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蒋光宇 《当代老年》2010,(11):31-32
在台湾台东市的“中央市场”有一位卖菜婆,今年61岁,叫陈树菊。从13岁起,她就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菜摊前卖菜,如今已有48载。  相似文献   

2.
自北京闹“非典”以来20多天里,笔者楼下小区的门口就日益热闹起来,操着各种口音的爷们、大嫂、小妞脚跟前的菜,绿生生地叫人,红扑扑地留客。虽然这热闹让进出的住户稍嫌麻烦,但“非典”时期,老百姓能在家门口买到便宜的菜,大家还是乐意。“非典”之前是不许随意摆摊卖菜的。有菜市固然好,买卖双方都喜欢,但市容就难看了,于是市容管理人员就只顾容不顾市了,三天两头奔袭。卖菜的爷们、大嫂、小妞也成精了,嘴里和顾客讨价还价,耳朵支楞着,一有风吹草动,卷起菜就跑。往往跑出几步,把菜往草丛中一丢,接着跑。他们期望着市容人员百密一疏,事后还能捡回自己的菜,把损失减少到最小。  相似文献   

3.
赵杰昌 《职业》2013,(16):60-60
最近,家住重庆市沙坪坝区土湾模范村社区居民张先生家的液晶电视“罢工”了,好在小区楼下有一家家电维修店。张先生一个电话,不到10分钟,维修师傅就上门帮他解决了问题。“由于过了保修期,我只好找家电维修师傅帮忙。检查、修理共花了80元,花点钱没关系,关键是有师傅上门维修很方便。”张先生说。  相似文献   

4.
幽默文摘     
比阔这家收入不多,可妻子总爱和邻居富户攀比。富户买高档家具和高档服装,她家东凑西借也买了一套;富户买摩托,她也逼着丈夫要买。这天,丈夫一本正经地问妻子:“亲爱的,这回你还要和人家比吗?”“比!他家能买,咱借钱也要买。”“你说话算话啊!富户新买了个妻子!”“啊!……”物美价廉妻子:“你说我长得怎么样?”丈夫:“百里挑一,非常漂亮!”妻子:“当初我们结婚时,我妈只收你几百元的彩礼,你说这说明什么?”丈夫:“充分说明物美价廉嘛!”没有想法一位女记者问曾担任过日本首相的吉田茂:“阁下对女人有什么想法?”…  相似文献   

5.
陪读火爆,老人成为一道风景 现如今,陪读现象已蔚然成风,家长陪孩子做家庭作业,陪孩子上培训班、兴趣班。“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已然成了陪读家长的生活目标。学区周围自发地形成一个个“陪读小区”,“陪读小区”的出租房火了……某市陪读大军中流行着一种说法:三年前,在外国语学校附近买一套小户型,等孩子毕业时房价已飞涨过半。只要有心想把房子出手,便有下一拨儿陪读父母出高价买。  相似文献   

6.
楼下新搬来的邻居会准时在下午五点三十分的时候吵架,老式小区的退休住户们也在那个时候忙活着张罗晚饭.锅碗瓢盆声中时不时穿插着年轻小夫妻的争吵,总是会被左邻右舍的大妈们津津乐道. 同一层的张大妈嘴里便絮絮叨叨的,一边刮着手中鲫鱼的鱼鳞,一边对着正在开门的我教育道:“下面的小夫妻又开始闹腾了,每天瞎闹个什么劲儿呢,闭闭眼不就过了吗?你说是不是?”我掏出钥匙,露出了附和的笑容:“是啊.”张大妈满意地点了点头,忽然嗓门高了几分:“我说老头子!我让你买的葱呢!整天玩鸟有哈好玩的?能玩出几个铜板?”  相似文献   

7.
单是一种气度,孤是一种绝望.人生可以单,却不能孤. 周末的晚上去看电影,偶遇几位同事. 他们见我独自前来,都露出惊讶的表情:“你一个人?” 我左手拿着爆米花,右手拿着可乐,手指里还夹着电影票,忙不迭地点头:“对呀,这家影院就在楼下,我经常一个人来,很方便.”  相似文献   

8.
正话反说与反话正说□吕志雄在人际交往的言谈中,最常用的是正话正说与反话反说。但是,有时实话直说效果不一定很好,必须采用正话反说与反话正说。如:甲:“你在这家个体商店里买的农药怎么样?”乙:“好极了!”甲:“这家卖的农药有哪些优点?”乙:“我媳妇前些时...  相似文献   

9.
阳光好时,北京市昌平区一小区内一栋临街的小板楼下,经常有几个女人推着五六辆婴儿车出来晒太阳。她们满脸笑意地逗着车里的孩子,途经的路人对这个庞大的“车队”都有几分好奇,忍不住过来瞅两眼,有时会发出惊讶的叫声,女人们也不恼,依旧逗着孩子,似乎已经见怪不怪。  相似文献   

10.
卖菜妪,河北宁晋县人,姓冯,40多岁,在郊区租房住,农贸市场卖菜为业。因老伴儿经常买她的菜,由此熟识。  相似文献   

11.
她常常被人嘲笑,因为一些很“二”的行为。 大家都投资股票的时候,她也跟着买。不过她选股选得很无厘头:第一支,因为她每天开车上班都路过人家的办公大厦,觉得楼盖得不错,里外收拾得也挺干净的;第二支,因为她常年在这家健身房健身,环境优雅,跟教练相处也算融洽;第三支,她的工资卡和信用卡都是这家银行的,看着就觉得亲切。  相似文献   

