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白居易"曲江"系列中的"巅峰体验"和人生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居易对曲江的关注长达30余年,<白香山集>中有关曲江的诗歌有60多篇.这种"曲江"情结表达了他对自己人生中的一次"巅峰经验"的缅怀和向往,体现了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多重的人生意蕴.  相似文献   

2.
诗人穆旦不但在他的作品中,也在他给朋友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写到他对冬天的喜爱.这份强烈的"冬天意识"的形成与诗人坎坷的生命体验密不可分,它使得诗人以坚忍的毅力在虚伪的现代社会的围困之下选择了承担,并用他的笔对其进行了深刻入骨的揭露和鞭挞.  相似文献   

3.
"汉朝情结"是由唐太宗率先大力提倡和在创作中亲做表率而形成的,它整整影响了有唐一代诗人的诗歌创作.晚唐诗人李商隐在诗歌创作中,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诗人们外化"汉朝情结"的方式,另一方面由于他的特殊经历和个性,又创造性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这一个"的诗歌特征.  相似文献   

4.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古今中外皆解为"远村近邻景物之描写".本文从诗人的立脚点与视点,诗人所居之景物描写的完整性与统一性,诗人所处时代诗歌语言骈偶化渐趋稳定的情况以及诗人"远人村"与"在人境"前后心境的比较等方面逐一考析,得出结论"暧暧远人村"二句为诗人南亩旧宅之近景描写,它与住宅全景之描写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事大规模"入侵"现代诗,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类型与变种.认真评估其功能、性质和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叙事性已从技术手段、修辞策略上升为现代诗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带来的最大益处,是大大提升了诗人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但理想的状态,应是抒情性与叙事性的有机溶解.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学术语,"深层意象"既指代崛起于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流派,又表示诗歌创作中用来表现诗人情感与意义内涵的意象,它还代表一种具有独特审美方式以及创作方式的诗学观.它有别于英美"意象派"的意象观.它认为,诗歌是通过意象刹那间渗透到无意识中去的艺术."深层意象"来自深邃黑暗的无意识心理;其诗歌往往表现独特的主题反映"孤独、黑暗"的深层心理.它要求诗歌关注人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7.
"回忆"在柏拉图文艺思想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它是联系诗人与本体世界的心理中介,在迷狂状态中通过灵魂转向使人直观理念.这是在其哲学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认识论,有其思想渊源和现实意义,并引发对人的此在的思索.  相似文献   

8.
"九叶诗人"在前辈现代主义诗人的影响之下,展开了自己的诗艺探索,从三个方面论述其诗艺:诗意与现实的综合,对经验的强调即思想的知觉化,新诗的戏剧化.  相似文献   

9.
意象派强调在诗歌创作中"意象"第一,而创作"意象"的主要技巧为"意象并置",这一技巧最早出现在日本俳句和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派诗人通过创新将它发展成为意象诗歌或是现代派诗歌的主要的创作技巧.  相似文献   

10.
该文考察了王国维从<文学小言>到<人间词话>再到<人间词话选>中关于"三种境界"说的历史演变,辨明他对言说对象不断调整和拓展的过程.在对王国维所引3首词原词词心词境考索的基础上,揭示它从渐修以至顿悟的逻辑关系和立足于诗人人格锻造的人文精神实质.由"三种境界"的理论内涵,可以贯通王国维构建的境界体系."三种境界"说的形成不仅与西方叔本华、尼采、康德哲学思想有关,而且它以文学话语来建立人文理论的方式,也与王国维特殊的个人"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渭城曲>是唐代一支送别的歌.中唐时已广为传唱.<全宋诗>、<全宋词>中的有关歌吟,反映出<渭城曲>在宋代的歌唱及传播情况,对其歌唱者、歌唱声情、歌唱方法等诸多方面均有述及.在宋人的诗歌创作中,<渭城曲>已形成专门的一"体".分析这一典型个案,诗歌歌唱在诗"体"形成中的意义即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2.
趣,不单单是艺术构成中的审美形态,同时又是艺术生命的元素。如果说严羽的"兴趣"说还侧重于诗的意境中所体现的形上的审美趣味,这与神韵、灵境相融通,不能成为独立的审美范畴;那么至明代,袁宏道对"趣"的独到描述,则把趣视为童心、性灵的内在因子,提倡从返归自然、返归人的本真中发现趣。这体现了穿越时空的艺术精神,摆脱束缚,接近童子之趣,永远是文艺创作的一个新鲜话题。  相似文献   

