的“家训”。由于“家训”类作品“拟想读者”对于作者的价值选择形成了强有力的制约,这类作品往往倾向于强调个人对社会规范的顺应,以教导子女全身远祸。因此,这类作品不可能表达作者的理想人格。把《女诫》当作女教的圣典是对这部作品的误读。  相似文献   

6.
班昭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女性史学家和教育家。她所写的《女诫》一书,历来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女性劝诫要籍。尽管其中不无糟粕,但深入考察她的男女有别、夫尊妻卑的伦理观、谦恭柔顺的女性观和委曲求全的家庭观,实际还有着明显的历史进步作用和维护家庭稳定的功能。特别是某些一以贯之的中华妇女道德传统,至今仍有其强大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7.
汉代辞赋“诗源观”的确立经历了在“讽谏”功能上比附于《诗》到用论《诗》的标准评论辞赋,再到“赋者,古诗之流也”的提出这样一个历程。究其原因,首先是汉代从帝王到士人的好赋风气需要寻求一个舍符儒家思想的理由;其次,汉代政治思想的大一统,儒家正统思想的确立为辞赋提供了《诗》之“讽谏”论;最后,作赋者身份由言语侍从向儒家学者的转变也使辞赋“诗源观”的确立具有一种自觉性。在“诗源观”确立的同时,更符合辞赋自身特点的娱情说也依然存在。然而从辞赋发展史来看,“诗源观”并非客观之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小说和妇女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研究小说的诸多角度中,作者的性别可能是意义并不太大的一种。性别导致作家气质方面的不同,从而可能引起感受及表现生活的风格的差异。但是,除此之外,性别也决定作家对作品主题的选择和阐明以及判断事物的立场和倾向吗?并非如此。就妇女问题而言,事关切身利益,然而女性作者未必就持有更正确的看法,她的作品也未必体现出更多的“妇女意识”。把男尊女卑的思想系统化、经典化了的《女诫》,作者班昭,便是女的。中国古代,妇女创作不多,其中大部分却是被《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的作者谭正璧称为“谄媚男性”的文学。另一方面,中国现代积极提倡妇女解放的先驱,很多是男性。  相似文献   

9.
蒋庆所谓的《只有儒家能安顿现代女性》一文引发舆论哗然。文章从女性主义立场与视角出发,在对儒家女性观及儒家对女性的规约进行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儒家女性观是限制与束缚女性的伦理思想,是男权社会以牺牲女性利益而满足男性家庭利益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儒家女性观一贯损害女性利益,完全不适应现代女性的需求,所谓的“只有儒家能安顿现代女性”显然是荒谬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礼治”和“德治”两个方面论述了儒家的法律观,并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进程。认为《唐律》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完成,对中国及东南亚法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西汉时期的论“学”之作中,《淮南子》与《法言》颇具代表性,二者充分反映出道、儒两种不同思想立场的学习观。在学习的重要性、态度及条件等方面,《淮南子》与《法言》存在交集之处,但在学习的目的、内容、精神及境界上二者又有所不同。道、儒思想的立场差异,是《淮南子》与《法言》论“学”异、同的根本原因:前者追求原性返初、清静无为的道家之学,从“治身”和“治国”两方面批评儒家之学;而后者则立足儒家教化观念,强调仁义礼乐之学的根本性,反对道家之学。在儒学独尊、黄老衰歇的时代变化中,《法言》所代表的儒家之学,最终成为影响汉代士人的主流学习观。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与妇女地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儒家的礼教观念即“法律的儒家化”。中国妇女的地位,尤其是在法律上的地位,决不能简单地、笼统地以“男尊女卑”的公式化的概念来理解。“男尊女卑”的确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大格局和基本原则,但要真正了解中国妇女的社会与法律上的地位,还需进一步把握儒家“孝”的文化逻辑以及“长幼有序”的礼教观。在刑法的构成原理中,“孝”与“长幼有序”的“例外条规”冲淡甚至排除了“男尊女卑”原则的适用。因此,中国社会和法律上出现了一种可以名之为“母权”的现象,而妇女的地位就不能一概以“卑下”视之了。此为中国文化造成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3.
孔子在《论语》中没有提出“生态”的概念,但在他的言论中包含着丰富而鲜明的生态意识,并在后来的儒学中得到发展。《论语》中的生态观是作为“乐”的前提条件,通过“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表达出来的。同时它也是儒家“仁”与“和”的哲学思想现实层面体现。  相似文献   

