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吴珍 《老年人》2003,(4):38-39
毛泽东有许多国际上的朋友,斯大林被毛泽东称为中国人民真正的朋友。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亲自赴苏联莫斯科为斯大林70岁祝寿。当天,在斯大林宽敞的办公室,苏共中央政治局全体成员列成一排欢迎毛泽东。斯大林站在最前面,见毛泽东走进来,笑容可掬地伸出双手,表示热烈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让斯大林想了很多很多。他由衷地称赞毛泽东道:“伟大,真伟大!你对中国人民贡献很大,你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我们祝愿你健康!”毛泽东十分尊重斯大林,但并不迷信。过去,斯大林对毛泽东所坚持的中国革命道路,有过疑虑和意见,这一点让…  相似文献   

2.
康国政 《职业时空》2008,4(10):189-190
毛泽东一生著述颇丰,其思想涉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方面,毛泽东关于中国资本主义的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不同时期有不尽相同的内容,是一个变数,对当时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该思想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发展过程:否定——肯定——否定,且具有浓重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既是晚清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也是晚清大企业家,中国重工业的奠基人,还是晚清推动洋务运动的人才战略家。  相似文献   

4.
刘明钢 《当代老年》2010,(11):27-27
如今,很多文章都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然而,无论查阅当年的报纸,还是回放当时的录音,都找不到这句话。那么,“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相似文献   

5.
石海 《老年人》2013,(12):34-35
毛泽东一生艰苦朴素,处处严以律已,清正廉洁,堪为共产党人的典范。 “共产党人就要做难做到的事” 毛泽东生活十分俭朴,他总说:“惟安贫者能成事,故日: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战争年代,毛泽东吃过南瓜红米饭,睡过稻草堆,和许多普通战士一样穿着缝满补丁的衣服。延安时期,毛泽东仅有三件衬衣,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破得实在不能穿了,就让人把三件衣服补成两件继续穿。在杨家岭毛泽东旧居前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大照片,拍的是毛泽东身穿打了大块补丁棉衣棉裤作报告的情景,这也是当时毛泽东艰苦朴素生活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6.
湘江大败之后,毛泽东马上尖锐地提出:“要讨论失败的原因!”毛泽东再也不能容忍李德的瞎指挥!周恩来赞同毛泽东的意见,只是湘江惨败之后,损兵折将,虽然过了湘江,蒋介石军队尾追甚急,无暇顾得上开会。  相似文献   

7.
华实 《老年世界》2009,(11):4-4
毛泽东的遗物中有两副麻将牌,一副为牛骨质地;另一副为塑料质地。毛泽东不止一次地对麻将作过评价。在延安期间,他曾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第二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三是麻将牌”。“不要看轻了麻将……你要是会打麻将,就可以更了解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麻将牌里有哲学哩。”  相似文献   

8.
王熙章 《当代老年》2009,(10):22-23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瞬间,被一代艺术大师董希文完美地展现在油画巨作《开国大典》上,成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它震撼着世界,成为新中国人民引以自豪的伟大作品。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几乎年年都要离开北京到外地视察,而且大多数时候会回到故乡湖南,少则几小时,多达几个月。在湖南,他有时是视察工作,有时是调查研究,有时则是小憩养息。如果以一进一出湖南为一次计,建国后毛泽东回湖南有50次之多。笔者根据多年的调查研究,对毛泽东50次回湖南的活动情况列出简表,介绍如下:第一次:1954年5月间,毛泽东乘专列抵达长沙,由公安部长罗瑞卿陪同。期间,专门探望了起义将领、湖南省省长程潜,并听取了湖南省委的工作汇报。湖南是和平解放的省份,毛泽东叮嘱省委抓好统战工作。第二次:党…  相似文献   

10.
1927年 9月上旬,毛泽东在湘赣边境的张家坊脱险后,直奔江西铜鼓县城,领导和指挥正在那里待命起义的部队。这支队伍,主力是由浏阳县工农武装编成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  当时,三团团部驻扎在铜鼓县城肖家祠堂。时值中秋,他们派人寻找毛泽东未果,十分焦急。正当大家翘首盼望时,哨兵举着一张写有“毛润之”三字的手条,跑到团部报告说:“毛委员来了 !”  毛泽东来了 !指战员们顿时活跃起来。三团党代表徐骐和团党委组织委员张启龙急忙跑到大门口迎接。毛泽东见到他们后,简略地谈了他在路上被民团拦截的事,并问起…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2001,(7)
一间窑洞在红军转战陕北的一天深夜,部队进驻一个小村。由于村小房少,毛泽东和十几个同志同住一间小窑洞。房东大嫂走上前,忐忑不安地说:“这窑洞太小了,地方太小了,对不住首长了。” 毛泽东随着大嫂的语调说:“我们队伍太多了,人马太多了,对不住大嫂了。” 三句话对三句话,三个“了”对三个“了”,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一条毛巾 毛泽东的节俭,往往出乎人们想象。转战陕北期间,毛泽东只用一条毛巾,早上洗脸,晚上擦脚。说是毛巾,其实早就没“毛”了,像块麻布片。卫士长李银桥说:“主席领条新毛巾吧,这条毛巾实在太旧…  相似文献   

