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988年李登辉在台湾主政以来,台湾岛内的形势和两岸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随着台湾当局所谓“宪政改革”的推行,基本上实现了“台湾政权台湾化”,“台独”势力也开始在岛内大肆蔓延;另一方面,由于李登辉之流在言论和行动上越来越明显地背离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并加紧推行旨在分裂祖国的所  相似文献   

2.
马英九上台后,提出"活路外交"战略,其中一再强调政府要积极整合民间团体,推动所谓"非政府组织外交"的发展,为其"活路外交"提供动能,发挥"活路外交"战略之最大效益.笔者通过对台湾"非政府组织"在对外交流活动中的角色和功能进行分析,并对所谓"非政府组织外交"的策略进行考察,指出这一活动瓶颈之所在,进而说明台湾当局所谓"非政府组织外交"最终是难以得逞,只有与台湾当局推行的所谓"外交"战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切割,回归到"非政府组织"本身原则和宗旨上来,才是真正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做中学"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与模式,越来越被国际国内各级教育机构和相关人士重视、采用与推行.经过师生对专题地球仪的试制过程,我们体会到"做中学"教育理念对大学教育改革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研究结合对专题地球仪的制做,自然体现与证明"做中学"教育理念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梅 《东南学术》2008,(4):69-72
文章就大陆媒素教育的学理与实践发展作了简要叙述,并在与台湾比较的视野中区辨差异,习得经验.认为,海峡两岸媒素教育的学理相较,显示出大陆胜于广度而台湾胜于深度.与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台湾媒素教育实践相比,大陆虽晚10余年,依然体现出不少个性鲜明的"在地化"特征.尽管大陆与台湾媒素教育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脉络、体系,但如将已走过理念推广期、正进入政策执行期的台湾媒素教育视为海峡对岸一种可资借鉴的经验,那么,在比较的视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一是推行主体多元化;二是教育内容对象化.  相似文献   

5.
吸引侨生到台升学,是台湾国民党当局侨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拟就台湾当局吸引侨生到台升学的背景、措施与特点作一初步探索。一、吸引侨生到台升学的背景国民党当局被驱逐到台湾以后,争取海外华侨华人的支持成为台湾当局的“基本国策”。台湾当局的侨务工作包含“维护侨民利益、辅导华侨经济及发展华侨教育”三个重要环节,“而发展华侨教育是中心环节”。国民党政府的“宪法”第167条规定:“国家对于侨居国外国民之教育事业成绩优良者应予奖励及补助。”台湾当局将华侨教育分为台湾与  相似文献   

6.
论法家“务实功利”的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价值哲学领域,法家毫不隐讳自己的功利主义的动机,而强调"以法治国"的功效性.他们认为实行法治,暂时痛苦却可以长久得利;实行人道,苟乐而后患无穷.可见,法家推行"以法治国"并非出于刻薄寡恩,而是出于国家畜强和长治久安的大利的考虑.因此,务实功利,崇尚实用,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法家推行"以法治国"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追求和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今年以来,台湾军方动作频繁,种种迹象表明,台湾当局加快了以武拒统、以武谋独,以军事手段对抗祖国大陆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台湾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7次推动"宪政改革",使得台湾的政治格局和政治生态发生深刻改变,并对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和两岸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对台湾"宪法"变迁历程做一整体性回顾,目的是要透过了解台湾由威权体制向民主政体转型过程中宪法秩序的变化,认清所谓"宪政改革"的实质和特点,并试图据此对其未来的可能走向做出预见性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
李清华 《东南学术》2011,(4):223-232
台湾当局重视科技教育,从政策上对科技教育给予极大的支持,促使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层次不断得到提升。在70年代,成立了以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工业技术学院";并且经过80年代的转型,使台湾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在90年代获得了快速发展。台湾科技教育的不断转型和发展,促进了台湾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台湾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专门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台湾科技教育的不断转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魏晓东 《北方论丛》2014,(2):105-107
池田政府时期,中日"LT贸易"协议的签署为两国深入开展经贸往来创造了条件。可它的实施却遭遇了重重阻力。这主要是由美国对华仇视和遏制所致。为阻挠中日关系的发展,美国不仅逼迫池田政府继续推行错误的对华"政经分离"政策,而且还假借台湾当局之手,通过推出的第二次"吉田书简"为中日交往设置藩篱。  相似文献   