12.
7岁的儿子一放学,书包都没放,就将头探进厨房,忙不迭地向我们报告:“楼里搬来了新邻居,楼下摆得花花绿绿,红柜子、绿箱子,什么都有。”妻叹口气道:“这孩子在家也算伶俐,小嘴唧唧呱呱,为啥一出门,嘴巴就像上了密码锁呢?”我们小区老人多,都喜欢逗孩子,儿子一直很羞缩,不太肯和人打招呼。  相似文献   

13.
他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却在卖菜间隙挤出时间自学、写作,用了三年写出一部20万字的日记;他的家庭,居住在繁华都市最底层,却从来没有因为贫困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卖菜叔”一家的故事,以满满的正能量感动和鼓舞着每一个普通人。  相似文献   

14.
人性的爱抚     
马德 《现代妇女》2008,(1):49-49
没有一个灵魂自愿蒙尘。也没有一个生命自甘堕落。 这是个不大的小镇,中午的街道上空空的,没有几个人。树叶都打着卷,暗淡而又倦怠地耷拉著。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没有感觉到,就消逝了。在这样热的天气,不会有什么顾客上门来买东西,这家店铺的男人也有些困乏。忍不住趴在柜台上打起盹儿来。  相似文献   

15.
1 南蔚开了个淘宝店,贩卖自己的时间,对方只要拍下自己的时间,不违法不违背社会道德,让她做什么都可以.这晚长夜漫灯火瘦,有人敲她的旺旺:你帮我去商场从里到外买一整套男士服装. 南蔚敬业地问:请问……包括……内裤? 是. 南蔚虽然豪迈,但还是矜持:对不起,这超出我的接受范围…… 对方懒得和她周旋:给你三倍的钱. 好!南蔚咬牙答应了. 那人叫丁檬,住在一个高档小区. 南蔚刚走到小区楼下,就看到路边的灌木丛上挂着一只袜子,旁边还有一条领带,再走几步,就是一件衬衣,南蔚好奇地低下头一看,上面还有个口红印.  相似文献   

16.
霍然 《现代交际》2003,(10):14-15
在一条红火的商业街上,有家店名为“想好再分手”的餐吧。别看餐吧铺面不大,设施称不上豪华,价格也不菲,但每天这里却总是客满为患。这家餐吧的女老板是一位经受过婚姻离异创伤的失业女工,她把自己的餐厅服务对象定位在情感出现裂痕的情侣或夫妻身上,为他们营造分手前一诉衷肠的最佳情感交流氛围,而且利用心理疗伤的方法,把一对对即将分手走出围城的情侣、夫妻,又劝解到了同一个屋檐下。  相似文献   

17.
我匆匆忙忙地到一家商场买东西。当我踏上自动滚梯下楼时,我看到有位老妇站在电梯旁。她看起来有六、七十岁,她的表情告诉我她很害怕。我回头问她:“需要帮忙吗?”滚梯继续往楼下转动,我听到老妇人轻声地说,“不必了”。她的嗓音透露出迟疑。“要我回来扶您走吗?”我朝她喊道。她点了点头。当我逆行而上跑到她面前时,这位妇女却又改变了主意。  相似文献   

18.
正妈妈已进入老眼昏花的年纪,但走进菜市场,推一推老花镜,目光炯炯,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一家挨一家的菜摊及一堆堆的蔬菜里,找到那么一两捆带虫眼的菜,先下手为强,都不讨价还价,生怕别人和她抢。这无非是感觉带虫眼的菜没农药,但真的如此吗?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和妈妈一起在楼下小花园边上种了三盆菜苗。一号盆,防患于未然,先喷  相似文献   

19.
沉石 《现代交际》2002,(4):45-45
一家文化实业公司招聘文字编辑。曾在杂志社做 过编辑的我便带着作品和求职书,到这家公司 报了名。两天后,这家公司通知我去面试。给我 面试的考官是一位四十几岁的男人。 “你是学经济管理专业的?”考官看了看登记表格问我。 “是,我不是学中文或新闻专业的。”我如实作答。 “以前有没有做过编辑工作?”很显然他没有看求职登记表第二面中的“工作简历”一栏,否则不会如此问。 “我在杂志社做过两年时间的文字编辑。”我答道。 “你现在没有工作?”又是不痛不痒的问题,求职表里也能找到答案。 “你自己能解决住房问题?” “一个星…  相似文献   

20.
与母为邻     
余平 《伴侣(A版)》2016,(4):17-17
前几年老宅拆迁,家里得到了一笔拆迁款。那时我刚好结婚,于是主张买一套三室二厅的大房子,我们小夫妻与母亲同住。母亲私下对我说“:天下再和睦的婆媳住一起久了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都说距离产生美,其实我们可以买同一小区的两套房子,两家住得近也不影响大家相互照应。”我把母亲的话转告给妻子,妻子非常赞成,只不过妻子希望母亲能住得离我们更近些,就这样我们买了同一个小区同一楼层的两套房,我和妻子住两室一厅,母亲住一室一厅,我和母亲成了邻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