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田野调查成果表明,环绕长江三峡的鄂、渝、湘交界地区,为五句子歌谣流布的密集区。《昭君故里五句子歌谣选》是就一个县境内流布的五句子歌谣进行专项搜集整理的宝贵文本,其面世为学界研究五句子歌谣流传历史和内在规律充实了基础,对丰富中国民歌资源库、尤其是其中的五句子歌谣专项资源库有特殊价值,在县域民俗资料文本中具有专业细分的领先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神共存虚实相衬──土家族歌谣的显著文化特征曹毅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土家族文化主要积淀传承于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中,在土家族民间文学中,歌谣又是产生最早、流传最久、数量最丰、样式最完备的体裁,从远古蛮荒一直到现代文明,它歌唱了土家族社会历史生活发展推进的...  相似文献   

3.
张田 《北京纪事》2013,(1):93-94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姑娘请女婿,小外甥你也去。"这首流传了近一个世纪的歌谣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至今仍有不少耄耋老人能完整背咏出来,而我也清晰地记得小时候与小伙伴们,边说着歌谣边手拉着手的情景。像这种耳熟能详的歌谣在北京地区还曾流传过许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被保存下来的却是越来越少,在这些已经或将要消失的歌谣中,记录的不仅仅是岁月流淌过的痕迹,还有那些只属于北京特有的风俗文化。歌谣是民歌、民谣、儿歌、  相似文献   

4.
儿歌是儿童口头上流传的歌谣,也是儿童在幼年时期接触最早、最广泛的一种文学形式。传统的民间儿歌,象其他民间歌谣一样,在群众中世代相传。这些儿歌的作者,大部分不是儿童,而是抚养他们、最初教他们观察生活、认识社会的妇女们。因此,儿歌也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成了孩子们的启蒙教材,使他们在进行娱乐游戏的同时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其中,反映各地的民俗风情,就是传统儿歌的重要内容之一。扬州地区的传统儿歌,过去很少有人搜集整理。随着当代儿童生活和教育方式的变化,传统儿歌在儿童们中间已很少流传了,  相似文献   

5.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闽南地区歌谣蕴藏丰富的地方民俗文化,其流传范围包含厦门、漳州、泉州金三角,同时辐射台湾、东南亚地区,歌谣类别包含泉州歌谣、漳州歌谣、诏安歌谣和安溪歌谣。闽南地区歌谣蕴含丰富的地方文化,它既是真实记录闽南人民跨海奋斗的文化图志,也是展现闽南地区民众生活、鲜活再现闽南地方风俗的文化长廊,它还传递着闽南民间文化知识,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关于西北口传民歌"花儿"中的牡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花儿”是中国民间歌谣体裁形式,主要流传在中国青海、甘肃、宁夏地区,不仅在汉族群众中流传,也深受当地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裕固族群众喜爱,并因语言与曲调的差异形成众多分支。它的得名,一般认为是因在唱词中用“花儿”喻姑娘;起源于清代,也有人将其追溯到唐。“花儿”曲调总的特点是高昂优美,展示着黄河上游高山草原区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歌谣(ballad)是一种民间的口头文学,它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在民间广泛流传。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民谣,演唱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尤其在处于文化程度发展较低阶段的民族中,民歌民谣更为兴旺发达。 各民族的歌谣都带有自己民族的特点,除歌谣的内容因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因素而千差万别之外,歌谣的形式也有差异。例如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歌  相似文献   

8.
民谣也幽默     
民间即兴创作或流传已久的歌谣,大多是以通俗易懂、琅琅上口,而且押韵、诙谐的形式呈现的。这种民间文艺家口头创作的作品,如果内容符合老百姓的口味,则得以口口相传,广泛普及,影响深远。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会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所以它凝聚着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与才华。押韵是便于记忆,诙谐则为了增加情趣,这样也就利于传诵。名为“歌谣”,其实有许多东西不是用来配乐作曲“唱”的,而是借以如歌的行板,  相似文献   

9.
在鄂西北地区,传唱着一部神话叙事长诗《黑暗传》。《黑暗传》由歌师在丧葬仪式上演唱,属于丧鼓歌。除口头传唱外,《黑暗传》也经由木刻本等书面文本得以保存并流传。1983年,胡崇峻在编辑《神农架民间歌谣集》时辑录了500多行《黑暗传》唱词,  相似文献   

10.
明初洪武永乐时期,河北地区成为移民迁入的重要地区。现在河北南部仍一直流传着“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鹳窝”的歌谣,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和统计,发现明初河北地区的移民并非全部来自山西,湖广、山东和东北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移民河北的情况,而且占据不小比例。  相似文献   