14.
皎然周游三教而终归于释,其《诗式》融承儒释道而自铸伟辞。《诗式》尤重儒家诗教,以“体”之角度确立儒家诗教的“诗体”论和儒家德化的“诗德”论。《诗式》亦缘采道家逍遥自然之旨。“高”“逸”两体既融通逍遥也挈领于辩体一十九字。“自然”观突破习惯思维,是精思锻造后的“至丽而自然”。《诗式》之“取境”与“作用”乃得佛教润染。“取境”最尚“高”“逸”,依托佛教之境无所依傍,且与佛教思想中的“绝对真实的精神本体”相通。“作用”则汲取佛教内心缘虑取境之功而极重创作之心理内容。  相似文献   

15.
汉代妇女婚姻观念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婚姻史上,汉代是一个由宽松渐趋缜密的发展阶段,作为妇女本身,从西汉到东汉在婚姻观念上也发生了由主动争取幸福到顺从、主动接受礼制约束的变化。刘向《列女传》、班昭《女诫》和《后汉书·列女传》为我们研究两汉妇女婚姻观念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这一演变过程与当时的经济基础、家庭结构、思想观念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在《论语》里,颜回与子贡都接触到了“性与天道”的问题,但为学之方和人生境界不同,颜回“尊德性”而子贡“道问学”。《庄子》全书抑子贡而扬颜回,对“性与天道”进行了深度阐释。在穷达生死的问题上,庄子肯定了孔颜乐处,但引入气化论而远离了儒家正命论。在人性和历史问题上,庄子反思了人类的异化,他重建人性的理想与儒家相似,但其人性预设及反性复情、无为而治的政治观与儒家的扩充四端说及伦理教化观又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一个坚实地站在中国大地上的巨人,他最懂得中国,他最了解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本质,并对它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和革命民主主义者,他对旧社会里广大被压迫的妇女的命运不能不给以最大的关怀,对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不能不予以深切的注意。1918年,在《我之节烈观》中,鲁迅就对儒家教条中的封建节烈思想作了极为严密的剖析,指出这是一种“畸形道德”,是专为妇女设下的“圈套”,对妇  相似文献   

18.
长篇小说开山之作《三国演义》继承和弘扬了我国文学描写与表现妇女生活罹难及命运遭遇的传统,但罗贯中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作家,必然受到封建社会妇女观的影响,同时,他又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于是在描写和表现妇女的问题上也陷入了矛盾之中,本文着重从“承认与否定妇女自身价值”、“守节与失节”等方面分析和评价《三国演义》对妇女形象的描写。  相似文献   

19.
全国妇联在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举办的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主要内容的主任读书班.历时20天,今天即将结束了.妇女管理干部学院的领导和同志们尽一切可能为我们创造了较好的学习条件.庆淑同志(原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为我们讲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一课.学院的邓仲华等老师围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学习,为我们讲了课.学习期间还听了白克明同志关于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的辅导报告、黄美来同志关于防止“和平演变”的报告.参加学习的全体同志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决心坐下来认真读书,学习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妇女解放》、《蔡畅、邓颖超、康  相似文献   

20.
《增广贤文》中的“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这句话,是宣扬儒家“法先王”复古倒退的反动历史观。 不同的阶级对于“鉴古”这个词,从来就有不同的看法,赋以不同的含意。无产阶级研究历史经验,是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是为现实的阶级斗争服务,为反修防修服务,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孔孟儒家和历代反动派,出于他们反动的阶级本性,他们所说的“观今宜鉴古”,就是主张厚古薄今,用旧眼光来观察今天的新事物,引导人们向后看,因循守旧,反对变革。所以,《增广贤文》中的“鉴古”完全是反动派复古倒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