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8年5月至2009年9月分别在浙江的温州市区、鹿城工业开发区、黎明工业区、瓯海经济开发区、温州市高科技工业区、龙湾工业区、黄龙工业区等多个外来务工者聚集地,对275位外来务工人员和281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问卷调查,并访谈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教育部门等。结论:本次调查显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经济情况差,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家庭教育缺乏正确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使用2013年全国七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对策研究"调查数据,将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健康状况置于制度合法性压力下来理解,发现工作稳定性、劳动权益、住房压力、社交压力、歧视压力和子女入学压力均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健康产生了显著影响,基于初级社会关系网络的非正式社会支持则构成外来务工人员精神健康的保护性因素.此外,作为迁移意义的生活改善认知亦缓解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健康问题.最后呼吁从积极的社会政策和体制改革方面回应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3.
日前,湖南省新宁县4800多名妇女干部,分别成了2万名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的代管妈妈。新宁县是湖南的省级贫困县,外出务工者超过10万人,其中夫妇共同外出打工的有2万对,他们的子女只能留在家乡随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生活。形成了“留守儿童”群体。据统计该县有2万多名学龄期“留守儿童”。对此,新宁县妇联通过调查研究,于2004年5月发出倡  相似文献   

4.
裴小茹 《社会工作》2012,(11):71-73
抗逆力是指个人面对危机或逆境时,能够理性作出正向的、建设性的选择方法和应对策略的能力,是风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相互较量的结果。生活环境的断裂造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内在保护性因素的不足与外在风险性因素的增加,风险防御机制的缺位与失灵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造成诸多负面的影响。学校社会工作通过个案辅导解构问题、小组介入重建自我认知、社区联合增进社会认同的方式来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长发展中的保护性因素,降低危险性因子的影响几率,提高其应对危机与困境的能力,最终建立起个体的抗逆力。  相似文献   

5.
笔者实习的是一所民办扶贫性质的学校,巴掌块大的地方,却集合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及职高为一体。小学和初中生中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这些孩子  相似文献   

6.
2004年的一个冬天,天气寒冷,笔者在江西省吉安县永阳镇中心小学见到:中午快放学时,很多老太太、老爷爷提着一个饭盒在校门口等候。放学铃响后,他们蜂拥进低年级教室,把饭盒递给自己的孙子女、外孙子女,等这些学生吃完饭,他们又把饭盒带回去。该校校长告诉笔者,这些学生是“留守儿童”,主要是由爷爷奶奶看护,或由外公外婆看管,父母都外出打工去了,他们与父母的联系主要靠电话。这些由爷爷奶奶送饭送菜的“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7.
张文智 《东西南北》2014,(22):68-69
如果没有日益普及的"金融机构"的帮助,33岁的美国纽约市消防员比利·莱切就不可能买下现在居住的这套公寓。 这家"金融机构"名叫"父母银行"。它并非真正的银行,而是指父母对子女的资助。  相似文献   

8.
刘念国 《东西南北》2011,(13):51-51
美国较系统的人口登记制度被称为“出生死亡登记大纲”。 由于几乎所有的婴儿都是在医院出生的,所以婴儿父母和接生医院都有义务进行婴儿出生登记,登记项目相当详尽,其中核心内容涉及父母与子女的社会关系等,以便为日后涉及儿童的监护、抚养以及继承权等民事纠纷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特殊儿童收养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养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收养也称领养,是指将他人的子女领养为自己的子女。具体地说,是指当儿童的生父母因某种原因,不能或不愿意提供儿童成长所需要的物质上、生理上和精神上的照顾时而寻求的一种替代性服务,是经法律及社会工作过程替一般丧失父母的儿童或具有重大理由而不能  相似文献   

10.
张小绿 《社会工作》2009,(16):58-61
自1996年以来,国家颁发了一系列政策指导地方各级政府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推进教育公平。当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人学机会公平基本实现,但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教育歧视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阻碍了教育公平的有效推进。瑞安市是温州模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发达的民营经济吸引了大量的省内外务工人员前来就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具有典型性。为此,本文以瑞安市为例探讨新时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歧视现象、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11.
案主小新是外来务工子女,2010年放暑假来上海探亲,在来沪不到一个星期里和父亲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情绪冲动下对路人实施了抢劫。为了更好地挽救涉罪未成年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区未成年人检查科允许案主取保候审,在这期间由社工对其进行社会观护。小新1993年出生在江苏的一个小镇,案发时在当地一个住宿学校读初三。案主父母文化程度都不高,一直在上海为私人老板打工,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案主在上海读书直至小学毕业,之后考虑到需要在户口所在地参加中考,为了跟上当地学校的教学进度,三年前父母把案主送回老家读初中,由爷爷奶奶负责照顾日常生活,每逢寒暑假案主就来到上海和父母团聚。  相似文献   

