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彪鼓吹“灵感”论,“四人帮”反对“灵感”,灵感问题被他们弄得极为混乱。今天,灵感恢复了名誉,但关于灵感问题,仍然值得探讨,这对繁荣与发展艺术创作是有裨益的。 艺术灵感是一种什么现象? 艺术创作或思考问题,遇到阻隔,陷于迷惘,虽苦心探求,不得其解,但突然获得一个想法,顷刻间,豁然贯通,思绪明朗,这,通常被人们称为灵感。陆游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辛弃疾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古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用来形容灵感,很确当。可见,灵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一种常有的现…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整体自2012年起进入调整期,在中国书画、瓷器玉器等主流板块出现程度不同的萎缩情势下,佛像艺术逆势呈现上涨行情。2011至2012年,大陆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拍卖公司设立佛教艺术专场,如今几乎大大小小的拍卖公司都在着力挖掘这一板块。一二级市场的合力,加上博物馆以及各学术层面的共推,无疑是佛教艺术在市场上获得大大提升的主因。纵观近几年数据:佛教艺术的总成交额从2012年春季的不到2亿  相似文献   

3.
印度佛教文化自汉三国期间开始大量传入中国,中国汉文化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基础上与儒道学说相结合,创造了中国的佛教文化,使得中国汉文化更加光辉灿烂。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居住区,同时也是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原佛教文化融合的典型区域。正  相似文献   

4.
龚自珍的六百多首诗作,以其特有的浪漫主义笔触,描绘了他所生活的时代,表现了当时的启蒙主义者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鸦片战争前半个世纪中,国封建社会已经陷于总崩溃的边缘,而占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依然顽固自大、昏瞆愚昧,在“乾嘉盛世”的空壳子里奢侈逸乐,醉生梦死,在宋明理学陈腐的教条中蹒跚徘徊,奄无生气。龚自珍属于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批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们生于安乐,长于危难,透过灯红酒绿、歌楼舞榭的太平世界的帷幕,看到了国破家亡、天翻地覆的社会危机。他们是预示封建社会覆亡的第一批秋叶,又是被当权的大地主大贵族排挤打击的片片落花。因此,龚自珍把对社会黑暗的揭露与改革社会的热望结合起来,把坎坷不平的身世与江河日下的时局结合起来,融化在诗歌里,并刷上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佛教教育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寺庙教育是"丛林教育",其最重要的一点是,师徒关系是培养人才的基本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特点在于,培养的人才视野较窄,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以通一经者居多.现代式的佛学院教育,重在学堂授课,以传授知识为主,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上明显较优于丛林教育的学僧,但在修行方面,则又不如丛林教育出来的僧人严格,所以学修关系成为当代佛学院教育的一个不好理顺与不好解决的两难问题.近年来,整个社会重视知识,强调知识,世俗学校教育以掌握知识的分数好坏作为衡量标准,这种风气必然会影响到佛教界,以才和学习成绩论人,成为佛学院的一个通行的做法,"修"虽然受到僧伽的重视,但只是一个"软指标"而已.就佛教教育的层面而言,"修"与"学"是既相对又统一的,"学"是理论,"修"是实践,"学"是要人怎样去从理论上了解人生的真谛,怎样掌握人生和社会的知识,培养教徒的宗教理性信仰,建立正信,"修"就是要人去亲自实践解脱的方法,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培养教徒的感性信仰,不走邪路."修"是目的与结果,"学"是方法和手段,两者的关系,以把握适度才最合理.掌握"度"的原则,应该是取佛教的"中道"认识.学与修关键是每个人的自己的体会,犹如饮水,冷暖自知.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要人在学与修上采取方便示法.学者看经书,读资料是"学",写文章,作结论,是"修",仅仅把学与修定位在知解与修持两个方面,未免有些过窄,没有做到使用不二法门的观照方法.对学者的学与修的关系,我们不能仅仅使用悟解的标准,应该更多地用不二的方法来理解与看待."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学者在深研藏经时,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受到了佛法的薰闻,自觉地对佛教抱有同情的态度,学即修,修即学,两者是不二的.总之,我们对学与修的关系,应该给予一个既全面、又准确和事实求是的客观理解,尽量避免那种将学与修对立起来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层,指主动从政治上引退,弃官归隐或终身不仕的那部分上人。他们以其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渊博的学识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望,深受历代帝王的推崇礼待,亦为历代士大夫景仰崇拜。本文就隐士出现的原因、隐士的品德才能以及隐士的社会作用等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隐士出现的原因 传说远古时代,尧让天下放许由,许由退而遁於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又召其为九州长,许由耻闻之,洗耳于颖水之滨。类似的传说还很多。这大概是我国传说中最早的隐士吧!是否真有其人其事,无从可考。我认为很可能出于后人的假托,…  相似文献   

