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科学方法,是贯穿《资本论》理论体系的科学方法之一。对这一方法恩格斯曾作了十分具体的说明:“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1](P43)从历史的起点开始战略思想及思维的研究,探求战略思维变化的历史轨迹.把握其发展趋势和演进规律,对于战略思维的全面理解和把握,无疑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战略思维是战略学和思维学的交叉,因此文章试图在战略思想和思维两个方面从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来把握战略思维的历史演进.  相似文献   

3.
任何称得起体系的科学理论,都有自己的逻辑起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当然也有它的逻辑起点.一般说来,特定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应该同时符合两个基本规定:第一,它是历史起点在理论上的本质反映.就是说,逻辑起点要与历史起点一致,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①.第二,它是整个理论体系得以形成的核心生长点.就是说,由逻辑起点可以推演出整个理论的大部甚至全部内容,就像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商品"一样.本文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4.
对于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一些不同意见,原因之一是在于对建立这个体系的方法有不同的见解。应该用什么方法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呢? 我认为只能根据早已由马克思确定的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即由最简单、最一般的规定开始,从而一步步地上升到较复杂、较具体的规定,最后将复杂的具体的整体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逻辑结构系统从象性范畴逻辑结构到实性范畴逻辑结构再到虚性范畴逻辑结构韵上升运动,就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逻辑进程,亦是思维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过程。大体上说,思维的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也就从哪里开始。哲学范畴逻辑结构的发展,基本上与人类认识史的发展相一致。从而构成了各个不同时期的哲学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6.
历史唯物主义只擅长以逻辑视角考察社会,不擅长以史学视角考察社会,这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中获得表征,从人的能动性与历史规律逻辑困境中洞见问题的成因。要使历史唯物主义转向从史学视角考察社会,探讨历史规律实现方式是关键所在。制约历史实际进程的必然性应该是二重的:历史规律在历史实际进程背后贯彻到底,以其抽象的逻辑必然性决定了历史唯物主义能够远景扫描大历史;而在历史发展实际层面上发挥直接制约作用的应该是实践规律,它以其制约作用的有限性决定了历史唯物主义能够近景考察历史;实践规律和历史规律有机整合,共同造就了历史运动的事实层面与逻辑层面辩证统一,从而使历史唯物主义史学功能获得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7.
寇立河 《江淮论坛》2000,2(1):85-86
道德活动同其他任何活动一样 ,有着自己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表面上看 ,道德活动都是具体的、个别的 ,有着各自的动机和目的、过程和方向 ,似乎很难把握住其发展的规律。其实 ,道德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一个方面 ,具有不可否认的规律性。道德活动的历史发展是从个人的朴素情感、直观认识和简单行为开始的 ,循着越来越丰富、理智、内在、复杂和能动的过程不断变化 ,最终成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方式。从逻辑上看 ,人们对道德活动的认识开始于具体的感性表象 ,经过抽象再到现实的具体 ,这是由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决定的。“历史从哪里开始 ,思想…  相似文献   

8.
历史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以前,没有得到科学的认识。马克思反对历史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形而上学和抽象的认识。历史和自然既不是天然对立的,也不是抽象统一的。而是在一个社会历史领域中发生的具体的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9.
试论艺术起源研究中的历史优先性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中,人们总是标举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强调理论与历史的有机统一,要求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从哪里开始。由此,我们不难意识到艺术起源问题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美学的学科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艺术起源研究中的历史优先性原则的...  相似文献   

10.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马克思对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的概括。这种方法,作为唯物辩证法的一种运用形式。始终如一地贯穿于《资本论》这部博大精深的巨著之中。一、马克思科学分析方法的总体马克思说,当我们从政治经济学方面观察某一个国家的时候,思想运动有两条道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马克思讲的这两条道路:从感性的具体到理性的抽象;再从理性的抽象上升到理性的具体,作为人类认识运动的一般规律,正是马克思科学分析法的根据。这样两个过程,前者解决着抽象的物质性问题;后者在于综合关于客体的各侧面的反映,造成概念和逻辑的系统,在思维中再现客观整体。二者以实践为基础,辩证结合,相互为用,就构成马克思科学分析方法的总体。《资本论》的科学分析是从商品开始的。而商品,已经是一种抽象物。从搜集、分解、研究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大量材料,到析出商品范畴,这一过程正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运动。然后,回过头来,从商品分析开始,逐步上升,把物化为资本、利润、工资等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呈梯形地显现出来;后一范畴凭借前一范畴而上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纲领。它在理论上有许多重大突破,不仅在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是我们学习具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部好教材。《决定》涉及的历史唯物主义问题很多,本文讲三点学习体会。 生产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对社会发展动力的解释,归根到底是从生产力出发,还是从观念、思想出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归根到底是生产力。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反,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神、上帝或者人们的思想、意识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没有从任何思想、观念上过时的框框、教条出发,而是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要求出发。《决定》指出:“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  相似文献   

