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禅宗语录语言风格独特,禅宗语录对于汉语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禅宗语言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有关禅宗语言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语法的研究、词汇的研究、修辞的研究。通过对禅宗语录语言研究概况的了解,有助于禅宗语言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汉语史的研究和构建。  相似文献   

2.
禅宗语录作为汉语史的研究资料,具有两大优势:一是唐以后历代均有编撰,自身构成一个系统;一是语言口语化程度高。对汉语语法史研究来说,禅宗语录语法研究具有以下作用:揭示新兴语言现象的始见时间或流行时间,印证某些语言现象,显示禅宗言语社团的特殊语法现象。研究禅宗语录语法,要充分运用比较法,进行四种比较:禅宗语录内部的历时比较,禅宗语录与汉译佛经的历时比较,禅宗语录与世俗文献的历时比较,禅宗语录与世俗文献的共时比较。  相似文献   

3.
语录体形成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语录体的产生,至今仍然存在着盲点或误区,且多将诸子语录、禅宗语录和宋儒语录混淆。实际上,三种语录的出现原因各不相同:春秋末期私学兴起,受巫史记录传统和“述而不作”观念影响,孔门弟子遂将教学内容形诸文本,是为《论语》;唐代禅宗沿袭印度佛教教学方法,以语言文字为方便法门,故而模仿结集,采用散文、韵文相间的佛经体裁以总结禅师生平言说;宋代理学家受禅宗启发,兴建书院以论道,再仿照诸子语录而记录师徒问答。语录体乃中印文化传统既分头独立发展、又最终撞击融合的结晶,体现出中印不同的语言文字观念。  相似文献   

4.
<古尊宿语要>是我国唐宋时期一部非常重要的禅宗语录,其中有大量的选择问句.对<古尊宿语要>的选择疑问句从问语和答语方面,运用结构(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理论来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古尊宿语要>作为禅宗语录在表达上不囿于常规,因而表现出独特的语言风貌和语言价值.  相似文献   

5.
所谓“禅宗修辞”,是指佛教的主要宗派禅宗的语录、灯录中所使用和出现过的修辞现象、修辞手法及其规律。在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中,也出现大量为了表达作者心中的佛教观而使用的修辞现象、修辞手法及其规律。以禅宗修辞为视角,从禅宗修辞的模糊性、禅宗修辞的非逻辑性和禅宗修辞方式这三方面来分析《生死疲劳》的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6.
运用禅宗语录所提供的语料 ,并参考其它文献 ,对禅宗语录中常用的二条词语 :“落”、“洒洒落落”进行了解释。可补辞书之不足  相似文献   

7.
禅宗语录中存在着大量同义成语,这些成语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禅宗的基本精神,如"自心是佛"、"平常心是道"、"当下领悟,立地成佛"等等。由于这些成语多在禅林内部使用,因此具有鲜明的禅宗行业色彩。  相似文献   

8.
禅宗“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的教义,诗意地解决了自我超越与自我完善的宗教课题。它以一种极富魅力的文化智慧,契入到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之中,消除了佛圣与世俗生活的界限,用直观、生动的形式宣喻其独特的宗教教义,因而 其偈颂、禅诗、语录等,都极富诗的形象特征。禅宗内在精神的诗意化,是儒道文化精神 的宗教体现,是以中国文化心理为底蕴的。  相似文献   

9.
说禅宗语录中的"格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禅宗语录中,"格外"有"世外(指仙境或僧道的生活环境)"之义.此义的形成是其自身词义发展中隐喻引申的结果,同时也受到"方外"词义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传习录》上下卷是王阳明讲学论道的语录体散文。其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完善了古代语录体散文的体式结构;二是注重人物的形象刻画;三是善于用比。《传习录》开创了心学语录体散文的先河,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宋元时代的话本小说中存有数量不少的禅宗预言偈,它们既是佛教文化的产物,也是贯穿小说叙事的神秘纽带.这种预言偈在<五灯会元>等禅宗语录及<宋高僧传>等僧人传记中均有纪录.禅宗在宋元时代的盛行,使得预言偈以种种途径影响并进入到宋元时期的说话艺术之中,"说参请"是二者之间的媒介之一,而禅宗预言偈与古代小说的结缘,肇端于唐宋文言小说,唐代的敦煌变文以及南宋文言小说集<夷坚志>等书中皆有轨迹可寻.  相似文献   

