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池莉的"新写实"小说在题材选取、人物塑造、叙述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品格,她用平民意识关注现实生活,描写世俗百姓在物欲压抑下的生存困境和精神苦闷,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平民阶层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
池莉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她的作品世俗化特征十分显著。她的小说对市井故事的偏爱,对社会转型期大众心理的细微精确的把握,写作时采取的平民视角,以及对生活点滴的惊人的观察与把握能力,使她的小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毛茸茸”的质感,展现了生活混沌的本相。池莉的小说是现代生活存在困境的镜像写作,借之可以透视作家对于生存困境的思索。在对市民生活的仿真式生态记录中蕴含着作家对“彼岸”世界的悲剧消解和对平民人生生存哲学的肯定。  相似文献   

3.
池莉的“新写实”小说在题材选取、人物塑造、叙述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品格 ,她用平民意识关注现实生活 ,描写世俗百姓在物欲压抑下的生存困境和精神苦闷 ,真实地再现了 2 0世纪 80、90年代中国平民阶层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4.
凡俗世界的歌者--论池莉小说的平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莉是当代中国文坛执著于颂扬市井平民凡俗生活的作家之一.她坚守平民价值立场,显现出歌颂庸常人物、凡俗人生的写作姿态;运用洒脱通达、幽默风趣而又不动声色的叙述话语和平民化的人物语言,真诚地面对现实人生,描摹日常生活的原生形态;展现困在爱情婚姻中的市井平民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传媒业兴起的平民化报道表现出对普通百姓生活状态的关注,对平民生活方式的展现以及对平民生活的认同。它不仅渗透于新闻报道的内容取材和传播方式中,还体现于新闻作品的视角转换与语言风格中。平民化报道彰显出媒介自觉地向新闻传播规律的回归,增强了媒体与受众的亲和力。与此同时,平民化报道对新闻价值的消解和媚俗现象则是应该避免的。  相似文献   

6.
池莉作为八十年代后期兴起的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其作品讲求生活流式的自然单纯的艺术结构。因此,许多人都从市民情趣和平民化角度去解读池莉的作品。但如仔细挖掘其作品,可以发现一种隐含在平凡生活中的悲剧意韵,并可以从社会生活环境的悲剧和人性的悲剧两个大方面来看人生三部曲赋予我们的悲剧性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7.
新现实主义作家池莉,是一位具有独特意义与魅力的作家.作为一名作家,池莉敏感地捕捉着社会生活的流变,并根据这种流变不断调整着自己的写作理念,把现实社会中普通百姓从物质匮乏状态下衣食住行烦恼的原始存在状态到经济转轨中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精神的盲从、混乱与虚无再到摈弃异化,不屈不挠地寻找人生最深刻、最真实、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人生存在剖析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在她作品的滚滚红尘中,我们感知、发现了自我那么真实、那么可爱、那么顽强、那么有生命力.她还原了生命最基本的本相,对生命及普通人生的亲切的关怀与思考,使池莉的作品在时代的不断变化中,从原生态的生存状态走向迷惘与失落最后走向身心愉悦的家园.  相似文献   

8.
世纪之交,文学的平民化越来越受到关注。就诗歌来说,反映平民的喜怒哀乐,与平民精神相融汇,用平民眼光来观察和审视生活,也成为当下诗歌的写作取向之一。然而,这种诗歌在作品的数量与质量上还存在一定欠缺。此外,当下诗歌中的日常化与生活化、低俗化与粗鄙化倾向,往往被看做是平民化的诗歌倾向,这其实是对平民化的误读。  相似文献   

9.
池莉的作品充满真实的力量,具有超远深长的哲学意味,传递着池莉穿越否定后的思索.池莉作品中所蕴涵的生存哲学主要体现在:爱情的虚幻与婚姻的沉实,生存的压力与生命的坚韧,男性的无奈与女性的自主.  相似文献   