11.
亳州歌谣是用方言歌唱或吟诵而流传下来的韵文,是民众生活真实信息的"活化石"。对亳州"三县一区"的婚恋歌谣进行田野调查,从民俗学的角度审视其中蕴含的婚姻形态、婚姻礼仪、婚姻观念等民俗事象。复现亳州婚俗存在的历史状态以及它对官方正统伦理教化的有限认同甚至相悖的关系。亳州婚恋歌谣是本地民俗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载体,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田野采集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2.
吴歌,吴语民间歌谣的简称,江南歌谣中的艺术明珠。它具有:(1)江南吴语方言体系的某些特点,(2)江南人民生活、风习和水乡地区的特色,(3)江南人民特有的抒情风格和表情达意的独特方式。黑格尔说:“一切民族都要求艺术中使他们喜悦的东西能够表现出他们自己,因为他们愿在艺术里感觉到一切都是亲近的,生活的,属于目前生活的。”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方言体系的民歌,必然具有它的艺术特色和风格,吴歌也是如此。本文仅对近代传统的吴歌(大体从明清以来直到解放前后仍基本在民间口头流传的)试作艺术上的初探。  相似文献   

13.
“你住东城东,我住西城西,谈个恋爱找地方,两点一线取中点……咱恋爱的场所就定在了,那个天安门广场呐。”正如歌谣所唱的,当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学校园里就流传起了这么一句话:“谈恋爱就去天安门广场,要分手就去紫竹院公园。”  相似文献   

14.
<正> 历史文化名城——河南南阳,有一座与其美誉相匹配的民间歌谣宝库。其数量之丰富,流传之广泛,思想之深刻,艺术之完美,作用之巨大,都是其它文艺形式所不可比拟的。南阳的群众文化工作者象采宝人一样,把灿若繁星的民间歌谣挖掘出来,付诸文字,留存今人和后人,也把对民间歌谣特点的分析,发展民间歌谣的现实意义诸类理论问题提出来,以“吹糠见米”的精神,在民间文学的理论研究领域里留下我们初涉的浅浅的脚印。  相似文献   

15.
临县道情艺术源远流长。晋西北一带至今流传着这样的歌谣:"炒鸡蛋,烙烙饼,弹起弦子唱道情。宁看道情《小姑贤》,不去房山当个官。"这个歌谣贴切地道出了人们喜闻乐见道情戏的心声。2006年5月,在政府部门和一些有识之士的推动下,临县道情这枝艺苑奇葩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华  相似文献   

16.
河北歌谣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歌谣简论李国华,许来渠一丰富的源泉河北省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北跨内蒙古高原,南濒黄河,东临渤海,西倚太行,环卫京津,毗邻晋、豫名、辽、内蒙古五省区。地跨北纬36度03分──42度40分,东经113度27分──119度50分之间,总面积18.77万平...  相似文献   

17.
渝西儿歌的主导思想是寓教于乐,渝西儿歌的艺术特色是童趣盎然。一些缺乏童趣的所谓儿歌,其实不是真正的儿歌,也不能真正为儿童所接受。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儿歌,是那种有别于儿童诗的,由民间创作并且主要在口头流传的儿童歌谣。儿童诗的发展方兴未艾,儿歌却和别的民间歌谣一样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苏州吴县歌手姚永根唱的江南民间叙事长诗《孟姜女)),具有鲜明的江南地方特色和歌手的创作个性。它是以我国流传深广的四大民间故事传说之一的《孟姜女》,特别是以江南流传的《孟姜女》故事为创作的骨架,吸收了江南流传的有关盂姜女的唱本、宝卷、戏曲、歌谣等再创造而成的。歌手能把孟姜女的散文故事转化为韵文长歌,把叙事体转化为叙事与抒  相似文献   

19.
蒙城歌谣是民众集体创作的以口头吟唱形式流传下来的传统韵文,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蒙城歌谣进行田野调查,以民俗学为视角,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三个方面去阐扬蒙城民俗在服饰、交通工具、农耕生产、成人礼仪、婚姻方式、民俗信仰及仪式方面的状况,再现蒙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流变、民众的生活习尚、行为方式和精神情感。  相似文献   

20.
当前,学界对抗战歌谣的系统搜集整理还存在不够全面、不够规范、不够系统等问题。研究才刚刚起步,诸多具体问题由于长期无人涉足而认识模糊不清。在笔者视野所及的范围,截至2012年底,共收集到抗战歌谣集仅10本,范围涉及"大后方""沦陷区"和"解放区";内容各有侧重,总体而言,"大后方"反映支持前线的抗战歌谣较其他两个地区多,"沦陷区"反映军民奋起抗战、揭露日本侵略暴行的叙事性歌谣较其他两个地区多,"解放区"歌颂我军我党奋起抗日及其相关政策的歌谣较其他两个地区多。研究方面,公开发表的论文仅十余篇,研究专著未见1部。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于7个方面,却又以抗战歌谣主题思想研究为主,其余涉及艺术特色、资料保护与利用、文化阐释、功能作用等,显得散而不深。因此,重视抗战歌谣的收集整理,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