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昌耀诗歌有其鲜明的情感特质。本文结合昌耀的生命经历,在对诗歌中“生”这一意象的把握上,分析了诗歌的情感特质:通过对“生”的描摹,对生命创造力、生殖力和繁衍力的张扬,昌耀讴歌和吟咏的是这创造力、生殖力和繁衍力的来源和起因:情,爱,善,美和良知。  相似文献   

2.
昌耀诗歌中最显著的精神品质是英雄主义和悲剧意识。昌耀的英雄主义精神是诗人为战胜生存的艰辛而进行搏击努力的内在动力,是诗人进行自我拯救的途径之一。昌耀对于英雄主义的颂赞是低姿态的,苦难使诗人不自觉地选择了低姿态。昌耀诗歌的另一精神品质是悲剧意识。昌耀的悲剧意识的形成既来自于诗人多舛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生命体验,也与诗人价值观念的轰毁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昌耀的悲剧感接近于存在主义的悲剧观。英雄主义和悲剧意识这两种思想意识在昌耀诗歌中既相分离又相融合,统一在昌耀悲壮的苦斗精神中。  相似文献   

3.
当下诗歌写作:从"反讽"到"歌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语写作”因过分强调反讽策略与反叛意识,过分关注诗歌“话语权”的斗争,不断消解了诗歌的诗意、诗性。海子、昌耀等诗人开启的“大诗”写作方向,践行了艺术本体的“歌唱性”,让诗歌回归艺术,回归内心。  相似文献   

4.
论昌耀的精神救赎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西部诗人昌耀所铸造的诗歌世界是独特的。昌耀诗歌在以悲剧意识为主调的诗歌文本后面隐含着另一精神主脉,即与宿命论、荒诞意识、孤独意识、受难意识相抗衡的精神救赎之路。诗人试图借助诗歌、家园、爱、死亡来实现对人生的突围。探索诗人精神救赎之路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昌耀诗歌的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5.
1998年诗人昌耀在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俄罗斯后,写出了他晚期最重要的作品《一个中国诗人在俄罗斯》。这是一个在博大的普世襟怀中,充满了偏执与矛盾的文本。其时政评论指向上机锋迭出的雄辩与高蹈.与他诗作中一贯的苦难感和生命感大相径庭,却与同一时期的“新左派”思潮不谋而合。而这一“意外表现”的根源来自何处?值得我们根据文本详加探析。  相似文献   

6.
昌耀诗歌大多从青藏高原发掘意象来表现诗人深切的生命体验与哲理思索。诗人在灵魂居住与禁锢的高原文化中书写着对其中风物的吟咏与内心的挣扎;这位孤独跋涉的行者诗人内心充满苍凉与不屈。他的诗歌在生与死、爱与苦的纠缠中达到内在的和谐,在"一花一世界"的探询中完成了对宇宙万物本真的思索。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阐述了一种“普遍和谐”的理念,其中“修身正己”蕴含着自我身心的和谐,“诚信守义”蕴含着人与人的和谐,“为政以德”蕴含着人与社会的和谐,“天人合一”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摘 要: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要义,研究“和谐”与“发展”的关系,自然十分重要。但是,从哲学层面深入考察“和谐”与“发展”的内在联系,并非易事。必须指出的是,在“和谐”与“发展”的因果链条上,“和谐”不是外在于“发展”,不是“和谐”创造并培育“发展”,而是“发展”创造“和谐”,没有“发展”,就没有“和谐”。因此,培育多样性的繁荣或发展至关重要。“发展”的原动力、命脉和灵魂可归结为文化的创新。文化创新的基础又在于教育能与之相适应。教育存在着不适应,在于思维方式培育的片面性,即理性与非理性两极化。出路在于克服两极化,使理性与非理性携手共进,各尽所能。  相似文献   

9.
莱布尼茨和谐学说的理论特征主要在于 :把“过程”概念引入了和谐学说 ,强调和论证了和谐的自主性和神恩性及其两者的一体性 ;其理论困难和理论缺陷主要在于 :对于解说身心一致或和谐缺乏说服力 ,论证和谐自主性与和谐神恩性的内在悖论以及其和谐学说的封闭性。中国阴阳和谐学说同莱布尼茨和谐学说的根本差异在于 :和谐的“前定性”与“生成性” ,和谐的“封闭性”与“开放性”以及和谐学说的“解说型”与“实践型”。未能全面理解和积极借鉴中国阴阳和谐学说的合理内核 ,是莱布尼茨学术生涯中的一项重大缺憾。  相似文献   

