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梧州水上居民作为广西古老的汉族族群,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但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无论在生活、劳动、风俗习惯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上居民族群虽然处于式微的境地,但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都市化的脚步日益加快,梧州水上居民在潮流和传统中努力地调整自己,以适应这个社会.  相似文献   

2.
四川客家是汉民族中一支比较特殊的族群,有着自己独特的族群认同意识。随着现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的传播、交流,曾经相对独立并承载着四川客家族群认同的客家传统文化被日益渗透,客家族群与土著族群正日益融合。但在四川客家聚居区的移民社会中,重新整合客家传统文化并且构建客家族群认同,仍然是客家族群文化与心理认同的强烈需要。以四川客家族群认同的文化表征为基点,追根溯源,实现四川客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新组合,是构建四川客家族群认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总目录民族学·人类学研究黑衣壮文化如何物化为现实生产力【何毛堂】2005.1论壮族民间传说的道德意蕴及其现代价值【凌春辉】2005.1对壮族“不落夫家”的新探讨———兼议傣族的“入赘”婚【农祥亮】2005.1宜州“百姓人”家屋文化及其变迁研究【农辉锋,徐杰舜】2005.1论城市多民族和文化多元之关系———以广东沿海城市为例【李筱文】2005.1河疍———梧州水上居民考察(上)【秦璞,徐杰舜】2005.2河疍———梧州水上居民考察(下)【秦璞,徐杰舜】2005.4论隋唐时期广西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态势———兼论隋唐对广西的统治和汉族的发展【杨东晨,李…  相似文献   

4.
小族群及其传统文化正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稀缺资源而倍受旅游业青睐.生活在汉藏边缘的白马藏族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小族群.本文以四川平武白马藏族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比较,分析近10年来的旅游开发对白马藏族在服饰、居住、饮食、文化艺术与歌舞、语言、婚姻、宗教信仰、族群意识等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影响,并对白马社区民族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保护及旅游开发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藏彝走廊无文字族群嘉绒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跳锅庄”为田野个案,考察现代以来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在以“进步”和“发展”为名的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冲击下,少数族群的族群文化遗产,包括观念传统与文化实践所面临的挑战,探讨族群文化遗产在社会功能、内在属性以及话语建构三个层面上所发生的动态变迁.  相似文献   

6.
从"西南夷"叟(嶲)、昆明、部落到南诏,作为"族群记忆"的一些"口头传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从父系氏族时期至奴隶制时期文学发展的一些带普遍意义的现象,具有揭示文学发展规律的价值.南诏统一以前,南诏统治者要树立自己的权威,援引族群原有的九隆神话标明自己的神圣出身,并为了证明自己是得神意、得天意,出现了"祭铁柱显异"的故事.佛教传入并逐渐代替原始宗教以后,南诏又把阿育王子嗣与九隆神话联姻,"祭铁柱显异"的故事便增加了"观音三化"的情节.进入奴隶主制社会以后,社会各阶层人们的意志感情逐渐出现部分分裂,族群记忆也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南诏,是以村寨保护神"本主崇拜"的对象扩展到平民阶层的形式以及相关的传说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7.
伴随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和全球化浪潮的日益加速,越来越多的本土少数民族和跨境族群集聚于中国城市生活,形成兼具商业功能和居住功能的多族群互嵌式社区。单一族群居住型社区向多族群混居型社区的转变不仅使城市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和精细化特征,也为传统社区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带来新的挑战。当前,我国城市多族群社区社会工作存在社区居民服务需求多样、族际文化观念与宗教信仰不同、本地族群接纳程度有限、多元化社工人才不足等现实境况。本文从生态系统理论出发,将典型的广州越秀区非裔黑人社区作为研究对象,聚焦于外来族群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以此为基础探讨二者叠加效应下城市多族群社区社会工作的拓展诉求。通过创新社工服务的内容与形式、搭建民族文化社区交流平台、增强不同族群间的信任网络和注重培养多元化社工人才等途径,提升城市多族群社区社会工作服务能力,促进各族群成员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8.
南方民族先民树立的体现自己愿望的神灵形象,不仅寄托着人们支配自然的愿望,也担负着社会的责任,担负着对内凝聚族群意志,对外确立族群地位的功能。因而,人们所创造的关于这些神灵的神话,不仅叙述了他们如何开天辟地,如何战胜灾害性天气,如何确立族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也叙述了他们对族群社会结构,对族群成员行为的规范,以及如何确立自己族群在各族群之间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有许多关于刘三妹的传说,优美动人而又独具地方特色.将这些刘三妹的传说进行“集合性”的阐释,可反映出富川“梧州人”自觉的族群认同意识、隐性的龙母崇拜、“刘三姐式”歌仙情结等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的民族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在欧洲和美国的许多大学里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在理论上,方法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和特点,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和系的理论和方法,欧美各国关于民族和族群关系的理论,前苏联的民族和民族关系理论这三个代方面吸收理论营养和智慧,努力总结涵盖各个地域族群关系的更为宏观,能够概括出人类族群关系的带有普遍共性的族群理论,这样就有可能超越目前西方民族社会学水准,为人类的学术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些关于族群关系演变的理论,对“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变迁等社会学宏观理论的发展也将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族群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已有多种理论学说和研究成果。学界以往的研究是聚焦于现实社会,而忽略了虚拟世界。在网络社会,同样存在着族群现象和认同问题,网络族群就是一种新的族群样态,伴随着网络社会以及网络文化的兴起而产生,是具有超强标识性、特定性的网络社群。只有当强关系型的网络社会交往、共同的文化渊源以及文化认同的构建这三个基本条件叠加之后,才能实现从网络社群到网络族群的转化。网络族群相较于传统的族群,拥有特定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事件作为族群区隔的文化标志,但具有与传统族群所不同的新特点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族群理论中的工具论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无时不在算计和优化自己的利益,族群认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政治、经济等方面利益的推动.但是,工具论同时也不否认族籍、传统等对人们具有感召力.本文依据对一个畲族乡的调查指出,在我国的民族政策和特殊国情下,即便没有族籍(无论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还是文化意义上的)和传统的存在,只要有工具主义的好处,某些特定的人群也可能借用其他族群的族籍,来构建出一个新的同时包含不同族群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3.
广西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等五个主要城市的居民(限定为城市辖区的在职员工)在首次购房还贷能力上存在差异,南宁、北海的居民首次购房还贷能力很差,柳州、桂林的居民首次购房还贷能力较差,而梧州的居民首次购房还贷能力处于较为合理的水平;以辖区房价增长率与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对比衡量居民在未来购房还贷能力上的变动趋势,研究发现南宁和北海的房价增长率比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高,而桂林、柳州和梧州的房价增长率与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相对持平。各个主要城市的居民在首次购房还贷能力上的差异主要是由经济发展状况、开发投资前景、外来资本涌入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家谱或族谱历来是历史学家分析的重要对象.民族学家认为,这些谱牒对于族群认同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对福建少数民族某些族群的认同问题提出与其他学者不同的看法,指出应该重视族群认同的层次性,全面地理解所谓虚构谱牒的真实社会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大陆族群研究历程进行回顾,透过民族和族群争论的表象挖掘族群理论与民族理论的本质差异,认为族群研究对不同族群间的共生和合作关注不够,暗含了不平等、分化、排外的价值取向,贯穿其中的"‘同'中取‘异'"的思想,更加体现其主观认同性与情境性的特点;而中国的民族理论与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和价值体系一脉相承,民族研究注重引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之精神,至始至终贯穿着在多民族的"异"中求得"大一统"的"同",更加体现其重根源,顾大局,讲包容的特点.文章在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讨论族群研究问题,针对族群研究的偏激和泛化倾向,指出在中国语境中应该慎用"族群",从而正确对待族群研究.  相似文献   

