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中银 《学术研究》2001,(9):107-112
晚清时期,以中国驻外使馆的建立为界,此前引进人才主要是外国机构、企业和相关人士的举荐和代聘,此后中国驻外使馆则遂渐居于引进人才的主要地位,这一人才引进途径的转移适应了中国早期近代事业对外籍人才数量上日益扩大和质量上不断提高的需要.同时,在整个晚清时期都是多种引进人才途径并存,它们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着引进人才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农业管理的专门化是指中国农业由兼职管理向专门管理转变的过程。其主要是通过农业专门化管理思潮的推动、农业垂直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农业专门化管理职能的实施来实现的。其价值主要表现为:开创了中国农业专门化管理的先河,拓展了国家农业管理职能内涵,承载了振兴农业拯救民族危亡的使命,奠定了近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格局。  相似文献   

3.
岳鹏星 《北方论丛》2018,(2):102-110
铁路厘金是晚清时期厘金制度的新样态之一,沪宁铁路厘金成为该时期铁路厘金的典型案例。沪宁铁路厘金伴随着沪宁铁路的修筑过程而发生,商货运输方式的不同,使得依附于水卡的原有厘金税政受到了扰动,进而逼迫主政者思考铁路厘金问题。其中,英国势力的参与使得该问题的处理变得更加复杂。围绕沪宁铁路厘金问题,中央与地方、清政府与外国势力之间相互交织,最终通过磋议、协商、博弈,建构了沪宁铁路厘金的实态。沪宁铁路厘金产生之后,影响了沪宁铁路自身的运营实效,成为清政府的弊政之一。  相似文献   

4.
从泰山道教石刻看武则天的宗教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平 《东岳论丛》2007,28(3):92-97
武则天对道教是颇为迷信的,她不但亲临泰山参加了封禅大典,而且还9次派遣道士赴泰山行道,是唐代奉祀泰山最勤的统治者。她巧妙地利用泰山行道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同时还利用泰山行道来祈求长生神仙。她打破了历代封禅不准妇女参加的陈规,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与反传统精神。她是中国历史上在泰山留下最多历史痕迹的统治者之一。  相似文献   

5.
任莉莉 《兰州学刊》2007,(9):180-181
晚清时期,社会经济关系、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带来了传统绅士阶层的剧烈变动,标志着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重要历史变迁.文章着重阐述了晚清绅士阶层的分化与流向的主要表现、特点、影响和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董说平 《理论界》2003,1(6):71-73
日本顾问是产生于晚清时期的特殊事物。它的出现,反映了当时中日关系的不平衡发展。顾问的作用与普通的外籍雇员不同,它更具有“智囊”性质。晚清时期的日本顾问,不仅在“新政”改革中发挥了作用,同时亦充当日本侵略中国的“先行军”。顾问人数的多少、地区分布情况,还体现了晚清政府与世界各国间的外交关系,以及国内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因此,日本顾问是反映清末国际关系与国内政治力量兴衰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7.
晚清新政时期的农村骚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新政时期的农村骚乱,既有反压迫反剥削反欺凌及维护基本生存权的一面,同时也具有反现代化变革的守旧落后的历史内容。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反清武装起义相与呼应,构成动摇清王朝政治统治的合力;另一方面则对社会造成严重破坏,形成社会稳定和现代化进程的强大阻力。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建立的中外条约关系,改变了以天朝体制为核心的传统国体观。议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清朝君臣以"俯顺夷情"修正"慎持国体",调整天朝体制,昭示了国体观演化的复杂矛盾和多重指向。第二次鸦片战争推动清王朝进一步思考,将国家利权纳入到国体的范畴,并将国体置于中外条约关系之中。在贵州教案的交涉中,清朝君臣不得不作必要的调适,"以服远人而维大局",其思想观念再次偏离了天朝体制。同时,他们维护天朝体面的国体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舍弃传统的主动性。清朝君臣又接受了西方的外交仪礼,在跪拜问题上改变了"最关中国国体"的礼仪观念,最终确立了近代国家平等交往的原则。经过甲午战争和庚子之役的创巨痛深,从对外到对内,传统国体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以近代国家为内核的新观念。国体这一概念内涵的演化,形象而又具体地揭示了近代历史趋向。  相似文献   

9.
略论晚清时期浙江城市经济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时期,浙江城市经济发生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化。开埠通商和口岸贸易的兴起,不仅使城市经济越来越多地卷入到世界经济体系和市场体系之中,而且对传统自然经济形成很大的冲击,引发城乡经济关系的变动;近代工业和金融业的产生和发展,则直接反映出城市经济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但这种近代转型远未完成,呈现出传统性、近代性和殖民性互相交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晚清时期,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中国逐渐形成一种均势状态.从鸦片战争到清朝结束,列强之间的均势状态经历了从竞争型均势到对抗型均势的演变.  相似文献   

