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去年,我和两个朋友去西安。一出机场,就有一大群出租车司机朝我们蜂拥而来,其中一人大声喊着:"你们住在哪个宾馆?你们从哪儿来?我免费送你们!"免费?作为一名营销学教授,我得弄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我从荷兰来。"我回答道。"荷兰?我拉过荷兰的客人。等等!在这儿!你看看!"他翻开意见簿,然后径直  相似文献   

2.
空巢老人大概包括三类:一种是真空巢,即没有子女,老两口相依为命。或者鳏寡独守空房;第二种是形式上的空巢。目前此类型的老人数量巨大.主要表现为子女在外地求学或工作,或者子女虽在同一城镇,但分开住:第三种是“无形”的空巢。尽管与儿女住在同一屋檐下。但是因为子女工作忙或者与其存在矛盾,而缺乏沟通。孤独感是空巢老人普遍存在的心理危机。  相似文献   

3.
云晓虹 《老年世界》2007,(19):13-14
记得还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家住在土左旗农村的一个远方叔叔来走亲戚,跟他同来的,是他新婚的妻子。我听到我那位新婶婶说着一口我很不熟悉的口音,就问叔叔,婶婶是哪里的人。叔叔说,婶婶是从甘肃省来的。  相似文献   

4.
《女性天地》2011,(10):51-51
奥斯丁是我的一位美国友人的孩子,6岁时就上了学。 奥斯丁上学没多久,父母就发现了他的变化。不小心碰了妹妹,他马上就会说“对不起”。家里来了客人,他会像主人一样与客人握手,还要说一句“见到你很高兴”。  相似文献   

5.
平的故事     
也许是因为毕业后工作难找吧,不像经济、经营学院那样,我所在的研究生院没有几个中国留学生。不过,也许是因为大家都有上了同一条贼船的感觉,同病相怜,彼此相处都十分融洽,比如,为了奖学金而同室操戈的事情在我们这里就从没有发生过。 说到融洽,平可以说是个例外。研究室里我们常常和日本同学进行大讨论,除了学术问题外,还有诸如日本还要不要向中国道歉,或者中国该不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等等,每每这时平总是静静地看书,似乎对这些话题不感兴趣。我们几个中国学生聚在一起发发牢骚诉诉苦的时候,平也从不加入。她总是来去匆匆,…  相似文献   

6.
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深圳某民房区的小道上,我的服务对象阿明(化名)就住在这附近。我还没看到阿明家门,旁边坐着闲聊的一群人就已注意到来了陌生人,村民们眼睛直直地盯着我,看我要上谁家去。  相似文献   

7.
贺爱荣 《老年人》2006,(3):33-33
刚结婚那阵子,由于单位住房紧张,我们小两口就和公公婆婆住在一块。婆婆原来在乡下,把户口迁进城还不到10年。别看她没读过书,人却精明能干,说话办事干脆利落,让我这个读了书的儿媳妇也自叹不如。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但我对婆婆不知根底,心里有点害怕。一天,婆婆老家的客人  相似文献   

8.
小人大幽默     
小人大幽默甘肃省张掖市妇联的雷丽斌来信说,她的儿子乾乾今年4岁,有不少让人捧腹的妙语──M家中来客人,喝酒,乾乾就喜欢跟前跑后。一日,他问酒是什么味,客人告诉他是辣味。他若有所思地说:“我知道了,酒是用辣椒做的。你们喝酒,我吃辣椒,味道是一样的。”星...  相似文献   

9.
客套之灾     
客套之灾□邢卓一位客人来敲门,来看望,来闲聊。客人从城东奔到城西。本是来处理自己的一些事情的,可到了这儿,不进来瞅瞅自己的朋友,要让知道了怕是要落埋怨。我是搞文学评论的,供职的单位是松散联合体———文联,无需整日坐班,呆在家的时候居多。客人想,他总这...  相似文献   

10.
招手     
正这两年间,心中最舒坦的一件事,是和年逾古稀的父母作了邻居。我们就住在同一小区,同一幢楼,相邻的单元里。走过去,走过来,包括上下电梯,也就5分钟。虽然不是每天都过去,但每天却能和他们相见,用的是当初谁也没有想到的一种方式:招手。他们和我,父母和儿子,每天清晨,一方在院子里,一方在房间里,隔着几十米的距离,相互招手。这个动作,成了每天的固定节目。父母有早起散步的习惯。一年  相似文献   

11.
真情芒果     
蓝缇 《当代老年》2007,(5):15-15
师范刚毕业那年,我在一所偏远的乡村小学教书,由于离家远,我就住在学校。离学校不远住着一对老年夫妻,每天晚上我都会看到他们互相搀扶着出来散步,有时,他们会在我的宿舍门前坐一会儿,和我唠唠家常。尤其是那位奶奶,虽然年过七句,但仍特别爱笑、健谈,当知道我爱吃红薯,奶奶就常常派爷爷给我送一些来,每次都是热气腾腾的,而每次爷爷也都是看着我香香的吃下去才放心地走。  相似文献   

