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粮食产业化是改造传统粮食生产,深化粮食经营体制改革,实现粮食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揭示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经济的发展轨迹,阐明发展粮食产业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深入剖析发展粮食产业化的主要障碍,参照国内外实践经验,提出我国粮食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与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2.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美、日、欧等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国政府通过示范推广、财政补贴等方式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但由于缺少对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面临着许多问题:科研投入不足、核心技术缺乏、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市场难以推广、配套设施不健全等。对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经验的总结表明,国家政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起着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国政府要营造适合新能源汽车产业成长的环境,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对研发投入、技术水平、生产规模、市场定位、配套设施等予以全面支持,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制约甘肃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孙为鲲 《社科纵横》2007,22(5):108-110
入世以来,相关产业的腾飞,推动了中国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中国传媒业内,由于媒介生态的巨大变动和外资中资传媒的竞争互动,中国传媒业市场格局与业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文提出了传媒产业价值链发展的两个基本方向:1.中国传媒行业跨媒体、跨地区、跨产业的新产业链条的建构。2.以资本纽带适时打造综合性媒体产业集团。  相似文献   

5.
田鑫 《日本研究》2014,(4):25-29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新能源汽车普及程度最高的国家,日本政府通过制定并有效实施发展本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极大地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在日本国内的发展,并使得丰田汽车公司等本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较大的行业领先优势。本文在概要分析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美国、德国等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对日本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目标、产业政策、税收补贴支持、核心零部件战略等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对我国如何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品 《社会工作》2012,(3):83-87
本文在研究天津民办博物馆产业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天津民办博物馆产业化发展的问题,提出政府干预,民办博物馆经营和管理的产业化,以及开发多渠道营销是天津民办博物馆实施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7.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中国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之后的又一次伟大创举,是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科学发展,把握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环节之一:合理制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是搞好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科学发展的前提;环节之二:积极抓好龙头企业建设是推进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科学发展的核心;环节之三:切实搞好基地建设是搞好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科学发展的基础;环节之四:努力完善运行机制是搞好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科学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朱占荣 《社科纵横》2013,(11):28-31
在全球迈向低碳经济的步伐中,新能源赋予了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的重任。本文通过对甘肃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将甘肃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内部的优势、劣势与产业环境中的外部机遇和威胁有机结合,得出甘肃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思路为:立足资源禀赋优势,推动规模集约发展;构建科技创新联盟,推进市场化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新能源的开发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受到重创,经济增长趋势下滑明显.为摆脱危机各国不断出台新的经济刺激政策,其中新能源开发与节能环保技术的研究成为新的热点.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但我们也应提高危机意识,树立长远发展的理念,加大对新能源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动能源消费的多元化与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11.
李楠 《创新》2021,15(2):63-72
加快工业高质量发展是广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与全国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尽管广西工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但是也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集中度不高,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制约因素。新时代广西工业将进入一个新挑战、新机遇和新趋势共同作用的关键发展阶段。把握环境变化趋势,通过不断深化资源优势转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服务配套能力,推动要素禀赋改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权  杜文强 《创新》2021,15(2):51-62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生产链的不确定性增加,外部冲击下可能引发的风险凸现,中国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在取得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的基础上,以更积极的姿态发展国内经济、应对外部冲击,要素市场化、要素自由流动、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更深层次的开放,都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疫情暴发后企业互联网化产生的纵向一体化效应及对就业模式的影响,探索了纵向一体化、灵活就业和产权改革三个因素对双循环转型下中国就业市场的影响和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尹飞  李晓东  张国伟 《创新》2008,2(6):52-54
再生资源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目前,我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偏低。发展再生资源产业,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钟俊生  黄原芳 《社科纵横》2010,25(10):123-125
中国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于培养身心俱佳、知识和品格兼备、富于理想主义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概括说即造就具有强壮的身体和充满人格魅力的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环境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旨在通过对影响人格发展完善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从人们社会化过程中具体的社会环境里,包括家庭、学校、舆论以及朋辈四个方面去寻找成就完美人格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保险业区域协调发展分析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金龙 《创新》2011,5(5):5-8,127
通过对2005-2009年中国保险业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的研究发现,期间多数年份我国各个省(区、市)的保险经济协调度仍然处于低度失调状态,只有部分省(区、市)在2007年步入低度协调。总体来看,东部地区的保险经济协调度落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因此,目前仍然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保险发展与保险经济协调度的差距实施有针对性的区域保险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王旭  王帅 《求是学刊》2012,(5):62-65
上市公司进行有效合理的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石,要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辨析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它们之间的作用关系,揭示信息披露的本质规律是关键。在概述了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制度变迁,并对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之后,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系统内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强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完全因素分解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工业能源强度下降的真实原因,结果显示,历年能耗强度的下降主要来自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结构因素对强度的影响存在双向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丁颉 《社会工作》2009,(8):54-56
影响企业年金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宏观的外部因素,也有企业年金自身制度内部因素。本文将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纳入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中,综合考量基本养老保险、劳动力市场状况、收入分配体系等外部环境对企业年金的影响,为进一步加快企业年金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谢桂华  张宪  孙嘉琦 《社会》2022,42(3):222-241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形成以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理解教育不平等和代际流动都有重要意义,但既有的研究发现并不一致。本文从社会分层视角出发,检验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同伴接纳度的影响,并尝试探究其中介机制。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个人层面的积极特性(如较高的学业成绩、自我效能感、有体育爱好)分别对青少年的同伴接纳度产生独立的正向影响。其中,非认知能力和文体爱好并非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青少年同伴接纳度的中介机制,只有认知能力起到微弱的中介作用,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部分效应通过认知能力作用于同伴接纳度。  相似文献   

20.
东亚经济能否稳定并持续增长的产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产业结构调整、出口竞争力与宏观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一层面进行分析,认为,产业因素是东亚经济复苏严重受挫的深层次原因。由于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带动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支柱产业。因此,东亚地区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否,与该地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未来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将是影响东亚经济能否获得持续稳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面对产业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变化,东亚国家和地区必须在大量吸引外资和技术的同时,练好内功,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方面尽快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以便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