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亚光 《社科纵横》2005,20(1):8-10
国务院两次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甘肃共有 5个城市 ,天水、酒泉、武威、张掖、敦煌。为使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进一步深入 ,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切实保护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武威为例证 ,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甘肃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这四个方面是 :丰富的文化遗产 ;时代的必然要求 ;名城的保护规划 ;经济的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2.
廖惠霞 《探求》2011,(1):29-32
广州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进程中,如何保护、利用广州原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强化中心城市的文化功能,是广州市今后发展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名管理工作中的历史地名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地名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遗产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面对历史地名保护工作中的困境,我们需要转变观念,把历史地名当作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确立历史地名保护的基本原则,开展历史地名的调查研究,制定保护规划。  相似文献   

4.
在探析国内外公众参与历史街区保护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的基础上,构建历史街区保护的公众参与度评价体系。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泉州西街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情况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总体上看,历史街区保护的公众参与度较低。居民意识到自身参与的重要性,并且有意愿参与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参与意识较强,但由于文化、专业知识和参与途径等方面的限制,居民参与能力较低。另外,居民参与后对历史街区保护所产生的影响不大,参与效果不理想。针对评价结果,为提高公众参与度提出了一些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5.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培军 《社科纵横》2008,23(7):49-50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作为一项朝阳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人手,在分析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基础之上,阐述了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姚佑銮 《探求》2014,(2):92-96
广州要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必须有一个能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名片,能区别其他城市并能充分唤起人们集体形象记忆的传统文化建筑群。在荔湾湖与泮塘村之间建西关广场,对汇聚岭南文化元素、保护西关历史文化遗产、扩大西关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以及广州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西关广场建设必须扎根于泮塘古村的传统文化、必须坚持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高度统一、必须坚持原真性与可创新性兼顾、必须推进复合经营和统一管理,才能避免城市文化的同质化。  相似文献   

7.
邱琴芬  陈洪波 《社科纵横》2009,24(12):37-39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区域,更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文章全面分析宁波市历史街区旅游资源现状,阐述开发的重要意义,并对旅游交流开发的思路与对策进行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王凌宇  方晓伟 《探求》2015,(6):97-101
地名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开发的题中应有之义。扬州地名文化遗产是呈现地域的文脉、传递扬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认同感和历史感、承载扬州地域所特有的民俗文化和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及理想信念等的重要载体。健全完善扬州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组织机构、加强对扬州地名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利用,加大扬州地名文化遗产在国际上的弘扬与传播,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有利于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立法发展的角度 ,论述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中的地位 ,阐明了这项工作与城市现代化、文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罗哲文先生是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领军人物,他大力提倡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并身体力行,被称为"京城的守望者"。60年来,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古都北京和长城的保护工作,本文撷取一些生动、具体的事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11.
卞敏 《阅江学刊》2011,(2):39-44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一个地域也有其特色文化。城市作为地域文化资源的一个主要载体,在地域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地域文化的发展规律,从总体上说,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展开的。地域文化体现城市文化发展脉络,而城市发展在历史上形成的文化特色又积淀、留存下来,成为城市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一个城市的独特魅力,在于其特有的文化个性。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她的软实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2.
于耀洲 《学术交流》2003,1(7):104-106
达斡尔族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其爱国主义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明显的表现。具体可概括为民族的先进文化、善于把握时代精神、杰出人物的作用和重视教育的传统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翠 《学术交流》2003,1(6):113-117
文化的现代化是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工程 ,也是其根本。文化转型的成功与否直接关涉到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无疑 ,这是一个不经历长时期的努力和奋斗难以攻克的难题。确切地说 ,文化转型的主题研究将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始终。我们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 ,试图对中国现代化文化精神的生成机制提供一个总体的思路 ,提出现代化转型的基本原则 :整体性原则、历史尺度、传统的重建原则和理性的超越原则。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东北文学中出现了众多的俄罗斯人形象,东北作家们对俄罗斯人形象的描摹,一方面显示了近代以来由于种种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俄罗斯文化对现代东北文学的深刻影响,为现代东北文学增添了几许异国风味,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生活在东北这块黑土地上的人们所演绎的独特的社会人生景观.现代东北文学中的俄罗斯人形象反映了近代以来东北地区战乱频仍的历史现实和多元文化杂糅、儒家文化传统薄弱的文化状态.  相似文献   

15.
由狭义和广义文化观到新文化观 ,不仅是对文化认识的深入 ,更是对人自身认识的深化。文化是人最深层的生存方式 ,它是对人与对象之间矛盾关系的反映和解决 ,也是对人类心灵深处永恒矛盾的反映和解决。特定的话语产生于特定的语境 ,语境的变化必然引起话语的变化 ,基于新文化观上的文化哲学是对传统唯物史观的丰富与发展。当把人、实践、文化三者理解为一体时 ,文化观也就是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6.
林延军 《阅江学刊》2010,(5):124-128
被喻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的傩舞,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和价值,它以武游、“考兵”傩舞、文游等形式反映村民的祈求平安、迎祥纳福的精神要求,并折射出傩舞文化的民族性、历史性、行为性和商业性的特点,凸现了傩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丁永刚 《唐都学刊》2007,23(5):37-40
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其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可持续性的资源支持。如何将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已成为现代西安人共同思考的热点话题。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分析西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路径阻碍因素,并提出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化过程中应选择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18.
汉代的长安与成都,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文化大都市。长安与成都是"天府之国"的双子星座,二者的互动促进了汉朝的巩固与繁荣;长安与成都是辞赋文坛的联袂双城,二者的互动不仅造就了司马相如等汉赋大家,而且掀起了辞赋创作的高潮;长安与成都是"丝绸之路"的文明双塔,二者的互动将两汉文明的光辉投射到了遥远的西方。  相似文献   

19.
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旅游开发是一种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手段.可以综合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广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丰富多样,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表现为公务型、商业性、文化型和风光型四种,开发中要避免因利益主体利益不均导致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认同感不够、“古街再造”破坏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原真性等突出问题,以体现“文脉”、原真性及体验性为原则,实施景观整治、进行功能分区、突出商业文化气息、构建解说系统、注重社区居民参与、加强相关主体之间的合作、建立统一管理的长效机制的体验型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