13.
“诗格”类的诗学著作在唐及五代时期特别繁盛,作者众多,作品繁富。不过,其多集中于初唐、中唐及晚唐五代,盛唐则仅有王昌龄一人写出了《诗格》一书。王昌龄之所以要在青春而浪漫的盛唐时期进行诗歌创作的同时又去写作《诗格》,乃是为了承负起“诗家夫子”的使命和职责,同时也是为了抚补自己任江宁县丞时心灵上的空虚和无奈,消解其难耐的悲怨和痛苦。这也正是王昌龄成为盛唐时期唯一一位写作“诗格”类诗学著作的诗人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中晚唐诗歌中存在着大量以"断肠"为主题的诗歌.中晚唐诗中"断肠"一词的意蕴具有多种层次,诗人们在离别、相思、贬谪等题材中运用"断肠"一词营造出不同的审美意境,在寄托生命情怀的同时,也深刻映照了中晚唐文人的悲剧性审美体验."断肠"诗的审美意蕴,是在中晚唐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诗学传统的承继性和诗人个体心理机制的合力共同形...  相似文献   

15.
先秦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以其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忧国忧民、正直高洁的人格精神,对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品格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唐代大诗人杜甫,对于屈原精神全面加以继承和发扬,在其一生的诗歌创作中都有十分显著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屈原外传》是根据古代传说和文献“组合”而成的逸事性作品。考其资料大致来源于唐前,但今所见最早著录《屈原外传》一文的是明董说《七国考》一书;全文载录并署名其作者为唐沈亚之的,是清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一书。对于沈亚之是否著有《屈原外传》本文认为应该存疑。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考证并结合唐代诗文,分析"华胥国"这一诗文中的常见意象,意在明确其内涵,为古为今用之借鉴。分析认为:唐代诗文中有的借"华胥国"歌颂盛世,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有的借"华胥国"讽刺官场的尔虞我诈和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还有诗文歌颂"华胥国"人与人之间自然、淳朴、和谐的民俗,这些均丰富了这一古老传说的原有内涵,并赋予了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为清代诗歌系列考证中的一组文字,旨在解释有关重要作家与作品的某些具体问题,纠正旧有的疏忽和错误。主要包括:一、施闰章和施彦恪父子对饭店主人“王翁”的记载分歧;二、朱彝尊有关传记资料中的重大失误及其成因;三、屈大均与厉鹗并非同时代人物;四、查慎行《牵牛花十二韵》朱彝尊同作的下落;五、吴雯《莲洋集》内部的作品重出问题;六、蒋士铨的生卒时间订正;七、袁枚《小仓山房诗集》及小说《子不语》对蒋士铨梦做冥官一事的错误叙述;八、袁枚《随园诗话》及相关作品误记蒋士铨梦偕袁枚登山诗。  相似文献   

19.
“追醉逐梦”是晚唐五代大多数文人的共同心态,“醉梦词”由此而大量产生,成为词坛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从艺术特色而言,“醉梦词”既体现了晚唐五代文人词“绮怨”的总体风格,又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个性,主要表现为“醉词”的真率热烈之美和“梦词”的朦胧幽约之美。  相似文献   

20.
龙启瑞是清代道光年间广西著名的文人,他在《谌云帆诗序》中通过对唐宋时期某些诗人与清代一些有代表性的诗人的比较,认为欧阳修提出的"诗穷而后工"并不适用于清代,诗歌创作在存在着"穷而后工"的同时,也存在着"诗能穷人"的现象."诗能穷人"的根本原因是"学"的结果.龙启瑞的看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