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远去的驿站》里的“驿站”是人生途中的精神补给地,是精神的驿站。整部作品充溢着主要人物甚或次要人物的精神追求,它们共同汇聚成了“驿站”的多采、丰富与深邃。人物形象的生动鲜活是这部优秀作品的主要艺术成就。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显示了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力,得力于他对人物无限的崇敬之情;得力于小说修辞手段的成功运用;得力于他在大开大阖、大起大落的情节中塑造人物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2.
杨永芳 《学术探索》2012,(3):133-135
叙述学通常从两个角度分析作品:故事层面和话语层面。《荒凉山庄》故事层面的情节研究以传统叙述学中的情节观为研究框架,而人物的研究将结合"功能性"和"心理性"两种人物观来进行分析,最后从中探讨小说黑暗主题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3.
在《红楼梦》人物形象的艺术画廊里,赵姨娘是一个不甚被人注意的陪衬人物。近几年来,已有一些文章对赵姨娘的形象特征作了一些探讨,但对她在作品构思中所起到的作用,还未有深入研究。我们认为,赵姨娘在作品中虽然是陪衬人物,但这一人物的塑造对表现主题,对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对推动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了解这个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也就是说,了解作者为什么要在作品里塑造这样一个并不多余的小人物,这对于了解《红楼梦》这部杰作的整体构思是有所裨益的。因此,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些初步的探讨。 一 一般地说,陪衬人物的设置,往往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赵姨娘这一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塑造,也是为着这一目的。红楼一梦,  相似文献   

4.
小说总是以情节取胜。情节又是媒介。它展示矛盾的发展,逐渐逼近人物形象,进而获得亢奋的审美情绪。《喧哗与骚动》作为一部典型的“意识流”作品,其人物心理活动不再是攀附在情节上的枝蔓。它一方面充当独立的表现对象,另一方面,意识在流动中把内心世界展露的同时,又将自己定格为作品的某种结构。作者多角度叙述,几条意识流互相映衬对照,多侧面、立体地突出了中心人物。  相似文献   

5.
《儿女英雄传》的主题一向以“宣扬封建忠孝节义”著称,本文从作者本身的创作意图、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情节结构的设置等几个方面详加考察,否定了这一传统观点,提出了“借题目写性情”的新主题现,肯定了作品的时代进步性。  相似文献   

6.
李金松 《江汉论坛》2006,(1):126-128
《儒林外史》中许多文学人物是有原型可考的。作为小说中唯一的一个女八股迷鲁小姐,尽管以前不曾有人考证出她的人物原型,但她同样是有原型可考的。她的人物原型就是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妇人能时艺”条中的“妇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对鲁小姐的塑造,只不过是将历史上“能时艺”的“妇人”转化成了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中有四篇以“花神”为主人公的作品,即:《绛妃》、《葛巾》、《黄英》、《香玉》。其中以后三篇,最脍炙人口。这三篇作品,都是爱情故事,作者蒲松龄通过起伏有致的情节,酣畅淋漓的笔墨,塑造了三个封建时代的卓然不群的妇女形象。所谓的“花神”,或称之“花妖木怪”,不过是作者为了寄托自己的理想而幻想出来的人物,她们正是封建牢笼中敢于主宰自己命运的卓然不群的妇女的象征。正如葛巾所说,她们不过是为情而动的“离魂之倩女”。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  相似文献   

8.
密兰达是莎士比亚传奇剧《暴风雨》中塑造的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密兰这属“直抒胸臆型”人物,她尊重人性,坚信“人性善论”,勇于追求爱情、自由、美好与平等,表明莎翁欲通过密兰达这一脱俗清新的人物形象来预言人类的美好前景,并以此表达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9.
小说自诞生起,一直存在着作家如何叙述小说内容的问题。“这里重要的是有一创造能力的运动,是情境的十分独特的生成方式”。欧洲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有两种: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前者如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后者如卜伽丘的《十日谈》。十九世纪中叶,狄更斯对传统的叙述方式加以创新,他在《荒凉山庄》中同时使用了两种人称来叙述作品内容:第三人称的叙述者从作品外部来叙述小说的内容,第一人称的“我”——作品人物埃丝特又从作品内部的角度来叙述作品。这种方式拓展了我们对作品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安琦 《兰州学刊》2013,(9):222-224
小说《爱玛》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艺术成就最高的、最成熟的完美之作.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各有特点的女性人物,其中她笔下的主人公爱玛既可爱又带有明显缺点.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把爱玛自负、势利、冷酷无情的缺点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且使爱玛在奈特利先生地指引下重新接受教育,从自省中不断反省自己的错误,最终使爱玛成为其作品中塑造得最深刻的一个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歌剧《白毛女》与舞剧《白毛女》之间的文学审美差异被人们略视。比较两个文本,作品的中心主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以及人物之间关系的处理都有明显不同。改编后的舞剧其审美价值取向发生重大变异,文本成为政治概念的演绎,人物成为政治理念的象征性符号,鲜活的“人”从作品中隐匿、消失了。舞剧对歌剧的改编实质是强化政治化的过程,是对文艺规律的悖离、反动。  相似文献   

