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产党宣言>准确地预见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指出了全球化的特点并分析了全球化造成的世界格局;从全球化的视野阐发了"世界历史"的重要思想.<共产党宣言>为我们把握当前全球化发展趋势提供了理解的钥匙全球化按其发展趋势和社会要求来说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人类实践将最终证明共产主义理想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2.
1848年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共产党宣言>得以发表,其中超前反映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思想在今天成为唯物史观理论中的"新大陆".本文在深入剖析<共产党宣言>中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及其与中国入世历程融合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中国应如何理性地应对入世所带来的利弊.  相似文献   

3.
<57-58手稿>并不是一部脱离其它社会领域抽象研究经济现象的纯粹经济学著作,而是马克思经济学和哲学结合的典范.第一部分,提出马克思写作<57-58手稿>的理论基础是新历史观,即唯物史观,并考察了部分西方经济思想家对马克思经济学中这一基础的领悟和理解;第二部分具体考察了在<57-58手稿>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方法论体现;最后,本文认为<57-58手稿>的内在精神和研究方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在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方面具有重大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传开 《江淮论坛》2005,1(5):54-58
马克思是在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氛围中登上哲学舞台的,因而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马克思始终站在时代实践的高度,批判地审视一切传统哲学,并最终冲破了旧哲学思维方式的樊篱,创立了崭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即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去解释人,解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解释人与世界的关系;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统一起来,并注重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是从<博士论文>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再到<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一系列著作中完成的.这个逻辑进展的过程与马克思哲学创立的过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篇章里,重温了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完成了的人道主义"是通过不断社会改造,取得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正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陈卫星 《天府新论》2006,(1):146-149
从目录学角度来看,<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列有小说家,只能说明小说家是诸子之一,具有与诸子一样的性质,是一种学说派别,而并不能表示小说文体的出现.<汉志>小说观强调的是作品之"用",而并不关注作品的题材类型、写作手法等文体因素.<汉志>小说观给后世小说目录以深远影响,后世小说家的芜杂面貌和作品收录上的混乱可以在<汉志>小说观中找到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7.
徐强 《江淮论坛》2002,1(4):39-42
理论的创立并不等于理论的完成.任何一种理论,只有当它在实践得到检验和证实之后,才标志着它的真正完成.而在此之前,不管这种理论在逻辑上多么令人信服,被多少人所接受和拥护,它也只能是一种假设,只有实践才能使它成为被证明了的真理.唯物史观作为一种关于人类历史的学说,只有回到人类历史中才能得到证实.马克思<资本论>的出版,不仅标志着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创立,而且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完成.  相似文献   

8.
夏建国 《江汉论坛》2001,1(9):35-38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蕴涵着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新精神和真精神的纲领性经典文本.<提纲>从阐述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入手,论述了哲学基本形态的理论特质及其功能差异问题,说明了马克思哲学是拥有改变世界功能的主体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9.
凌宏彬 《江淮论坛》2002,2(1):43-47
针对当前某些人所持的列宁的<帝国主义论>"过时论",作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在现代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虽然呈现出新特征,但与列宁所处时代的帝国主义在本质上没有根本区别.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所运用的阶级分析、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坚持理论分析的客观性、历史性的方法对于今天我们认识资本主义依然适用.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正确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没有"过时".科学对待<帝国主义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0.
燕筠 《晋阳学刊》2001,(5):101-105
由于历史的及编导人员创作认识上的原因,不少"主旋律"影视剧具有概念化倾向,收视状况不尽如人意.如何摆脱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桎梏?<生死抉择>与<一代廉吏于成龙>为"主旋律"影视剧的成功创作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德国古典哲学的精神生产理论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一方面,它从"人"的角度考察了精神生产,指出精神生产是人性的张扬和超越,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重要根据.因此,从方法论上它摆脱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从"物"的角度考察精神生产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它又从精神生产的角度来理解人,把人当做精神性的实体,把精神生产理解为人的类本质或人特有的生命活动,把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当做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或人生的最高境界,从而深化了人们对人、人的精神生活或主观世界的研究,开创了近代精神哲学研究的先河.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以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精神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一理论的集中阐释.  相似文献   