12.
广东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研究会、广东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广东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最近分别在广州成立。广东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研究会今年着重研究三个课题:一、关于毛泽东哲学思想问题;二、关于马克思早期著作中提出的“异化”问题;三、关于布哈林思想的问题。广东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今年研究的总题目是:关于四化过程当中提出的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问题。分别具体研究下面几个问题:1.关于人在历史准物主义体系中的地位问题;2.关于研究历史唯  相似文献   

13.
传统教科书将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普遍原理在社会领域中的运用.卢卡奇所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虽对教科书体系构成批判,但卢卡奇将历史理解为一种抽象主体的历史,所以他并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在于,将历史理解为具体个人的具体活动的历史,将历史的总体理解为生活实践的总体;将历史理解为一种克服旧形而上学的方式,理解为现代哲学具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现在通行的《中国哲学史》在论述古代认识论的时候,大多从孔子开始,或者论述孔子“学思并重”的认识论,或者论述孔子与伦理相统一的认识论,这虽然未明确断定孔子的学说就是中国认识论的开端,但实际上起到了这种作用。这种观点把认识论的起源问题局限在现存的文本范围,把最早的认识论限定在理论化的形态,不利于正确地认识中国认识论的本原。人类思想的发展都必然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体现思想成果的形式也有一个从非文本到文本、从非理论到理论的过程。“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①。这对于研究认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5.
蒲鲁东在关于社会进程及人类理想目标之实现道路等问题上的解读路径与马克思有着明显的不同,他是完全站在抽象法权的基础上来进行理论运思的。蒲鲁东根本瞧不起从现实发展的角度来理解社会进程之本质的思路。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一方面彰显了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经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在经济学领域中的良好运用,从而使他的这种批判显现出很强的针对性,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经济学研究水平滞后的前提下,马克思尚无法清晰地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历史理论,他在批判蒲鲁东时沿用了在批判费尔巴哈等人时已形成的阐述思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深层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经历了许多转变,但立足于现实的理论立场却贯穿于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始终。从现实本身而不是从某种观念来说明人及其历史,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批判和清算的出发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得以创立的首要前提。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的方法论需要在"中西学术对话"研究语境中予以锁定。研究表明,新中国70年经济史学的方法论要求以"对象·研究对象·知识"整体工作链条揭示历史生长和逻辑运动,最后给出"有机知识"的概念和定义。从学理上看,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时代重建是对"解构行动"的引领和超越。依据这一路径的科学抽象法在工作内涵和表达形式上,必须努力跳出既有"教科书体系"束缚,在思维与语言上赋予鲜明的民族历史特征和丰富的时代规定。一是以中华思维学统领逻辑学和知识论,赋予"科学构图"以历史、实践和文化的含义;二是强调研究和叙述的"体用合一"以及"抽象和具体合一",在互为内容和形式的意义上运用"中华(辩证法)抽象力"与"马克思(主义)抽象力";三是坚持以"批判的逻辑学"工作拒绝资产阶级"体系的解释学",立足"活的辩证法(规定)"实现对历史规律的辩证表述与知识图型化,如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论的科学抽象法"命名基本矛盾(矛盾规律的"抽象")和主要矛盾(矛盾规律的"具体")。它内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规定),启发这样的机理路径:中国经济学(学科规范)→中国政治经济学(方法论规范和科学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规范),使"政治经济学批判"内在于方法论进程中的每一环节,从而使具有原创内涵和实践化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得以批判性地建立与考察。  相似文献   

18.
一、加强人民军队先进性建设,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一贯重视和强调的思想“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1]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2],在中国大地上开拓出了前所未有的局面。20世纪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世纪。对中华民族来说,这个世纪更是一个既充满痛苦和灾难,又充满自豪和希望的世纪…  相似文献   

19.
内容提要:本文对目前我国哲学界流行的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对象的几种规定的得失进行了评论。作者按照确定性、恒常性并反映学科本质和特征的原则,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社会和人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发展,并作了充分论证。由此出发,作者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是杜会观、人论和历史观的有机构成。  相似文献   

20.
历史唯物主义史学功能存在单面性问题--只擅长宏大叙事的一面,不擅长近景考察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历史事件的演变情节的一面。这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点中找到问题的表征,从人与历史规律关系困境中洞见问题的成因。制约历史实际进程的必然性具有二重性:历史规律所具有的必然性在历史实际进程背后贯彻下去,决定了历史唯物主义擅长宏大叙事;而在历史发展现实层面上直接发挥实质性制约作用的应该是实践规律,决定了历史唯物主义能够近景考察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历史事件的演变情节。这是破解历史唯物主义史学功能单面性问题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