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1 毫秒
1.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社会出现了“马克思热”.此次“马克思热”集中于学术界,社会影响力有限,西方传统左翼政党未能借机摆脱困境,国际共运高潮也未随之到来.金融危机以来西方的“马克思热”,既是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瓶颈”的表现,又是解决金融危机的现实需要,是新自由主义危机的充分暴露、马克思理论科学性的再次印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要抓住时机在理论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大众化,在实践中深化改革,以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2.
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整个世界格局出现了深刻的变化,西方社会进入到西方学者所津津乐道的后现代社会,当代中国也被纳入到方兴未艾的全球化的进程当中,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杂音,这是一个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理论重视的社会思想现象。特里·伊格尔顿提出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的理论命题,对于我们理性地认知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性质,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曾经的东欧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莱斯采克·科拉科夫斯基有着复杂的学术经历,大致包括苏东正统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学三个不同的阶段。在追溯科氏理论生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瞥见20世纪欧洲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曲折历史。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终结和西方马克思学的意识形态本质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焦点问题。借助科拉科夫斯基重考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将为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4.
现代西方"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及其社会革命理论,虽看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些事实,但没有看到它的全部事实。因而,它们与其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补充和全面修正,倒不如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全盘抛弃和根本拒绝;与其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有距离的肯认,倒不如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巧妙的变相消解。这表明,它们不是什么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只是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混合物。弄清这一点,对正确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和当代意义,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拓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世界视野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唯物史观对社会形态变革所做的论断是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统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它必然带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形成新的经济利益关系,从而为新的社会形态出现奠定基础。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变革理论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把握社会形态变革的"临界点",即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节点。把握和研究社会形态变革"临界点"的形成、发展及其作用对于我们剖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西方世界先后形成了三种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是由伯恩斯坦、考茨基等开创的第二国际传统的思潮;二是发端于俄国、苏联而由西方一些共产党理论家所全盘接受的第三国际传统的思潮;三是卢卡奇等人最早提出后又被法兰克福学派所继承和发展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它们之间的争论在哲学上主要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第一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不是哲学?第二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什么?这三种思潮在哲学上的争论与分歧是紧紧地同社会理论方面的争论与分歧联系在一起的。第二国际传统的思潮为当代资本主义辩护,主张对当代资本主义实施改良的态度;第三国际传统的思潮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对当代资本主义展开批判,主张对当代资本主义实施革命的态度。后两种思潮尽管都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但是理论出发点截然有别。共产党的理论家出发点主要是马克思的社会矛盾运动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出发点则是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理论和异化劳动理论。  相似文献   

