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建辉 《云梦学刊》2009,30(5):118-121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主要人物希克厉占据着小说的中心,是小说艺术魅力的重要来源。长期以来,对希克厉专制和残暴等表层性格上的评价,多是以现实的道德评价代替审美判断,但从希克厉的爱情缺失和复仇意志形成角度,可以找出其人格恶化的客观原因:更主要的,他复仇中表现出的惊人的爱和恨、力量和征服意志,他性格深处葆有隐在的温情。希克厉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在现实道德层面显示为恶,但从文学审美角度来看,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悲剧作品的典范之作,其悲剧性精神在本质上是人的悲剧,具有普遍的价值与意义,深入传达出曹雪芹悲天悯人的现实情怀。因此《红楼梦》中的悲剧性精神还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性与探索性。《红楼梦》文本全面而客观地展示出在以伦理道德统治为主导的封建社会里,个人或群体都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导致了社会悲剧、爱情悲剧、家庭悲剧和人生悲剧的产生、交织与纠缠。《红楼梦》悲剧性精神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曹雪芹的悲剧性人生经历与小说中主要人物及次要人物悲剧命运的异质同构,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隐性影响,还有时代、社会、历史、民族审美心理等重要元素的建构,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生发共同建构起《红楼梦》文本悲剧精神的高楼大厦。《红楼梦》的悲剧性精神形成了《红楼梦》崇高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3.
马娅 《中州学刊》2002,(3):74-76
《百年孤独》与《红楼梦》是两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巨著,两者在许多方面却表现出相近而有别的特征,如两者都是述兴亡之事,但前者侧重于毁灭而后者侧重于幻灭;前者叙述悲剧系沿用西方人格悲剧的套路,属于自灭,而后者叙述悲剧则直承天道盛衰反复周行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属于它灭。通过与《百年孤独》的比较,《红楼梦》折射出了它新的光辉。  相似文献   

4.
很多论者在论述《伤逝》的时候,都是侧重于论述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及其社会根源。却鲜有论者把《伤逝》的主题与当代大学生谈恋观爱观结合去论述。鲁迅在小说中对恋爱婚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既赞扬了子君和涓生对恋爱自由,也指出了涓生的生存困境与子君错位的恋爱观导致了他们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本文对《伤逝》主题的再认识并将其与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比较论述,旨在引发当代大学生对恋爱观的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各种版本的中国文学史教科书及有关文章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长生殿》的作者洪昇,在剧中既描写李杨爱情带给社会的政治恶果,又同情爱情主人公的悲剧结局,歌颂他们的爱情生活,这本身就构成了作品主题的严重的混乱和矛盾,这种混乱和矛盾正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和思想局限。 愚者千虑,或有一得,这种定论,笔者以为很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帝王悲剧《梧桐雨》是出悲剧,这是大家认同的。但它究竟是出什么类型的悲剧,研究者论说纷纭:有历史悲剧、社会悲剧、爱情悲剧和命运悲剧等种种说法。为何会有这些不同的说法呢?这还要从这出悲剧的主题说起。对《梧桐雨》的主题也一直存在着争议,宁宗-《元杂剧研究概述》归纳为:"歌颂爱情"说、"批判政治得失"说、表达"沧桑之感"说和"主题混乱"说。即认为它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既有对唐明皇、杨贵妃荒淫误国的批判谴责,又有对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真挚爱情的赞颂同情。这就使主题显得复杂和矛盾。看一部作品,应该客观地就其反映的实际情…  相似文献   

7.
汤显祖《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剧作均为爱情悲剧,剧中主人公形象,几百年来给观众、读者特别是青年男女以心灵的震撼。两剧的作者远隔万里,文化背景迥异,表现时代和创作手法不同,特别是在悲剧表现上各有千秋,两剧悲剧精神背后,体现的是两个民族在文化伦理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是近代中国首先从西方引进悲剧理论的学者,为中国后来的悲剧研究开了先河。从《〈红楼梦〉评论》到《宋元戏曲考》,王国维的悲剧思想有一以贯之之处,但随着对中国古典戏曲研究的系统深入,其悲剧思想从受叔本华的强烈影响到真正走进中国戏曲,从推崇出世解脱到看重"主人翁之意志",从结构上的机械认定到灵活处理,已然发生了转变、发展而进一步成熟了。  相似文献   

9.
1899年林译《茶花女》存在着大量的删节和改写,法国故事的中国化改造经由这种翻译过程而实现.林纾在翻译时以中国传统范畴重新构筑了法国爱情小说《茶花女》.原作《茶花女》的核心词汇是爱情,林译《茶花女》的核心词汇却是忠贞.1907年,钟心青创作的《新茶花》再次重新改写法国小说《茶花女》.表面上看,《新茶花》对《茶花女》亦步亦趋,实际上有些不同.《茶花女》中的爱情在《新茶花》指向改良社会和爱国主义.个人主义的爱情在晚清中国被改写和肢解的命运早已注定.  相似文献   

