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文化重构是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主动性变迁方式,是民族文化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化生境的必然结果。对畲族文化变迁进行历史人类学考察后,我们发现畲族文化重构经历了从"游耕"向"定耕"、从"自发"向"自觉"、从"我构"向"他构"的阶段性转变。畲族的文化重构从传统的"我构"转变为"他构"后,引发了群体内部的认同困境,也引发了群体外部的质疑。厘清当前文化重构中"我构"与"他构"的关系,实现从"他构"向"我构"的回归,是破解当前文化重构困境的关键。因此,民族群体的"文化自觉"尤其是民族精英的率先自觉,在当代民族文化重构中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作为现代民族国家中"最典型的想象的共同体",美国的国家身份和民族认同是在不断建构"他者"、不断反思进而重塑"自我"的动态过程中确立的。冷战结束后,美国因失去意识形态层面的"他者"而陷入"自我"困顿,又因传统价值观的衰落和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而引燃了"文化战争",使美国个体与整个美利坚民族遭遇了身份危机。探究后冷战时代美国国家身份危机及其引发的学界论战,可以看出美国重构民族性的紧迫性与种种努力,对理解美国国家身份的动态建构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越地"剑文化"衍生出的反抗复仇的独异精神与越地"书文化"衍生出的个性觉醒意识构成了现代鲁迅生成的内源性因素。在青少年时期,特别是在家道中落后的现实境遇中,鲁迅很易于接受越文化中代表反抗和复仇精神的"剑文化"的影响;而当他受到西方文化的洗礼后,便又唤起了他对越文化中代表人之觉醒的"书文化"的自觉发掘。在有意识地从越地"剑文化"向"书文化"开掘的转变过程中,鲁迅逐渐形成了内"剑"外"书"的精神结构,而这不仅决定了他兼具"战士品质"和"文人情怀"的两面性,也使得他在创作中表现出亦"剑"亦"书"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4.
瞿秋白从苏俄回国后,针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侵略--这一新的侵略方式,从理论上初步揭示了帝国主义文化的含义、表现形式及其反动本质.他以大量的事实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文化的隐蔽性、欺诈性、反动性特征,并从多方面指出了这一新的侵略方式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与危害.尤其对包含着奴化思想的"奴隶的心"和"走狗"的文化心态,作了较为深刻的剖析.他的这些思想警示世人,对帝国主义切不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相似文献   

5.
牟宗三从"道德的心"这个文化生命"本原形态"出发,对中西文化进行阐释和抉发。他认为,中西文化系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在西学东渐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破"后如何去"立"的问题上,他则提出一条更加注重开出科学和民主的"新外王"文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期文学发展史上,余华及其先锋文学的出现无疑是20世纪80年代最深刻的事件之一,他的写作是建立在"前文化"基础之上,呈现在"后文化"背景之下,具有不同寻常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文化创新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是在革命与文化的互动中来探索新型文化之路的。他的文化创新之路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经历了农村文化、苏区文化、抗日文化、延安文化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事实上存在着一个毛泽东非常关注且投入很大精力的"文化改造"。他此后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及"现代化的文化和科学"目标,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对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都具有特殊的意义。毛泽东文化创新的贡献和后来的失误,已贻惠或警醒于今天。  相似文献   

8.
平野健一郎提出他的"国际文化论"以来,即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他指出文化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具有动态的相对稳定的体系性,因此他主张以文化为视野,立足"文化触变论"来分析国际关系。他在理论构建中,主要阐释了三个问题:一、国际关系是文化的;二、文化触变是一种创造文化的行为,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外在动力;三、尊重文化主体,维护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这一理论的提出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但其涉及有关文化的定义、西方文化人类学的应用、"边缘人"对文化重构的重要作用、文化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力等诸多问题还有待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文化批评的目的是试图在"古典"和"现代"之外寻求一个第三点来构筑他的文化理想。这样的文化理想不是任何凝固、僵滞的模式,而是要体现出生命的鲜活和流动。但是他的努力失败了,这个第三点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40年代,他转向了"抽象的抒情"。这一转向表明他所用来表达其文化观念的自我、静观、自然、人性、神性等等范畴的内在分裂。  相似文献   

10.
"文化综合创新论"作为张岱年的文化思想理论.他强调文化"创新的综合"、"辨证的综合",主张在继承传统和对中西文化正确认识基础上进行价值观念的创新."文化综合创新论"是他对传统文化现代姿态的一种探索,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文化的新角度、新视野,是颇有见地的一家之言.也是当今中国文化发展战略可资借鉴的思路之一.  相似文献   