7.
艾伦·伍德批判了以“后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其理论核心是主张消解阶级和阶级斗争,通过扩展资本主义民主达到社会主义。该思潮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主张阶级退却,对民主有多重误解,对社会主义目标有多重误判。伍德坚持运用马克思的阶级和历史理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为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新视角,但也存在忽视其他革命力量,对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缺乏系统性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以麦克拉伦为代表的一批西方批判教育学者,在当前资本主义危机加深及左派重振运动的背景下,提出“回归马克思”,其目的在于使批判教育学变成一种废除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克服人的异化而实现人的解放的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回归马克思”实际借用了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解释的概念范畴和分析框架。由于批判教育学理论的非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立足于修补的改良色彩,因而回归马克思的努力也只是“修正”马克思主义,它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意义是有限度的,因此它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作出“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理论预判,然而当代资本主义非但没有灭亡,还迎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这是否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证伪?哈维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建构了“时空修复机制”的系统理论,探究了时空修复化解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运行机制及其局限性。这既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幸存提供了解释力,也揭示了“时空修复机制”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悖反性,进而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域接续论证了当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革命性的科学理论必将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新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的兴起,实质是大卫·哈维的“第二块危机理论”和“第三块危机理论”在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中的初步应验,揭露了“时空修复机制”内在否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作为当代西方备受关注的一种激进话语,狭义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后结构主义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代替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霸权接合理论。按照拉克劳和墨菲自己的理解,其话语分析是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二分的彻底超越。因此并不存在"文化霸权"概念。但是从全球化资本主义的视阈出发,我们将看到:后马克思主义仍停留在马克思所批判的意识形态层面上,但这种"文化"霸权理论对于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理解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分析中首先建构出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列宁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后,进一步提出了两种社会制度的全球联系的思想。邓小平科学地把握了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关系,其理论具有鲜明的全球视野。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理论从思想学术角度说是一个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其核心理念是:全球化是难以阻挡的历史趋势;全球化进程由资本主义所开创并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主导,它对非西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和前途会产生重要影响;融入全球体系是所有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要前提;社会主义只有开放才能存在,只有在与资本主义全球经济体系的联系中才能得到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思想中,发展中国家能够获得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市民社会产生于西方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作为舶来品,"市民社会"这一概念影响着德国。德国的知识分子结合德意志民族文化的特点赋予了"市民社会"以文化的意蕴,使德语语境中的"市民社会"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单纯的经济意蕴,而使"市民社会"具有了"德国特色"的文化意义和政治意义。马克思更进一步发展了德语语境的"市民社会",使市民社会含义既有文明意识,又有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赖特提出了"中间阶级"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两极分化的趋势。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中间阶级",但其大部分会成为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两极对立的社会。分析赖特与马克思的"中间阶级"理论的内容,并进行了比较,以准确把握赖特和马克思的"中间阶级"理论。根据我国初级阶段的实际,探讨更适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政策,更好地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涛 《南都学坛》2011,31(1):114-118
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逻辑是消费本位型的,人在这个社会逻辑结构中自然不可避免地要扮演消费工具的角色,这与马克思百年前所面对的以生产本位为特征的中期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是完全不同的,身处当代资本社会中的人们似乎已经获取了自由、权利、民主、平等、幸福、休闲等一系列马克思曾经为之奋斗与争取的一切,然而这样的一系列充满伦理正义性的概念在当代资本社会建构中却充满了虚幻,大众难免在幸福中被死亡、在民主中被专制、在自由中被囚禁、在平等中被强权、在权利中被侵犯、在混乱中被秩序、在透明中被蒙蔽、在暴力中被合法、在休闲中被强迫。晚期资本主义并没有真正改善马克思所言说的语境,相反,当代语境却更为凶险与恶劣,马克思没有过时,而法国现代思想大师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思想则借鉴和吸收了马克思诸多社会批判分析的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代资本社会展开深层解释。休闲是其思想批判的一个截面,因此从物、时间与关切的线索本质性地揭露休闲神话的制造逻辑,并揭示休闲导致当代社会癌症:现代性混乱的发生理路。这不仅对于我们深刻把握鲍德里亚思想以及现代西方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发展脉络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身处东方世界社会主义语境下的我们深入把握现代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弊病,从而为更好地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现实理据。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为此,各国马克思主义都在认真研究、分析这些现实变化,总结国际共运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以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另有一批置身于西方社会的有识之士,他们一方面敏锐地觉察到了他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制度,在“民康物阜”的繁荣外表掩盖下的种种病态和危机;另一方面又为医治和根除这些弊病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在现时代仍然不失为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武器,因而他们都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但令人惊异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又觉得要使马克思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现实时更加有效,就必须运用一些现代西方资产阶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与生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科学地论证了"两个必然"的规律.然而,资本主义不仅没有灭亡,反而出现了新发展和新变化;相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却在苏东剧变后遭受了巨大冲击,陷入了低潮.经过几年的艰难探索,社会主义在中国出现新的生机和曙光.这生机和曙光预示着社会主义运动会在不久的将来迎接新的高潮.  相似文献   

17.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向可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分为战前及战后两大历史阶段。战前主要以哲学理论为主,战后主要以当代资本主义理论为主。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向的嬗变是与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等一系列明显的新变化同步发生的,是对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与外部的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新变化在理论方向、理论探讨等方面的说明。所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热切地关注和深入地研究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问题、危机问题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向的嬗变,一方面说明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研究与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们对于推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的观点与见解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著作中,运用理论抽象的方法对当时社会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资本家、工人、地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运用这种分析方法,马克思准确地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与此同时,马克思还采用了另一种具体的阶级分析方法:阶级构成论。资本主义在1870年代的变化,使得中产阶级不仅没有随着资本的集中、社会形成两极对抗而从社会阶级阶梯中消失,反而随着无产阶级人数的减少而日益壮大,成为社会中的重要力量。在晚年的著作中,马克思运用"阶级构成"分析方法分析了这一中间阶级的构成状况。社会民主党理论家伯恩斯坦依据恩格斯晚年对社会结构新变化的分析,提出了新中间阶级的理论,以此作为民主斗争政策的理论依据。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民主党之所以提出"第三条道路"的理论与策略,与其现实社会中"阶级构成"的这种变化以及伯恩斯坦的中产阶级理论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在社会主义基本问题上对邓小平理论做出了重大发展 ,在党的建设基本问题上对邓小平理论做出了突破性的发展 ,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阶段、新意境。  相似文献   

20.
高兹从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视角深入研究当代工人阶级的地位和现状,分析产生社会变革的可能性,改造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提出新工人阶级理论,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工人阶级发生了分裂,出现了一些新的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力量.高兹新工人阶级理论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