16.
早期香港的华人社会并存着四个华人族群的三种相互激烈竞争的族群语言,即粤方言、客家话和福佬话.由族群语言活力理论来观察,在社会地位、人口、制度支持与控制等三组因素的各个项目的具体分值评定上,本地族群及其语言都得到了最高的分值,这解释了为什么粤方言能够战胜其他族群语言而最终成为香港华人社会的通用语言.  相似文献   

17.
生活在中老边境地区的排角人是一个跨境而居的人口较少族群,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识别为哈尼族。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的加大,使得一个族群身份和族群意识本来较为模糊的群体开始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来拒斥国家已经划定的民族成分。他们通过制作大鼓、更改族称以及递交申请等社会动员与村寨实践,力图通过与国家的对话和协商来获得人口较少民族基诺族这个"想象的"族群身份。我们的研究将说明,地方族群为了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族群利益,充分利用其社会、文化和象征资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族群身份建构的运动中,从而形塑族群的文化传统与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8.
自称tǎǎi43 don55“傣端”的白傣系一个跨中国、越南、老挝等国而居的傣族族群,该族群不信仰小乘佛教,有一套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其主体分布在越南,国内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红河州金平县中越边境一带,老挝也有部分分布.白傣有自己的语言和传统的文字.白僚语亲属称谓是白傣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它与其他傣族族群的亲属称谓不尽相同,透过这些亲属称谓可以映射出白傣族群的亲属制度及基本婚姻形态.文章着重讨论白傣语的“九族”制亲属称谓系统,并对称谓中“对称与引称”“专称与通称”“敬称与谦称”“从属称与扩展称”等类型特征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作为最为响亮的时代口号,对差异化的族群结构进行改造,并塑造了一种同质化的社会结构.作为一股强大的外部压力,通过促进族际交往,接受共同规则建构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族际关系的非压迫性的族群间共有身份.从此,依靠现代化,促进共同市场和共同经济生活成为各国解决族际关系的优先选择.然而,现代化所带来的高度同质性未能保障族群关系和谐的“长治久安”,现代化引发的新的不平等成为和谐族群关系的新威胁.因此,在互构过程中,以族群关系为出发点,探索现代化的重塑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20.
哈节庆典对于京族社会的整合、京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京族社会关系的拓展以及京族人族群意识的强化,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