10.
张伟  杨峰 《东岳论丛》2019,40(10):157-163
《红楼梦》的创作明显受到了《水浒传》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互文"关系。《水浒传》构成了认识《红楼梦》的重要"前理解"。《红楼梦》研究中若干争议性问题,置于这种互文关系中理解可以得到有效阐释。分析《红楼梦》在人物形象设计、结构安排、主旨寄托等细微处借径《水浒传》,探察其主旨并非专在表现男女爱情,而是一定程度上含蓄表达了对当时朝廷主流话语的逃离,特别是借助青春女子们的人生悲剧寄托了现实社会中曹家所遭受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委屈,表达了作者的愤慨。  相似文献   

11.
张艳清  张燕楠 《理论界》2006,(4):184-185
本文在与“圣经”原型的对照中,作者从另一个视角分析了托马斯·哈代《卡斯特桥市长》中的主人公边克·亨察尔悲剧:人束缚于来自自我的弱点——嫉妒和野心。《圣经》作为西方文化遗产对西方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卡斯特桥市长》可视为圣经文化产物之一。对《旧约·撒母耳记》中扫罗与大卫的故事和《卡斯特桥市长》中亨察尔与伐尔伏雷故事比较研究,使我们不难看出人与自我的冲突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王旭 《兰州学刊》2010,(Z1):99-101
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和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分别是古希腊时代理论和作品的不朽经典。在亚里斯多德《诗学》的理论视野中阐释《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情节、悲剧人物和悲剧效果三方面在希腊悲剧中的典范地位,可达到理论与作品二者相互照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半生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俗世普通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深刻揭示了在以父权为中心的封建宗法社会,作为女性对自身命运无可把握的悲剧;揭露了造成悲剧结局的人性的弱点、阴暗与丑恶.  相似文献   

14.
《伤逝》作为鲁迅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同类题材小说。它通过子君与涓生的爱情经历,不仅体现了五四时期的一种时代精神——反封建与追求个性解放,更重要的是挖掘了造成子君与涓生爱情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刘小艳 《理论界》2013,(6):146-148
《钟形罩》中主人公埃斯特.格林伍德在爱情、婚姻家庭和事业方面分别戴上"贞洁女孩"、"贤妻良母"和"事业型成功女性"的人格面具。然而,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永远受到压制,处于被抑制生长、被扭曲的状态。社会环境需要与埃斯特自我需要发生激烈冲突,埃斯特出现人格分裂,她陷入忧郁、痛苦、绝望之中,最后她撕下爱情、婚姻家庭和事业的人格面具。埃斯特的人生悲剧在父权制社会中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6.
石菊 《学术研究》2007,1(9):67-72
《易经》与辩证法本来是从两种文化土壤上长出的互不相干的思想观念,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诞生语境与意义蕴涵。但是,近代以来西方的强势话语改变了中国民族传统的基本观念,"据西释中"成了近代知识分子诠释中国思想的基本范式,于是西方的一些思想成了解读中国文化的元话语。《易经》的辩证法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完成的。这种辩证法化是那样的深入,以致造成了现在《易经》与辩证法的血肉相连、无法区分;辩证法成了《易经》的代名词,一直主导性地规定着、影响着易学的研究。将《易经》与朴素的辩证法剥离开来,目的是恢复它们各自的本来面目,对它们做出客观的研究,以便我们正确地使用好辩证法以及正确地理解易学思想,从而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7.
《大地》是以中国农村与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反映中国社会变动与阶级分化中农民和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成员盛衰荣辱的命运与心态的长篇小说。本文旨在通过对赛珍珠及其作品《大地》的研究分析,阐述作品成功的众多因素,并得出结论: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与艺术传统,中国大地的生活源泉与文化背景是赛珍珠作品走向世界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庞德认为中国的儒学思想正是医治西方社会通病的良药,是构建西方和谐社会的理想手段.他希望中国儒学能翻译到西方世界,从而重新建立人与社会的理想秩序和社会价值体系.庞德在翻译《论语》时并不强调对原文一对一的忠实,译作以理想化创作为主.从《论语》英译史来看,庞德是一个转折性的人物.自庞德开始,《论语》的英译逐渐淡出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步入了文化多元化主义的新历史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9.
爱情在隔膜中消逝——重读《伤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抓住"隔膜"二字论述了鲁迅小说《伤逝》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认为缺乏充分深入的了解、存在沟通交流的障碍、不能不愿相互理解等因素造成的心灵的隔膜,最终导致了两人爱情的破灭。  相似文献   

20.
周可 《学术论坛》2022,(4):50-58
阿尔都塞对《资本论》的导读割裂了《资本论》的政治维度与理论维度,在实践中容易导致经济主义和工联主义,在理论上也站不住脚。马克思本人的提示和当代学者的政治式解读,都揭示出《资本论》商品篇与阶级斗争的紧密关联。虽然《资本论》商品篇没有直接讨论现代社会的阶级斗争,但其中的阶级叙事表现为:一方面,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暗含着现代社会阶级理论的前提预设,勾勒出作为商品占有者的个人所具有的独立、自由、平等和所有权等特征;另一方面,通过考察商品交换关系的人格化、社会分工体系的作用,以及商品的拜物教性质,马克思揭示了商品占有者背后起支配作用的经济关系。内含于价值理论的阶级叙事构成了《资本论》阶级理论的逻辑起点,划清了与资产阶级理论家的现代阶级理论的界限,因而具有理论意义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