12.
禅宗旗帜鲜明地反对言教,但在禅教活动中又不得不使用语言,因此陷入了教义与实践的矛盾.副语言的使用,既保证禅师不说出有固定语义的语言,又向学人传达了佛性不可言传的宗门意旨.同时,副语言呈现了人物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有效地辅助了语言,使得禅宗语录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千载之下,犹如直面.  相似文献   

13.
《祖堂集》是南唐泉州招庆寺静、筠二禅师所编的禅宗语录汇集,序作于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是现存最早的禅宗语录之一。其中虽然有少量内容是北宋初年增添的,但绝大部分是五代时的作品。《祖堂集》很接近当时的口语,是研究唐五代语言的宝贵资料。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景德传灯录》撰成并广为流传,《祖堂集》逐渐失传。直到二十世纪初,才在朝鲜庆  相似文献   

14.
从哥德尔定理看禅宗的元逻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分析哥德尔定理及其逻辑思想出发,来探讨中国禅宗中所蕴涵的元逻辑思想.这种思想,就是在<金刚经>、<坛经>及众多禅宗语录中所体现出来的那些双遣双非证悟方法论思想.如果从逻辑的角度看,它反映其实就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哥德尔定理"的思想蕴涵.在当代西方科学界已经开始关注禅宗思想的科学阐述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珍惜历代禅师留下的十分宝贵的智慧财富,并借此来反思当代逻辑学,乃至科学方法论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三型李白论,即历史原型李白、诗艺造型李白、传说特型李白。我们一般所谈到的李白则是这三型李白的复合体。从社会角色来看,历史原型李白主要是一位志士型和诗人型的非凡人物;从艺术形象来看,诗艺造型李白主要是表现型和极致型的文学典型;从社会文化心理来看,传说特型李白则主要是傲岸型和自由型的文化符号。三型李白无论是历史既成、艺术创成或文化塑成,都贯穿着自由浪漫的精神特质。三型李白作为本我、自我、超我,分别表现了历史真实、艺术真实和文化心理真实。就三型李白内在关系而言,有着丰富、拓展、深化、醇化的层次递进和创化升华的境界提升。三型李白论既可作为破解李白这一独特文化现象的钥匙,同时也可为古代作家研究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中国文学理论产生过重要影响,尤其是"诗话"这种类似语录体的诗评形式就是直接习自禅家的一个成果.<沧浪诗话>即为代表作,其中"妙悟"说即是来自禅宗的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17.
清初名僧智操的《寒松操禅师语录》卷首收录钱谦益《寒松操禅师语录序》,该文不见于钱仲联先生整理的《钱牧斋全集》,是一篇集外佚文。该文的发现有助于澄清钱谦益的禅宗观,全面把握其对语录的认识,他并未完全否定诸方语录,对富新意、有心得的语录表示肯定和赞赏,显示其批盲禅、救正教的愿望。他明确表达了佛教的经世思想和以"忠孝"为核心的儒佛相通理论。该文从侧面可见出清初曹洞宗内部法嗣之争,对研究钱谦益的佛教思想、僧侣交游和佛教史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论女性与李白的情感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李白与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关系进行了情感分析、意义与价值的判断和评价,认为在李白诗作中,许多美女形象是表达政治之恋的喻指符号;礼赞女性美质也大多是政治理想失落后得到的一种心理补偿,李白的“赠内”诗表现了他对爱情的珍视,即使是对婚外性爱的表现,也是为了求得精神的慰藉,而“宫怨”“闺怨”诗更蕴含着沉重的现实感。  相似文献   

19.
“(XX)汉”是禅宗语录中高频使用的称呼语,其语义内涵丰富,有着特定的禅宗行业意义。从语用表达看,“(XX)汉”称呼语在言语交际中起到情感表达、主观评价和警示学人等语用效力。禅宗文献中首次出现了“(XX)汉”的褒义用法,使得“汉”从原来的贬称发展为一般的通称,成为现代汉语“(XX)汉”用法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0.
李白诗歌中的剑意象在中国古代诗人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占其诗作的十分之一.宝剑成为英雄的象征.李白运用鲜活的剑意象创造了许多英雄侠士的形象.同时在创造自我文武并举的形象时,总是以剑作为武功的象征.李白常常自比雄剑,表达为国立功的强烈愿望.李白诗歌的剑意象,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有自己独创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