10.
"不谈爱情"是池莉的一个文学命题,也是她对现实生活的价值判断。在池莉看来,爱情是超离现实生活的,本真的生活现实中只有实实在在的婚姻和日子,没有高雅的爱情。池莉以此表达对现实生活中世俗男女的同情和启蒙,突显存在就是强者的人生哲学。这种哲学带给世俗的是冰冷的夫妻和婚姻观念。池莉的这种爱情——婚姻观中存在着道德悖论,降低了文学对现实的审美价值,带来文学对现实生活的错误认知,彰显了池莉小说媚俗化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1.
岭南少数民族女政治家冼夫人一生历经梁、陈、隋三代,一生的功绩在于她终生致力于维护朝廷在岭南的统治,促进民族团结。她一生功绩彪炳,其中,与汉族官员冯宝的联姻成为她一生中的重要事件,也成为岭南民族融合的重要事件。本文探讨冼夫人生活时期,岭南高凉地区的民族状况,汉族官员在高凉地区的处境,探讨冼夫人冯宝联姻带来的汉俚民族矛盾的缓和以及俚人语言、习俗及心理意识的变化,从而得出结论,说明冯冼联姻推进了高凉汉俚之间的民族融合,加速了俚人的汉化并促进汉俚民族团结,为岭南繁荣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迟子建的"底层写作"显示出了不同流俗的精神内涵与审美价值。在她看来,是否具有道德感对作家具有决定性意义,作家要"目光能直逼人性深处"。很多作品流露出其对底层生存者命运遭际的深沉关切与同情,但她没有将自己的写作建立在单纯的批判、揭露和控诉之上,而是在苦难之中发现人间的温暖和柔情。迟子建的创作,确立了更具文学性和意义内涵更为丰厚的叙事伦理与故事模式。  相似文献   

13.
池莉的新写实小说在平静的外表下表达着对笔下人物的温情关怀,从民间化叙事角度揭示出当代平民生活的生命本真状态。这些新写实小说是作者对现实人生的真实感悟,是作者用心灵体悟到的一种被种种现代传媒、主流意识话语所冲淡和遮蔽的人性现实。  相似文献   

14.
以"新写实"著称的方方与池莉,是两位擅长以中篇体裁进行都市写作的女作家.虽说她们都对批评家总是将她们俩相提并论不以为然,但事实上,都立足于中南重镇武汉进行写作的这两位作家,她们的小说里都表现出一种对都市民众的生存关怀,在各自的文本里勾勒出一幅城市风景.尽管如此,两位作者各自的审美取向却大相径庭,而且在艺术成就上的确也不能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心学不仅是哲学的建构,而且是实践的学问.由王阳明心学主要思想中“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个方面表明,王阳明心学在实践中主要解决知行关系问题,并着重于个体内心的逆觉体证,转化人心从而安顿生命,因此可以说治心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实践环节.在治心中,王阳明提出四句教的治心方法,针对三种品级采取相应进路,循循渐进,实践可以体会良知的妙用,体验心体之乐,提升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人人可以成圣.王阳明治心方法圆融,但有走向情欲横流的危险,而且这种觉民行道的路线理想化,在现实中有较大局限.  相似文献   

16.
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才华绝代的奇女子,是宋代词坛上一大家。其词无论是写前期日常生活、爱情婚姻,还是写后期飘泊零落都表现出非比寻常的淑女情怀,反映出一个文化女性悠闲风雅而又心系家国的人生志趣。  相似文献   

17.
李吉林从普通小学教师成长为教育理论家 ,除了天时、地利、人和之外 ,其个人品质也是至关重要的。对儿童深沉的爱是其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不竭动力 ;童心使她能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 ,体察儿童的心灵世界 ;充满诗意的心灵使其发现教育、自然和生活之美 ,引导学生体验美的世界 ;她勇于实践 ,善于思考 ,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此其智慧之心 ;她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终臻成功佳境 ,此其恒心。爱心、诗心、童心、慧心和恒心构成其自成高格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8.
李道纯把心分为道心与人心,以此为理论基础的修炼,在现实中不得不涉及到人心与身、意、精、气、神、性、情等概念的关系,由此转后天的人心为先天的道心,进而上达于道.其中的关键是处理好性与命的关系.为此,李道纯运用有无、体用这两对范畴从身、心、精、气、神等方面详尽论述了性与命的关系.他的上述思想,是对全真道南北二宗思想的综合,也是对道教心性论哲学思想的发展,在元代中国哲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萧红散文的个性风格突出地体现于她注重抒写强烈的个人生命体验,具有鲜明的自传色彩;对人生与人性的深切关怀与悲们情怀,以清纯透明的"平常心"感受人生,观照生活,使其散文闪耀着人道主义的理性之光;"散文的小说化"既是萧红独特的叙事策略,也是其独到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