12.
布头之恋     
对布头的爱恋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的。那时候的孩子们都喜欢玩沙包,用布头缝制的六面、正方体的小布包,里面的填充物也许是稻米粒,也许是玉米粒。大概是沾了有个巧手妈妈的光,我想笨都难,所以,那些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的玩艺,一般都是我自己用缝纫机或者干脆手工"制造"。那时候我们兄妹、甚至街坊四邻孩子的衣服,都是妈妈亲手剪裁缝制,所以,废旧布头很充裕,全部装在一个大大的塑料袋子里,想用的时候就去翻腾,小姑娘心态吧,怎么花哨怎么来,斑点、花纹、方格,对称或者不对称,全凭自己高兴。做完后,结实而颜色好的,就自己留着玩,稍微差一点的,…  相似文献   

13.
一 1977年高考的时候,同一批既考大学,也考中专,我报考的是中专。当时成绩考得相对不错,能够上大专、大学,但是大学那个时候是师范学校,或者其他的一些文科学校,我觉得我喜欢工科,所以我就选了一个中专,一个重点中专,叫德阳机器制造学校。  相似文献   

14.
说美感     
一人类用“美”来形容的对象过于宽泛,稍加深入思考就会发觉,宽得有些离谱。我上句话中的主语是人类,就是说,不仅中国人如此,其他诸多民族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如此。人、物、景观,统统可以用“美”(或者用beautiful等词汇)来形容,但其实它们完全不是同一品性的东西。一个美女可以唤起男人的激情和性欲。一朵鲜花、一块宝石、日出东海、月挂中天、飞湍瀑流,也可以唤起人们的某种情愫,  相似文献   

15.
知已缘     
今晚,我走进了从前我与你常常光顾的那间咖啡廊,在靠近角落的空位上坐下来。热情的服务员走过来问:“小姐,请问几位?”我答:“一位。”望着对面那张空空的椅子,我想,也许只要我打一个电话,你就会成为座上客。可是,我觉得,今晚只要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你.不久前曾说过你常常到咖啡廊独坐,有时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我相信你是一个念旧的而不是一个健忘的人。只是,我不知道你在此独坐时是否如我一样怀想从前。难以想象此际你身在何处,也许,你正在高朋满座的场合举杯应酬,也许你正驾着你那辆枣红色的小轿车在路上奔驰,也许你正端…  相似文献   

16.
罗祎 《公关世界》2009,(7):18-19
以前我觉得,导游和客人的关系,微笑也好热情也好,都是职业需要,等客人一走,收起笑容,“友谊”也就结束了。后来我才发现其实并不这么简单。我经常走一条名叫“大中国”的线路,游走北京、西安、桂林、阳朔、上海、苏州、杭州7个地方,要跟客人朝夕相处14天——14天,人的一生中能有多少个14天啊!最后分离的时候,确实是依依不舍。  相似文献   

17.
我年轻的时候做记者,经常到基层采访。最头痛的一件事是喝酒,而且最怕的是“喝好”。因为喝好不是说喝得恰到好处,而是喝醉为止,主人要想让客人喝好,就得想方设法让客人喝醉,而且不能是微醉,必须是吐掉或者不省人事。否则到酒宴结束的时候,好客的主人就会遗憾,说:“哎呀,今天没有喝好。”  相似文献   

18.
这个题目看起来也许有些荒诞,可这却是实事。我的上海白领朋友们,如果我是一个初中没毕业就来沪打工的民工,你会和我坐在Starbucks一起喝咖啡吗?不会,肯定不会。  相似文献   

19.
GT的一代     
刚回国两个月,住在清华园里,这段“无业游民”的生活倒也悠闲。各处书摊和书店是我常去的地方,用手指在一排排的书脊上划过去,享受那种用眼睛抚摩一下方块字就知其绿肥红瘦的愉悦。面对满架中文书,有种坐拥书城的感觉。而在国外时,无论在书店或者图书馆里,西文书陈列着的阵式,对于我,真实的感受就是它虎视眈眈的,自己则要被压瘪了。当然,若是钱锺书先生,则可以自信地说,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书。  相似文献   

20.
书商经常听到令人沮丧的抱怨:“是的,我是想看,但书太贵了”。如果想到孩提时代50美分就可以买一本书,或者可以在图书馆找到同样的书而不费分文,那我也认为25美元一本的精装小说看来确实昂贵。但稍作比较也许可以帮助精于计算的顾客重新思考图书的长期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