12.
如今40岁上下的人,很少有不知道坦赞铁路的,中国政府为修建这条铁路付出了沉重代价。于是人们对这条铁路的援建是否值得提出了疑问。当时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到底是不是“打肿脸充胖子,软驴拉硬屎?”抑或英明一世的毛泽东与周恩来在此决策上出现了失误? 毛泽东在写给一位非洲领导人的信中说:我们支持了你们;你们也支持了我们。——这大概是一把破解这段历史之谜的钥匙吧。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不同的思想家赋予社会主义以不同内容,各国在实践社会主义的同时也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建立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他的社会主义观具有独特之处。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源于马克思主义,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并体现出了浓厚的中国道德伦理色彩。其思想的发展和矛盾之处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4.
傅华 《中外书摘》2006,(4):49-50
俄罗斯方面公布的1950年10月2日毛泽东给斯大林的电报,同我国公布的毛泽东同一天给斯大林的电报内容完全相反、相互矛盾。俄国学者对中国发表的电文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中国学者沈志华对此进行考证以后,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伍弱文 《老年人》2008,(2):40-41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曾说:“中国民族工业不能忘记4个人,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纺织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其中,范旭东是湖南湘阴人。他怀抱实业救国的抱负,一生致力于兴办中国近代化学工业,先后在天津、南京等地创办了久大精盐厂、永利碱厂、南京铔厂和黄海化工研究社,填补了我国化学工业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怒批陈伯达:“孙权劝曹操当皇帝,小子不怀好意!”曾思玉告诉笔者,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见毛泽东大怒是1970年8月在庐山召开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林彪以歌颂毛泽东为幌子,大讲天才问题,提出要设国家主席。第二天,华北组在会上散发第六号简报,刊登了陈伯达吹捧林彪,坚持要设国家主席的发言。毛泽东看出林彪的野心,决定拿陈伯达开刀。  相似文献   

17.
王香平 《老人世界》2014,(11):18-18
毛泽东:“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毛泽东嗜书如命,以史书为最。早在1920年12月1日,毛泽东在致好友蔡和森等的书信中分析袁世凯称帝、段祺瑞执政之所以失败,就是“均系不读历史之故”。他说“读历史是智慧的事”。走上革命道路后,毛泽东更是以史书为伴,他一生到底读了多少史书已无从统计。  相似文献   

18.
冯峙明  陈樱 《老人世界》2011,(11):12-13
贺麓成本名叫“毛岸成”,是毛泽东三弟毛泽覃之子。又因其母贺怡的胞姐是毛泽东之妻贺子珍,所以他既是毛泽东的侄子,又是毛泽东的外甥——贺是母姓,“麓”是湖南岳麓山之意,表示对故乡的怀念,“成”是革命事业必定成功之意。他之所以长期用贺麓成这名字,年幼时因处于白色恐怖之下,姓毛会暴露他的真实身份。他成年后不姓毛,内中的原因与李敏、李讷不姓毛一样,因为毛泽东成了中国人民的领袖,他不愿意暴露自己与毛泽东之间近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1935年5月上旬,红军攻占会理县城。部队在会理附近休整几天。在此期间,在红军高级领导层中泛起了一股波澜,流传说毛泽东指挥红军不行,要求撤换领导。凯丰甚至指着毛泽东的鼻子嘲讽他:“你懂什么军事?至多读了几遍《孙子兵法》!”林彪也是要求撤换毛泽东领导权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一生平易近人,曾与各界的不少人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作家、戏剧家、历史学家和文字学家,深得毛泽东同志的称许。两人常叙话时局、探讨学问。毛泽东每次致函,都亲切地称他“沫若兄”。一九四五年,郭沫若对毛泽东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毅然亲赴陪都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十分敬佩,以“泽东”二字冠首,题一联云:泽色绘成新世界;东风吹变旧山河。到了晚年,郭沫若又题赠如下一联:泽及中华,十亿万人民皆波澜;东升红日,五千年瘴气尽收之。联首、联尾分别嵌入毛泽东的名和字,堪体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