10.
孟子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的王道政治与社会和谐思想主要包括:“存心养性”的身心和谐;“亲亲敬长”的家庭和谐;“仁者爱人”的人际和谐;“手足腹心”的君臣和谐;“保民而王”的官民和谐;“仁民爱物”的生态和谐。孟子的王道、仁政思想,为历代贤明君主以及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所重视,我们应根据“古为今用”的原则,发掘其思想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1.
从“和谐”的释义入手,研究“和谐”视野下的体育教学,结果表明,“和谐”是体育教学的最高追求。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和谐”的现象,体育教师可以通过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革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措施使体育教学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12.
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主张,都是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失范而提出的救世方略,其宗旨是实现社会和谐。但儒、墨两家的和谐思想内涵和实质是不相同的。儒家以“仁爱”为宗旨的和谐思想是“尚礼和谐”,是以“周礼”规范的有序和谐,不具有公平正义的思想价值。墨家以“兼爱”为宗旨的和谐思想是“尚义和谐”,是以“义”规范社会秩序的平等和谐,具有公平正义的思想价值。相比而言,墨家的和谐思想更能贴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结合历代茶人在茶审美中的诗词书画,从“生态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四个方面论述了“和谐”是茶文化的核心思想.茶出自山川,长于山野,天然自成,聚山川之灵秀,日月之精华,“阴阳交和孕嘉木”,体现了其“自然的和谐”之美.“寄情美景与佳茗”,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中品茗,意入心,心悟道,与自然相融,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通过敬茶、献茶、赠茶、赐茶等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清茶一盏乐融融”,“人与人的和谐”得以构建.茶和谐身心,怡情悦意,释矜平燥,“独品得神”尤显高雅,能达致“空灵虚静物我忘”的境界,实现“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和谐”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和谐”观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包括“天人合一”、“和为贵”、“兼相爱,交相利”等理念,构建和谐世界”是对“和合”思想的传承和发扬,“和合”思想是“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思想基础,其对构建和谐世界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和谐东亚”的理想,来自于“和谐世界”的构想;“东亚和谐”的追求,源自于“东亚发展”的要求。正是东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现实矛盾和区域问题,决定了实现东亚和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现东亚和谐的目标,在价值理念上,应当选择“社会正义”、“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多样文明”、“平等民主”、“人类安全”等价值;在途径道路上,应当坚持“多边主义”、“互利合作”、“对话交流”、“协商谈判”、“互信尊重”、“包容开放”等方法。  相似文献   

16.
“普遍和谐”思想的内涵是“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将其引申到国际关系领域,倡导“普遍和谐”思想对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推动世界各国“共存共赢”,共建和谐世界,创造中国伟大复兴的平台,将有理念上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和谐校园应包括“事和”、“人和”、“境和”与“人与境和”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在当前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中还存在不和谐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党的领导,形成师生员工齐抓共管的局面,更好地促进“事和”、“人和”、“境和”与“人与境和”,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存在三种理论,即“极端的人类中心论”、“极端的自然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法的正义价值、传统自然法三大理论都要求和支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论”,同时强调这种和谐共处是在以人为本前提下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9.
老子和谐思想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法自然”就是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自行运动,不需要外界力量的强制,亦即自发和谐、协调。在老子、道家看来,“道”支配着宇宙,即“道”支配着天地、神灵以及人类社会和人的心灵;而“道”内部含有阴阳,阴阳的和谐统一构成宇宙、社会的“一”。“一”就是统一和和谐;阴阳失衡,“一”的平衡就受到了破坏,自然和社会就会出现灾难,因此,“道法自然”、和谐顺性是宇宙发展的规律。“冲气以为和”是老子和谐哲学思想的基本思路;“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和谐思想的重要价值追求。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和谐思想,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发展的后视镜中回顾2005年,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个词应该是“和谐”。根据《现代汉语大辞典》的解释,“和谐”一词的本义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将“和谐”这个词与“社会”构成一个复合名词——“社会和谐”或“和谐社会”,其意义是否可以解释为“各个子系统配合得适当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