12.
张义宾 《阴山学刊》2004,17(1):9-15
<乐记>受到了<荀子>和<周易大传>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两种根本不同的美学观.其中源于<荀子>一系的美学思想以现成性的、由具体之物构成的既定性的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的源泉在于人心与外物的相感;而源于<易传>一系的美学思想则以非现成性的、生成性的生活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以生活世界的本体--天为源泉.在以西方主客二元文化为主导的现代语境中,我们对源于<荀子>的美学思想有明确的理解,但对源于<易传>的美学思想却发生了十分严重的文化"误读",以致于多数现代学者将其全盘否定.其实,只有来自<易传>的美学思想才是<乐记>理论的精华,它真正代表了中国文化精神,是西方传统文化不曾涉及的、难以解读的中国学术思想,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3.
笔者通过对现代室内乐作品<和>的解读,结合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和"的理论,通过作品<和>反过来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古代"和"、"中和"、"谐和"等音乐美学思想的高深.使之在新的理论层面上升华,面对全球一体化,东西方文化新一轮的碰撞,世界格局东移的今天,"和"之思想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许成安 《学术界》2001,(6):110-117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丁建中等人在<新价值论与产权改革>一书中对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提出了挑战.不过通读该书我们发现,该书作者对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的理解是非常肤浅的,他们其实是在曲解马克思原意的基础上就草率地向马克思及其价值理论发难的;而且他对于自己的所谓"新理论"也缺乏小心而细致的论证;该书中甚至还存在很多常识性的错误.可以说,<新价值论与产权改革>是一本理论错误、逻辑混乱、文字粗糙的低劣之作.  相似文献   

15.
傅斯年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坚定支持者与宣传者.1918至1919年间,他先后发表了<文学革新申议>、<戏剧改良各面观>、<怎样做白话文>、<白话文学与心理的改革>等文章,提出了强调发展变化与新陈代谢的"进化的文学"观、以思想启蒙为主旨的"人化的文学"观与开放的而非锁国的"欧化的文学"观,系统地表述了他关于中国文学革新、发展的方向及一般进程的可能性选择的思想.所论与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异声同调,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开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蒋敏华 《江淮论坛》2003,(5):128-132
全球化浪潮激荡下的中国文化正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应对早已成为文化界瞩目的焦点.马原的以<冈底斯的诱惑>为代表的一系列西藏题材小说、央珍的<无性别的神>、阿来的<尘埃落定>分别为读者摹画了一个遥远、神秘却又互异的西藏世界.对西藏理解的不同文化立场是引起这种互异的重要原因.本文试图对这种文学现象进行文化心理层面的透视,以此作为考察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心理的切入点,并希望能为"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化及其应对"的大讨论建立一种可供借鉴的文化的社会心理参照.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真经”与道教《真经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中的"真经"与历史上唐玄奘所取得的"真经"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它有一些谜是运用文学、历史和佛教知识都不能够解答的.实际上,<西游记>"真经"是脱胎于道教内丹经书<真经歌>中的"真经",其实质就是道教内丹学中的"真金"(即元气).  相似文献   

18.
天师道是道教的早期形式,天师道的产生标志着道教的出现,道教是中国文化的根柢,其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原始的巫术、鬼神祭祀,神仙长生、阴阳五行、老子的"道"等被吸收进<太平经>、<老子想尔注>,进而形成早期的宗教理论.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有诸多哲妇形象,由此而衍生的"哲夫成城,哲妇倾城"的观点可谓根深蒂固,但这种观点并不符合<诗经>的实际.重新审视<诗经>文本,我们会发现,<诗经>中并无"哲妇"."哲妇倾城"的理论,完全是后世男性本住文化的体现.从文化学、政治学、历史学的角度对"哲妇倾城"的理论构建进行批驳,还历史以公道,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命题.  相似文献   

20.
晁福林 《河北学刊》2005,25(4):109-115
"民性"问题是先秦儒家一个重要理论观念.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这个观念不仅见诸<论语>一书,而且在上博简<诗论>中亦有重要表述.从<诗论>简文中可以看出,孔子通过<诗·鹿鸣>体悟到"币帛"在礼仪中的重要作用;并且由此而看出"民性"所固有的对于和谐的追求.相关简文由<诗>而论及"民性"观念,是认识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