11.
“三通”为两岸人民翘首企盼,却被台湾当局刻意阻挠至今未能实现。在台湾经济的现实下,“直航”巳成为两岸互动中最受瞩目的下一个里程碑衰退。本文就此作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2.
自冷战结束及台湾政治变动以来,美国国会议员与台湾当局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美国国会台湾小组"和"美国参议院台湾小组"的相继成立、壮大及频繁活动就是一证.越来越多的美国国会议员加入参众两院"台湾小组"并开展频繁的游说和立法活动,这势必对中美关系和美台关系带来一定的影响.对此,中国应考虑相应的应对之策,包括加强与美国议员的沟通,发挥华裔社团和华裔精英的作用,加强游说队伍建设,打"经济牌",建立美国国会个人资料库并进行动态跟踪等.  相似文献   

13.
台湾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7次推动“宪政改革”,使得台湾的政治格局和政治生态发生深刻改变,并对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和两岸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对台湾“宪法”变迁历程做一整体性回顾,目的是要透过了解台湾由威权体制向民主政体转型过程中宪法秩序的变化,认清所谓“宪政改革”的实质和特点,并试图据此对其未来的可能走向做出预见性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世界小区化服务潮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各公共领域之以"小区化"为主轴的服务方案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福利小区化"与"小区营造"是其中最获重视的两项计划;经过十余年的推动,"台湾健康小区六星计划"的出现,不仅包含了前两项计划的内容,同时也使小区建设扩展至诸如产业、环境、治安、人文等六个方面;永续小区发展策略在反思以前小区建设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出现.检视过去十余年来台湾小区工作发展脉络,特别是从"福利小区化"、"小区营造"到"健康小区六星计划"发展路径,可发现台湾小区工作发展具有多方面借鉴意义;应该从理念、政策和实务多角度省思,以有助于迈向"永续小区".  相似文献   

15.
日本在台湾的“皇民化”教育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台湾在日本军国主义者眼中的地位,是“皇国南方锁钥”,作为“南进基地”,日本不但要把台湾经营成为日军的战略物资供应所,而且还公开提出要使台湾“本土化”,使台湾人民“皇民化”的目标。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的“皇民化”教育,对战后台湾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也给台湾人民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皇民化”教育的历史背景所谓“皇民化”教育,是指日本于二战期间在台湾所实施的一整套强制推行日本文化,隔绝台湾与中国文化联系的教育计划。这套计划滥筋于九一八事变前后,并随着日军侵华步伐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操控大选,陈水扁夺取了2004年大选胜利,为继续其"台独"路线奠定了政权基础;利用大选,陈水扁当局进一步强化了"台湾认同意识",为实现其"台独"目标奠定了民意基础;大选后新一届台湾当局推动台湾政局朝着"台独"方向急速前进。2004年台湾大选使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相似文献   

17.
本文构建台湾政治经济演化机制框架阐述台湾当局在21世纪面临的内外部冲击以及在此冲击下的角色转变的误区,以解释台湾"政府失灵"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制度经济学的产权和意识形态理论,分析台湾"政府失灵"对经济的基础性危害。指出当前台湾扭转经济衰退局面的首要任务是摆脱当局角色转变的误区,构建开放而理性的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台湾当局不断加强利用“民主牌”来推动“务实外交”的力度,手法也更加复杂多样。台湾打“民主牌”有看多重考虑,一是取悦美国,二是要稳住执政阵脚,三是要在国际及岛内贬损大陆的形象。西方民主的弊端加上台湾“民主”的劣根性,使得台当局的“民主牌”实行起来困难重重,大陆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也沉重打击了“民主牌”的气馅。  相似文献   

19.
论“官员问责制”与建立“责任政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超 《兰州学刊》2004,(4):16-18
"责任政府"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基本价值理念,是我国中央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行政追求的目标,要将官员的职位与责任直接挂钩的"官员问责制"推行、贯彻到底,就必须以古为鉴,将"官员问责制"有效提升到建立"责任政府"这一制度化层面;同时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党纪和国法关系,健全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制度体系,大众的参与也有利于促成"责任政府"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国民党对日伪资产的接收方针是收归国有.陈仪受命负责收复台湾的具体准备工作,秉持孙中山"节制资本"的思想.1945年10月台湾光复后,陈仪在台湾建立起庞大的公营事业,推行经济统制政策,效率不彰,贪污成风,引起广大台胞的强烈不满."二@二八事变"爆发后,国民党为缓和与广大台胞之间的对立,开始在台湾推行以公营事业为基础、民营事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政策,为台湾经济的发展找到了较为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