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领悟马克思的解释学哲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哲学就是一种解释学哲学理论.在这一理论领域,马克思不仅先于狄尔泰完成现代方法论解释学的创立,而且先于海德格尔完成解释学的本体论转变,同时,贯穿马克思一生理论活动的是他独特的批判解释学.因此,在谈论解释学这一哲学理论时,马克思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名字. 相似文献
3.
正义问题是当代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7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围绕马克思是否谴责资本主义非正义展开了争论.英国新左派、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诺曼.杰拉斯是这场争论的一个主要论者.他凭借分析主义的研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和道德观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用文本证明马克思确实依据超历史的正义原则谴责资本主义非正义,由此构筑起一套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体系,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主要理论代表之一.杰拉斯对马克思正义思想的阐释,对于我们了解和学习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文本解读方法和思路,反思西方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局限性,挖掘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争论对于我们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理论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拜物教根源于商品形式本身,孤岛上的鲁宾逊与原始人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生活中那些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的生产与记账行为。鲍德里亚认为,鲁宾逊对使用价值的需求,从属于整个社会体系的消费力,因此,使用价值同样是拜物教产生的根源,而且使用价值体系推动着交换价值体系在其一般形式中生产自身。事实上,鲍德里亚有失偏颇。马克思是在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对立统一关系中谈论前者的,只有置身于资本主义商品范畴中的不同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关系才是拜物教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将EXPLOITATION译成"剥削"质疑>一文认为把EXPLOITATION一词译成"剥削"是扭曲了词义,应该译成"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这是不对的.其实,在英语中EXPLOITA-TION有"剥削"之义,可以译成"剥削".汉语中的"剥削"概念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但与EXPLOITATION的翻译无关. 相似文献
6.
论"回到马克思"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视角,对中国目前的"回到马克思"现象进行整体性的剖析,我们就会发现"回到马克思"现象适应了中国社会变革时期重建意识形态的需要,是中国由计划经济走向全面市场经济的理论表现;"回到马克思"现象体现了近十年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理化道路;"回到马克思"现象在方法论上存在着重逻辑轻历史的倾向,这是"回到马克思"现象产生负面效应的认识论根源.值得我们深刻检讨. 相似文献
7.
实践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中最基本、最核心的范畴。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石。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它决定着人的产生,锻造着人的属性,形成并改变着人类社会。实践范畴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建构起了人与世界的"双向"关系,实现了哲学思维上的"实践论转向",完成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相似文献
8.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的特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在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无论是私有经济中的雇工剥削,还是公有经济中的隐性剥削,它们在剥削主体、剥削客体、剥削环境、剥削产生原因和存在形式、剥削者同被剥削者的关系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于典型的私有制剥削的特殊性,是人类社会最后一种残存的特殊剥削.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应该分清马克思对劳动雇佣关系的经济分析与道德分析的界限,由于人们对“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解过于狭窄,因而对剥削现象认识和理解过于浅显和敏感。人们较多地注意了剩余价值的创造,却忽视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通过理性分析和实证判断,本文对剥削的定义是剥削是以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为前提,以经营或管理等方式对受雇一方剩余劳动成果的合法、文明地占有,是劳动雇佣双方契约关系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所讲的实践范畴并不只是意味着人与外界世界之间的某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它是指人的生存方式,是人的生存特质所在。实践造就了人的生存以及人生存的自我理解。马克思通过对人的本然、实然生存状态的考察确立了人的应然的生存之路,生存论意蕴的实践范畴蕴涵着对人类的终极信念和终极价值的关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面临的主要诘难是:实践作为一经验事实不能成为逻辑在先的初始范畴;自然界对于人的活动具有前提性,对于人的存在具有时间上的优先性。其实,实践不同于一般经验事实的独特性在于它对一切可能的"在者"的开启性,正因如此,实践才有足够的资格成为本体范畴。自然界的前提性和优先性不足以成为物质本体论赖以成立的理由,相反,实践范畴之原初性的凸显,使其在本体论语境中失去意义。实践本体论所昭示的是"第三条道路",即介于思辨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与现象学—解释学具有相类似之旨趣的独特进路。它的确立宣告了那些未曾与实践"谋面"从而未能真正回归于实践的哲学的寿终正寝。 相似文献
12.
国外学者对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格外重视,在各种学术争论中对这个概念进行了责难和辩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沿袭着生产力概念的古典经济学用法。经过《神圣家族》、《评李斯特》等文本,马克思变革了生产力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在恩格斯手写稿上的批注表明了生产力概念的哲学内涵,而且把生产力理解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区人才资源现状与开发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国范围来看,北京地区在人才资源的绝对拥有量、人才层次、人才培养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的优势。但从总体上讲,北京人才资源及其开发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新的世纪,北京要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契机,赢得国际经济竞争的主动,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大力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劳工输出形塑了一种资方与劳方之间的剥削关系。基于中国赴日劳工的案例,本研究借助“跨国生产政治”的分析框架探讨这种剥削关系的形成机制。雇主和移工围绕加班工资展开博弈,而外劳制度对移工权利的限制及其赋予雇主的权力、不同国族移工的竞争以及跨国劳务中介的选择性庇护,使移工无论反抗还是消极服从,都可能面临加班福利缩减、加班机会丧失甚至工作丢失的困境。这种跨国生产体制具有“市场专制”性质,而外劳制度限制、资方对外劳制度缝隙的利用、全球过剩的劳动力市场、拆分型劳动力再生产体制共同体现了国际合同劳工面临的跨国生产政治,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强制剥削再度出现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新哲学观的解读是激进的,其核心论点是强调马克思哲学与整个西方学院哲学传统的彻底断裂.正是马克思新哲学观彻底的革命性质,促使这种激进的解读成为最合适的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16.
青年马克思在大学时代早期创作的诗作是在德国浪漫派的思想影响下完成的。这些诗作蕴含细微但却重要的思想差别,它们见证了马克思“理想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确立及其在“现实与应有之间的完全对立”的压力下经历危机并走向瓦解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自由个性"是马克思用来表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高境界和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的概念.在马克思那里,"自由个性"既不同于"个性自由",也不同于人的自由发展或人的全面发展,但它们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其中,"个性自由"是"自由个性"实现的基本前提,人的自由发展是"自由个性"实现的基本途径,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自由个性"实现的最切近的基础.作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高境界和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自由个性"应该被完整地理解为在个性自由的基础上而达到的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观点把世界理解为在人之外的东西,由此来解读马克思关于哲学"改变世界"的思想,就疏离了马克思从存在论领域发动的哲学革命这一实情.马克思使用的"感性世界"的提法,提示了"人"、"感性活动"、"感性世界"具有同源性,确证了人与世界乃是原初的关联.只有依循马克思的深思才能确立合理的阅读视野,把捉"改变世界"的存在论寓意,彰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要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