11.
阳信生 《船山学刊》2003,(1):56-58,91
正立场。当清政府不顾人民的强烈反对 ,大举借外债修路 ,出卖路权时 ,龙璋起而反对。他积极鼓动招股自办以抵制外债 ,先后发起组织“铁路股东共济会事务所”、“股东发起会”(被选举为办事员 )、“湘路协赞会”等 ,并刊行《湘路新志》(任主编 )、《湘路周报》等杂志 ,进行保路斗争。龙璋还以湖南商务总会总理的名义领衔呈文湖南巡抚杨文鼎要求铁路商办 ,为推动集股拒债 ,促成路工 ,维护路权 ,不遗余力。为实现己志 ,龙璋积极投身近代实业 ,如开办实业学校 ,创办汽船公司、开济、利济轮船公司、醴陵湖南瓷业公司、平民工艺厂、军用干粮厂、百…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掀起了一场翻译高潮,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这一翻译盛事,以其译书数量之众、涵盖内容之广、对中国近代社会影响之深远、翻译选材及翻译策略之独特,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来晚清翻译高潮相关研究的归类整理,发现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晚清今文经学的嬗变是与晚清政治环境、社会变迁息息相关的。其嬗变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常州学派的崛起,标志着今文经学复兴的开始;经过龚自珍、魏源等的再造,今文经学与现实政治密切结合;通过皮锡瑞、廖平等的努力,今文经学得以继续拓展和兴盛;康有为托古改制,今文经学从异彩走向异端,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制度的本来意义。  相似文献   

14.
董传岭 《兰州学刊》2009,(6):214-217
晚清衰世,人们抵御旱灾的能力严重萎缩,久旱不雨,山东即出现严重灾荒。晚清山东旱灾频仍严重,光绪初年的特大旱灾尤甚,究其原因,固然有自然因素,但社会因素无疑是主要的。尽管有新兴的民间力量协助,但日渐式微的晚清政府无力根本改变山东旱灾频发严重的局面。旱灾导致晚清山东生态环境破坏、作物收成减少、人口大量损失、社会矛盾激化,大大削弱了清王朝的承受力和统治力,也预示和加速了晚清王朝的覆亡。  相似文献   

15.
李育民  余英 《人文杂志》2020,(11):37-48
中外条约关系是中国近代的一个基本问题,不平等条约是这一关系的主体。清政府对其不平等性质的认识,经历了从"势"至"理",即从"被其迫胁"到"向不公平"和"夺我自主之权"的逐步体察过程。早期维新派对其不平等性质有某种程度的了解,戊戌维新派的认识更加深切,立宪派作了一定的理论分析,最先明确提出"不平等条约"概念,这一首创具有重要意义。革命派在同一时期也提出了这一概念,并运用国际法理论作了深入分析,指出列强通过条约"制限"中国主权的"不平等之事实",更深刻地揭示了这一基本问题的现象和本质,达到较高的理论水平。这一认识轨迹,呈现了应对列强侵华的相应观念产生发展的思想路径,其中包括国家主权观念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6.
美学作为西方的学科,在明清时期传入中国,并发展创新成中国特有的美学模式,有赖历史和关键人物的推动,当中最有力的推动者,当数初期中国留外学生.他们的经历、思想、对国家民族的抱负,以及对外来学术的理解与诠释,都为中国文艺学的近现代化打下不可磨灭的基础.本文拟分析一批著名的最早留外学生,他们如何推动中西学术,来探讨中国美学的发展历史与收获.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60年代,在内忧外患的强烈刺激之下,清廷中央和地方的有识之士,自上而下地发动和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向西方学习,增强国力,以达到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在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先后以"求强"求富"为目标,创办了一批军用、民用企业,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工业化的浪潮。  相似文献   

18.
晚清政府为了弥补财政开支不足 ,不惜大兴捐纳事例 ,使得捐纳的规模、程序、流品以及捐纳人员的铨选等逐步失控 ,捐纳的失控与严重的财政危机、地方权力的扩大、捐纳市场的疲软等因素有关 ,它不仅使得晚清的吏治更加败坏 ,还弱化了捐纳的敛财功能 ,扰乱了国家正常的人事制度 ,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晚清政权的败亡。  相似文献   

19.
清朝早期徽州宗族运用宗族威信和族规家法对民众的服饰、饮食、宗教信仰和处世态度等各方面进行严密控制,加之其与国家长期的良好互动关系有力地维护了地方社会的稳定,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和支持,使对民众的控制得以长期维持。然而,到晚清时期,由于兵燹的破坏、新思想的传入、外国资本主义的介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徽州宗族对民众的控制力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削弱,这种破坏体现在徽州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谢贵平 《贵州社会科学》2007,10(10):152-157
晚清时期,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经济的互补、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渊源、社会的发展和强权政治的强大推动等原因,新疆与沙俄之间的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对沙俄来说,双边贸易的繁荣给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润,促进了其东向殖民扩张;对新疆来说,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疆社会生活的需求,促进了当地经贸的发展,但是在经济贸易繁荣的表象之下,是国家主权的丧失和巨大经济利益的损失,给新疆社会的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