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红梅 《江淮论坛》2010,(2):111-116,123
实习生无论是相对于高校、实习单位还是国家,都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从社会弱势群体的视角对高校实习生的身份进行重新认识,发现高校实习生属于制度性弱势群体,和谐社会、实质平等和社会责任为其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目前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对高校实习生这一弱势群体在劳动权益保护方面尚处于空白状态。只有对高校实习生所享有的实习权、劳动权、社会保障权在法律上进行确认和保障,才能全面实现其劳动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心理疏离与民工犯罪--城市化进程中民工犯罪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进程中,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就了民工这一独立的社会单元。这部分人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在社会地位、社会权利、职业特征乃至居住地上都与城市人有着很大的差别,而正是这种隔膜所衍生出来的缺乏归属感、自律性以及对城市的敌视、冷漠是诱发民工犯罪的重要原因。而在短期内,现有的户籍制度难以改变的情况下,从减少民工在城市中的权益损失着手改善民工的微观生存环境,应是减少民工犯罪的必不可少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沉重的历史进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工荒”的出现, 最根本的原因是民工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严重受损。民工荒也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民工流动更具有理性, 民工将更加关注自己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部分民工回家种地不应当宣传和提倡, 当务之急是解决民工社会保障待遇方面的不公平性。  相似文献   

4.
"民工荒"中的劳动权益缺失及其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劳动力总量过剩的情况下,我国目前出现的"民工荒"本质上是"权益荒".城市二元结构的存在限制了民工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缺位,则导致非正规部门用工不规范,民工权益受到严重侵犯.要缓解"民工荒",就要切实保障民工的各项权益.  相似文献   

5.
关于弱势群体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弱势群体的概念及其分类弱势群体,指的是那些由于某种资源的缺乏而在整个社会中或某些社会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的人群。经济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指的是那些由于某种资源的缺乏,在经济、社会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无法获得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条件或无法获得自己应得收益的群体。那些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包括一部分残疾人,如果没有必要的帮助,仅靠自身无法得到可靠的生活来源,就会失去生存的基础,这一部分人我们称之为生存能力上的弱势群体,也是绝对的弱势群体;经济生活中还有两类相对的弱势群体,一类是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但由于自…  相似文献   

6.
以城市无业人员、民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类特殊群体.近些年来,弱势群体犯罪呈现出一种日趋严重态势.事实表明,现有的以刑罚打击为主的消极刑事政策具有诸多弊端,难以抑制日趋严重的弱势群体犯罪.西方社会支持理论推崇一种积极的刑事政策,该理论所假定的一系列事关社会支持与犯罪关系的命题多被实证研究所证实.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缺失已是不争事实,这已经成为致使弱势群体犯罪的一类重要社会因素.社会支持理论对于我国转型时期的弱势群体犯罪具有一定的解释力.社会支持理论所推崇的积极刑事政策为预防和减少我国弱势群体犯罪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中国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民工的劳动供给与工资正反馈向下直至工资趋于民工的保留工资。考察这种现象,本文认为,主流经济学关于劳动供给的研究忽略了最低必需支出的约束。在考虑到劳动者存在最低必需支出约束的情形下,经典劳动供给曲线将出现一个拐点,延续拐点后的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同时,就拐点后的这段劳动供给曲线而言,当劳动需求不足时,劳动供求将向右下方发散失衡。文章分析了这一没有引起主流经济学关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中的民工劳动供给现状进行了实证。  相似文献   

8.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法制建设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当前,加强弱势群体权益的法律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立法的一大趋势,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扩大弱势群体的对象范围、赋予平等的选举权、建立宪法司法救济机制、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是弱势群体未来出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我国因社会转型而变成弱势的人群越来越多,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曾做出了不少规定,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城市弱势群体的利益,但对弱势群体的立法保护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通过完善法律来加强对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已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宋玉霞 《理论界》2013,(1):81-83
伴随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逐步引起了政府和学者的重视。尽管很多学者从社会学、政治学和法学领域研究如何保护弱势群体,但弱势群体的含义目前还未达成一致。经济法作为分配法,在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方面,应当积极完善相关制度,强化对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公平正义,进而提升弱势群体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1.
民工问题是权利问题,和谐社会的主要基础是确立包括民工在内的各主要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关系。民工作为日益庞大的、新的弱势群体,其权利保障的缺失已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导致民工权益受损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既定法律、政策实施的不到位,应加强对民工权利的保护,当民工权利受损时及时给予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12.
弱势群体,在英文中称social vulnerable group.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是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研究等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关于什么是社会弱势群体,学术界现在有多种说法.根据2004年3月1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最低工资规定>适应的范围,我们将弱势群体定义为创造财富、聚敛财富能力较弱,就业竞争能力、基本生活能力较差的人群,泛指技能较低的工人、农民、民工、矿工、打工者等一切无权无势、无钱无位者.  相似文献   

13.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与城市外来民工犯罪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产生城市外来民工犯罪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在形式上决定着“外来民工”和“外来民工犯罪”现象的存在。其次,二元社会结构的身份地位的不平等、经济收入的巨大差别和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同等因素,都会引发外来民工的不满情绪与心态失衡,并迫使他们为生存而铤而走险。更为重要的是,外来民工的合法权益经常被不法的城市市民侵犯更是促成外来民工犯罪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14.
就业不充分影响着社会稳定。这突出裹现在三个方面:失业人员大量存在影响社会稳定;就业弱势群体大量存在影响社会稳定;就业权益缺失影响社会稳定。为弱化三者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一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二是加大对就业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三是切实加强对城乡居民就业权益的维护。  相似文献   

15.
弱势群体教育问题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一、弱势群体与弱势群体教育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中都存在着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又被称为“处境不利群体”或“脆弱群体”“边缘群体”。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的人群。弱势群体的成员往往社会地位低下,处在社会的边缘;不掌握社会权力,处于被支配、被管理的地位;较少或无机会参加社会公共活动,不能及时、充分地向社会和政府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愿望;经济贫困,不具备抗拒灾害的能力和潜力;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低,知识贫乏;社会关系单薄贫乏,其社会关系往往同样…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是一个关系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问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高度关注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把握其特点与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是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和研究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公共治理视野下的城市低收入弱势群体救助体系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殊发展时期,如何构建一个卓有成效的包括城市低收入弱势群体救助在内的社会救助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文章以公共治理的视角来审视城市低收入弱势群体的救助体系构建,力求打破固有的单纯依靠政府组织救助弱势群 体模式的局限性思维,构建一个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公民在内多元主体参与的城市低收入弱势群体救助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8.
数字经济革新劳动用工形式,传统经济从属性标准的解释功能弱化,已不足以支撑司法机关定性平台劳动关系,导致平台与劳动者之间劳动关系司法确认陷入困窘,平台用工劳动者权益保障面临司法救济之殇。虽然突破了传统从属性认定标准,然而平台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劳动本质属性并未改变。由此宜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探究基本的劳动从属资本理论,通过数据信息、算法技术构建经济从属性新的时代内涵,使得经济从属性成为司法机关判断劳动关系存在与否的重要标尺,为保障平台弱势群体劳动权益,实现社会实质平等提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9.
劳动关系是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社会经济关系中最本质和最根本的关系。促进和谐劳动关系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劳动关系呈现出关系复杂化、类型多样化、主体明晰化和运行市场化等特点,因此,如何协调劳动关系,促进和谐劳动关系发展,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城市流动人口:中国城市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1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转型期内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是一个亟待关注的弱势群体。本文以南京为个案 ,从就业权、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保障、执法侵害、生活状态等方面展开分析 ,以求全面深入地了解城市流动人口这一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