12.
郝秋丽 《社会工作》2008,(14):27-29
边缘老人在此特指被外来务工人员带到城市中来、在城市中生活、主要职责就是帮助成年子女照看孩子的老人。笔者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访谈对象是北京市华奥打工子弟学校一名学生的奶奶,目的在于通过深人的个案分析,对边缘老人在京的休闲活动、社会支持网络、自我概念与发展以及求助形态与意愿等进行深人的综合探讨。经过调查,笔者发现,这些在京的边缘老人的生活比较单一,对自我的评价也处于相对矛盾的状态。基于调查资料分析结果,笔者结合社会工作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就如何对这一群体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城市中的边缘老人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自1996年以来,国家颁发了一系列政策指导地方各级政府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推进教育公平。当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机会公平基本实现,但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教育歧视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阻碍了教育公平的有效推进。瑞安市是温州模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发达的民营经济吸引了大量的省内外务工人员前来就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具有典型性。为此,本文以瑞安市为例探讨新时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歧视现象、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对北京石景山区Y小区中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和社区融合状况的调查,揭示了城市社区中外来务工人员的融人情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从社区层面上提出了促进社区融合的建议。对于前人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城市适应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15.
罗佳 《探求》2013,(3):91-96
珠江三角洲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在生理素质、社会素质、精神素质和专业素质四个方面总体状况良好,但普遍存在着文化程度偏低、生活压力大、生活保障低、进修途径缺乏、精神归属感不强等问题,影响了其素质的全面提升。政府、社会、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同时采取措施,形成合力,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两会召开之前,国务院出台了一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意见,要求外出务工人员尽量携带子女共同生活,对此有不少网友附和表示农民工抛下孩子外出不配做父母。然而事实是他们并非不愿意带上孩子,而是城市将孩子挡在了门外。根据统计局数字,2014年中国有1.68亿外出农民工,其中只有3500万幸运者得以举家搬到城市,剩下的1.3亿打工者不得不接受与家人孩子分隔两地的现状。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家庭的收入来源中已经有六成以  相似文献   

17.
梁庆安 《社会福利》2007,(11):31-31
"蓝天计划"是中国孤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和政策上的突破和创新.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司长张明亮对此说:"首先,这个文件对孤儿的范围有了一个明确的界定.原先的孤儿主要是指失去父母,被送至福利机构生活的儿童.现在,有父母但没有事实上供养人的儿童,比如流浪儿童,他有父母,实际上在社会流浪;还有服刑人员的子女,实际上也没有人照顾他,但是毕竟是他父母有罪,儿女是无辜的,都被看作孤儿.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有文盲2.2亿,占总人口的18.3%,世界文盲人口的25%。近十年,我国平均每年仍至少有一百万名儿童因种种原因失学。 1993年,全国有1.1亿农民进入各大城市务工,打工族已占到现有城市人口的20%,沿海城市高达70%。 打工阶层的流动彻底改变了过去劳动力市场一潭死水的局面,使城市的发展有了取之不竭的泉源,然而,上千万的打工族子女却因父母的原因走到了教育的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19.
李雅慧 《社会福利》2008,(11):60-61
自上世纪80年代的民工进城打工开始,第一代农民工陆续成家生子,由此衍生出更多与流动、进城还是回乡有关的问题.随之也就产生了父母进城打工,后代是留在农村还是跟着进城的选择.而我们此次关注的"流动儿童"问题,便是其中近几年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前者是留守儿童,后者是流动儿童.所以流动儿童实际上是与留守儿童关联产生的,两者并不是固定不变,存在着相互转换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家庭的心理气候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生产活动、履行社会义务、发挥各种年龄的人的创造力都有直接影响。家庭对儿童个性的形成有特殊意义。儿童都是从小通过家庭进入生活,了解世界,理解社会道德、社会准则和文化传统的。最近,心理学家愈来愈重视研究儿童的家庭教育特点。研究的课题有:家庭教育的特点;家庭教育与社会机构(保育院、寄宿学校、幼儿园、学校)在教育方面的区别;家庭结构(完整的和不完整的家庭、多子女的和独生子女的家庭等)对儿童教育的影响;父母和子女在家庭中的相互关系的心理特点;所谓不和睦的家庭,它们的心理特征以及对儿童个性形成的影响。由于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儿童的影响很大,所以特别重视研究父母的个性及其倾向性、父母生活和工作中的主要动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