7.
吴光正 《学术交流》2013,(2):144-146
近五年来,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内蒙古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共同编撰12卷25册《中国宗教文学史》。这是国内第一部叙述中国佛教徒、道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创作的文学的通史性著作,也是国内第一部兼顾汉语、蒙语、藏语、维吾尔语、傣语等多个语种的大中华宗教文学通史性著作。课题组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达成了如下共识:宗教文学史就是宗教徒创作的文学的历史,就是宗教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学的历史。《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在文学史观上倡导三种理念:一是提倡文笔并举,二是倡导信行兼顾,三是倡导辨体研究。《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应该包含四个观照维度:一是教派史的体认,一是创作史的梳理,一是精神史的把握,一是诗学史的建构。围绕着《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课题组先后发表了系列笔谈,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总体构思和具体构想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8.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两汉时期,随着中国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佛教经大夏 (阿富汗 )、安息 (伊朗 ),最后传入中国,并迅速在民间兴盛起来,经过从东汉到唐朝四百年的历史,佛教终于成为中国三大教之一。尽管佛教属于外来宗教,但在历史上很快便与中国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成为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殡葬文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带来了一种新的死亡观念。佛教传入中国前,在传统的殡葬文化中,人们一直信仰的是灵魂不死,关心的是逝者的灵魂,但对逝者生活的世界及灵魂的归宿几…  相似文献   

9.
佛教是在朝鲜半岛的民族问题、政治问题错综复杂的背景下由中国依次东传至高句丽、百济和新罗的。由于历史、地理、文化诸因素的制约,三国佛教的特色及命运各不相同。新罗佛教通过有步骤、有层次、有目的的民族化过程,最终成为民族强盛、国家统一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0.
黄向阳 《社科纵横》2008,23(5):134-135
佛教自传人中国以后,为了其在中国的发展和实现佛教的中国化,佛家从格义到自创,都对佛教的义理进行了中国化改造,用中国化的思维方式来表达佛教思想,在完成佛教义理中国化的同时,也为佛教在修行方式和政治上实现中国化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浙江古代佛教学者几乎遍及中国所有的佛教学派和宗派,许多著名的佛教学者都属浙籍。他们对中国佛教宗派的开创与传承、佛教经典的翻译、注疏与创作、乃至整个中国佛教思想和文化的弘扬与发展,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促进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丰富中国古代文化和扩大中国佛教的国际影响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黄夏年 《浙江学刊》2003,(5):160-166
云南鸡足山佛教与浙江佛教的联系 ,主要反映在学习的阶段 ,属于请进来的情况。明代万历年间 ,佛教复兴 ,浙江成为中国佛教复兴的重镇 ,许多鸡足山的僧人纷纷到江浙一带参学 ,他们在浙江亲近禅门大老 ,大机大用 ,受益终身 ,并把浙江的禅风引入云南。浙江天目系和天童系的佛教对云南的禅宗发展和禅风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种活动到当代仍未停止。浙江佛教对云南佛教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相似文献   

13.
佛教     
这是一方神秘的土地。在东晋至辽的700多年间,朝阳一直是东北地区佛教圣地和佛教文化传播中心。佛教文化遗存遍及朝阳,  相似文献   

14.
张景  崔德炜 《社科纵横》2010,25(7):114-115,166
近年来,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对艺术市场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对艺术市场学概念、学科理论的梳理,有利于我们弄清楚艺术市场的构成要素和功能,从而在分析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预测其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我国,逐步融合实现中国化发展至顶峰,而后渐渐衰败.作为独立的文化系统,其思想价值体系必然与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价值体系存在矛盾冲突.佛教思想家们清楚地意识到,要想实现佛教在中国的存在和发展,在不放弃根据的思想和价值原则的前提下,必须附和儒家思想,论证二者之间的共通性.儒家思想的伦理化特征,使二者伦理思想的共通成为必然,因此佛教伦理积极融会儒家伦理,实现自身伦理思想的中国化转变,准确地说是儒家化转变.  相似文献   

16.
谢延秀 《学术交流》2004,(9):135-139
"文体"包括体裁、语体和风格三个层面。中国古代文体类别繁多,因为文学尚未自觉,故文学文体和应用文体混为一谈。随着文学观念的逐渐明晰化,文学文体的语体特征得到强化,形成"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现象。古代中国文体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文本的功用。近现代文学体裁的划分主要是借鉴欧洲的观点。从文学史的发展来看,文体总是处于不断地分化和融合的过程中,因此,文体学的研究也应在分门别类的同时注意综合归纳。文体划分应以文本的"大语境"为标准。  相似文献   

17.
方东美以学统而不是道统为研究思路,指出佛教从初传入中土时被称为淫辞到被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主要与中国知识分子以道家哲学来理解佛学分不开。六家七宗中的本无宗最为根本,其开创者道安完全是拿老子的道家精神去解释,他的无在万化之前实是《道德经》里面的根本思想。支道林即色宗之要义与庄子空虚以不毁万物为实观念是相通的,其生命精神来源于庄子。僧肇的三大玄旨可见庄子之影响。道生的佛性论达到佛道融会之巅峰,他的佛性自然吸取了道家人性自然论,佛性即理吸收了庄子所谓的天理,体法为佛吸收了道家中对自然的体贴之法。华严宗则透过道家哲学领域的智慧阐释佛教。  相似文献   

18.
中国戏剧美学与佛教、禅宗思想姚文放一在中国戏剧美学中,论佛谈禅可谓相沿成风,佛教、禅宗对于宇宙人生的覃思和妙悟,以及用一定的概念术语对于这种覃思妙悟所作的精当概括,都对中国戏剧美学产生了深刻的启发作用。即使某些戏剧美学规律和戏剧美学问题的阐发并不一定...  相似文献   

19.
20.
张业松 《浙江学刊》2003,(1):137-142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 ,是一个涵盖从“五四”新文学的前期酝酿到当代文学的最新进展、基本上与整个二十世纪相始终的文学研究领域。本文从学科前沿对其现状和前景作了分析 ,并逐一评述了“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和广义的“文化研究”等三种研究思路 ,对其学术创新意义作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