11.
董文珠  潘肇婺 《老友》2012,(10):28-28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了什么,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伍进灯老师就是一个不计较"取得",只讲究"贡献"的人。他1935年出生,195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后被分配到地处偏僻山区的德兴中学,在高中部担任地理教师。他全身心地钻研教学业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如今,他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沈从文绝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作家。他的作品丰富、体式多样,而最能代表他创作艺术水准的是他的小说,特别是他成熟期的许多小说。这些小说的结尾留下了许多"空白",这些"空白"既包含着传统的美学意蕴,又体现了沈从文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代学术大师,钱钟书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个体,他的学术思想、艺术追求,以及治学方法的形成,均离不开其曾置身于其中的"文化群落"。浩博厚重的钱家"文化群落"与会通中西的清华"文化群落"分别为其中、西两大学术渊源,并共同作用,促成了他贯通中西、打通古今的学术理念。  相似文献   

14.
置于马克思、列宁等人的反殖民主义传统中,我们才能定位法侬的独特贡献,他的新颖之处主要在于首先真正地以殖民地为本位谈论殖民主义问题。法侬首先是一个民族革命家,不过,西方当代理论所推崇的却并不是他的政治维度,而是他的文化思考。法侬对于那些建立在"人类普遍经验"之上的精神分析理论背后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分析,对于主体的统一性和文化身份的单一性的疑问,对于民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关系的辨识,都具有超前性,启发了萨义德、霍米.巴巴等当代后殖民理论家。  相似文献   

15.
周文杰 《华人时刊》2012,(Z1):22-25
在庆祝二十届中华国际艺术节之时,杨锦华先生颇有感慨地说:"回顾20年来走过的漫长路,艺术节几经风雨,多少磨难,但它一直在成长。这是我从小就有的心愿,我要一直做下去。"杨锦华先生来澳后担任过澳洲电影剧场协会副主席,对文化艺术具有浓厚的偏爱。从精神上入手来振兴华人,是他几十年奋斗的夙愿,这也是他坚持的中华国际艺术节的宗旨。他曾说:"希望华人不只是埋头赚钱,而是通过文化艺术的熏陶提高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6.
李燕有很多身份,教书育人是他的本职工作,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执教多年来,可谓"桃李满天下"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由于从小就得到他父亲李苦禅大师言传身教,使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画艺术有很深的理解和研究,在付诸实践的几十年间,形成了自己的画风。当然最让人感叹的是,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美术家、文化的布道者。荣休后,他利用...  相似文献   

17.
卡夫卡思想与创作的文化渊源应该包括三个方面:西方文化、犹太文化和中国文化,但以往我们对卡夫卡与后二者的关系的研究往往较多,反而忽略了卡夫卡与西方文化,尤其是与古希腊文化的关系的研究。卡夫卡广泛而深入地涉猎希腊文化,借用、利用、消解,甚至改写希腊神话。他从古希腊文化中吸纳了有关荒诞、迷宫的观念,以及西西弗斯的形象,然后演绎、发展成了他笔下的悖谬、谜语意象和结构,以及一系列的与西西弗斯同命运的"K们"形象。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重写文学史"和"人文精神讨论"闻名于海内外的王晓明,2000年前后从文学研究转变到文化研究,并主导着上海地区的文化研究。他从文学到文化研究转变的原因是为了把握急速变换的社会现实中新出现的支配文化生产的市场机制。他在继承了鲁迅的横站精神的基础上,参考西方理论的同时,借鉴中国革命传统,持续摸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研究理论。向文化研究的转变以后,他的研究主题继续扩展,比如对城市空间和城市化的批判性反思,对最近中国文学的征兆阅读,革命传统和文化研究的接合。他的横站具有三个支点:作为研究阵地的"上海学派"、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左翼思想和革命传统、作为方法论的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9.
袁赣湘 《老友》2009,(12):28-29
在竹乡崇义,有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退休20多年来和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爱竹、恋竹、读竹、研竹。经过不懈地努力,他不仅独创"提根栽培法",而且在古稀之年被评为国家级根艺大师。展望未来,他仍雄心勃勃:参加"上海世博会",发展竹文化产业……他就  相似文献   

20.
对于"文化资本"的理论研究,最主要的两个视角是社会学和经济学。社会学视角下,"文化资本"概念由布尔迪厄提出,将文化资本放置在社会场域中研究。继他之后,国内外学者对他的理论不断阐发深化,理论视角更加多样。经济学视角下,思罗斯比将"文化资本"概念引入经济学,用经济学逻辑解释文化资本。他的研究开辟了文化经济学的学科新方向,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当前文化产业的主要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