12.
自从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概念,并且断言圆形人物在美学上的成就要高于扁平人物之后,理论界就形成了一个普遍的倾向,肯定圆形人物,否定扁平人物,认为一部作品中圆形人物的有无、数量的多少、以及塑造得是否成功,是评价这部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在不少作品中,圆形人物往往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对象,、作品的思想、美学价值的主要承担者与体现者。而扁平人物,则往往是些配角、搭头,在作品中不占主导地位。在这些作品中,圆形人物的有无、塑造得是否成功,的…  相似文献   

13.
福楼拜认为,作家要写偷,不必亲自去做贼,要写通奸,也不必亲自去私通,只要凭生活经验去“体察”,进入笔下人物的生活经历,变成一个想象中的人物就可以了。他说,他并没有包法利夫人的经历,但由于“我深入到她的皮肤里去,写包法利夫人服毒,我也一嘴的砒霜气味,就象自己中了毒一样,一连两回闹不消化”(见《译文》1957年第4期第137页)。金圣叹也说,《水浒传》的作者能够以一身而写众多人物,并做到写豪杰、奸雄、淫妇、偷儿便居然是豪杰、奸雄、淫妇、偷儿,重要的一环就是在塑造人物过程中,作者“实亲动心而为淫妇,亲动心而为偷儿”(《水浒传》第五十五回金批)。所谓“亲动心”,就是指作家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发挥艺术想象力,全身心地去感受、体验人物在特定情景中的思想、情感表现和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14.
《水浒全传》是罗贯中在“施耐庵的本”基础上最后创作完成的。他把《宣和遗事》和吴读本《水浒传》所写“四大寇”中的“河北贼高托山、山东贼张仙”改写为“田王二传”,借以寄寓自己的身世情节以及对明太祖屠戳开国功臣的感慨。罗贯中在“征田虎”部分塑造了一个隐士人物“许贯忠”,把自己的形象、行迹隐藏于这个人物的描写之中,因而“许贯忠”即罗贯中的虚象。本文作者经过实地考察,以新发现的碑刻文字和方志记载为证,考明了“许贯忠”和罗贯中之间的虚实关系,从而发见中国古代小说的作者大都隐现于自己的作品之中这样一种普遍现象,提出了一条探求古代小说作者之谜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论史湘云     
史湘云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所着力刻划的人物形象之一。她在“金陵十二钗”中名列前茅,在《红楼梦》复杂的形象体系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她对全面广泛地表现作品的政治主题,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关于“十二钗”的结局,曹雪芹虽然在第五回的判词和十二只曲子中对她们的悲剧命运作了暗示,但在前八十回大都没有  相似文献   

16.
宋剑华 《齐鲁学刊》2024,(1):139-150
小说《在医院中》是丁玲中期创作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令她在政治上饱受磨难的一部作品。她一生中很少就这篇作品发表意见,甚至可以说是三缄其口、讳莫如深。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对小说《在医院中》如此敏感呢?通过对作品中的“XX医院”“人物事件”“创作动因”以及延安文艺整风与丁玲之间的关系等四个方面的详细考证,可以深入探讨丁玲在1940年的情绪低沉、思想困顿、情感纠葛和自我救赎。通过对相关史料文献的重新梳理,可以揭开丁玲创作《在医院中》的历史之谜。  相似文献   

17.
当代著名作家魏巍创作的《地球的红飘带》(以下简称《飘带》,是一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感人至感的长篇历史小说。作品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这一革命战争广阔宏伟的历史画卷,深刻地揭示了伟大的历史精神,而最重要,也最能体现作品艺术成就的则是它的人物塑造。 《飘带》成功地塑造了敌我营垒中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历史风云人物形象。敌方的如蒋介石、王家烈、杨森、吴奇伟等。在写这些人物时,既掘弃了那种漫画化的简单手法,又没有故意在反动人物身上去寻找“美好人性”和“光明面”。而是依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描绘敌人形象。既写了他们反共反人民的共性,也写出了鲜明的个性。如蒋介石的反动阴险和两面派嘴脸;吴奇伟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刻划、情节的发展、人物认识发展的逻辑过程及作品的叙述方法等方面,对作品的意识流手法运用的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作品及其意识流手法的艺术价值作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9.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美国作家之一,《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公认为其最完美的作品。在小说中,菲茨杰拉德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其中的叙述者尼克可谓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完美产物。菲茨杰拉德运用"目击者"型第一人称叙事角度,描写整个故事,并借助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尼克的形象更加丰富完美,从而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圆形人物。整个作品通过尼克独特视角的叙述显得真实而又客观。本文旨在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目击者"型叙事角度和圆形人物的构成进行探究论述。  相似文献   

20.
对人的同情、理解和关怀,对人性的坚信、乐观等人文精神是张欣作品的精神文化内涵。作为她的思想观念载体的审美人物形象体现了这一精神。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主体性的审美价值,体现为三个方面:人以典型的审美类型出现;在刻画人物时突出人的主体价值;在叙述方式上采用情节模式,人在小说中不是叙事功能的载体,而是故事表现的中心。张欣小说人物的主体性存在,使她的小说具有了人文主义理想和诗性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