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开复 《领导文萃》2007,(1):146-150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看完了我《写给中国大学生的第三封信》后,感触很深,他写了一封信给我说:“很小的时候,我的目标就是长大,长大了做什么,我当时没有想;读小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初中,考上初中做什么,我没有想过;读初中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高中,考上高中做什么,我没有想过;读高中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大学,考上大学做什么,我没有想过;上大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要出国,出国做什么,我也没有想过;现在留学拿到了学位,要找工作了,下一步我该做些什么呢?这次,我要好好地想一想。谢谢你的第三封信,它唤醒了我埋藏了25年的进取心,它改变了我25年来被动的生活方式。从今天开始.我要积极主动地为自己而生活!”  相似文献   

2.
邓亚萍 《领导文萃》2013,(20):106-108
有一位老者曾经问我:"你的奖牌和奖杯都放在什么地方?"我说:"我父母把家里一间屋子专门设为荣誉室,把我所有得过的奖牌、奖杯、奖状全部放在那里。"他跟我讲:"你应该把它收起来,因为这些已经统统成为了过去。"从那一刻开始,我一直在思考这句话。因为作为一名运动员,转型是很困难的。快要退役的时候,我就在考虑退役以后是继续当教练,还是走向社会?如果说不当教练的话,我会做什么?我能跟别人去竞争吗?我认为我竞争不过别人。所以从那时候,我决定要去读书,要更好地完善自己。于是我选择了清华大学。  相似文献   

3.
有同志要我写一文,指明是“读书忆旧”而又要有点现实意义的, 因此我就写出了上面这个题目。 这本书我读过两次。一次是1944年在延安的时候,一次是解放初的那几年。在延安怎么会读这本书呢?我记得是从陈伯达那里听  相似文献   

4.
讨论如何捕捉新的投资机遇,可以有各种客观技术手段来说明,也可以从多种角度来宏观判断,但是从问题的本质上看,它可以归纳为人、市场和技术三个主要方面:一、人曾经有位中国的企业家当被问起其成功的诀窍时说道:当别人没看到,我看到了;当别人看到了商机却没有去做,我去做了;当我去做的时候,一定是百分之百的投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事实上,是人的经验和判断力在决定事物的方向,而又是什么在决定着企业家素质呢?  相似文献   

5.
王娅 《科学咨询》2009,(8):14-15
曾听说一个故事:周女十的女儿正在上中学,当她得知女儿收到一个男孩的纸条,她是这样做的:她问孩子纸条上都写了什么呢?孩子说:上面写着"你的身材很棒,胸很好."周女士心里想怎么可以这样写,但她不动声色地说:"还赞美了你什么呢?你收到了这样的纸条有几张呢?"孩子说:"两张."周女士说:"就两张啊,我那个时候收了17张呢!(周女士说这个是要告诉孩子,这个年龄收到这样的纸条没有什么大不了,我也收到过,而且还比你多呢!)上了大学还收到更多的纸条呢!"  相似文献   

6.
读书与管理     
王缨 《领导文萃》2005,(8):168-170
比读什么书更重要的是,如何去活读,去读活。读“杂”书的老板第一次见到中国发动机行业名宿玉柴董事长王建明时,他就坦然地谈道:“我从来不读‘书’,唯一看过的一本西方管理著作还是当年要应付领导干部考试才拿过来翻翻。那是一本杜拉克写的书。所以选中这本书,也是因为它非常薄,很快就翻完了。但是随手一翻,觉得很有意思,特别是看到其中有一句话:‘谁都可以做管理’,那就是说,我这样的人也可以搞管理,这句话绐我的印象太深了。我就读过这么一本管理的书。”可在后来的交往中我便知道,其实王建明知识非常渊博,文笔也极妙。他家学深厚,从小数…  相似文献   

7.
<正>20世纪40年代初期,正值日本侵华的最疯狂时期,蒋介石写了一本书,名为《中国之命运》,关于中国过去的"耻辱"与未来"重建"。但他更应该把这本书定名为"我的命运"。他看不出自己的命运与这块他统治了20多年的辽阔、散乱、贫穷的土地的命运有什么区别。蒋介石于1975年因心脏病在流亡地台北病逝,终年88岁。直到他死的那一刻他还抱着他那神圣的幻想:中国终将按照他  相似文献   

8.
正他读完最后一页,把书合上,放在自己的胸前。按照以往的生活状态,他是绝对不会看这本书的。但是这段时间他有病了,住进了医院,看了这本书。他闭上眼睛想:假如给我三天时间,我要做什么呢?第一天,我要去看父母、爱人和孩子。二老为了我的成长操碎了心,可我还是辜负了他们的期望。  相似文献   

9.
<正>初读虹影的《饥饿的女儿》时,我十八岁,同样身在雾都。我仍然记得,当时自己反反复复地思索着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自我。现在回想起来,不禁哑然失笑。何为自我?这个命题足以写一本书,但结果无外乎就两种,要么是一本充满了叔本华式悲观主义  相似文献   

10.
《决策》2013,(8):41
《决策》:"三位一体"农村合作协会在您挂职瑞安后横空出世,当时作为一个30岁的年轻博士后,之前有所准备吗?陈林:俗话说无知人胆大,当时是怀揣一股热情与天真。来之前也没想太清楚,这阶段具体要做出什么。虽然早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在关注、研究"三农"过程中写过一些文章,但是直到结合了具体实际以后,才有了进一步灵感和素材。2006年初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浙江省委在当年中央1号文件发布之后提出了"三位一体"宏伟构想,我才有幸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幽默     
《领导文萃》2013,(16):108
谁的规矩多在书城里,一女子拿下一本《中国刑法》,对着身边十来岁男孩一顿训:"天天嫌我烦,天天嫌我啰嗦,天天嫌我管你,再过几年你就18岁了,管你的将是这本书,你给我好好看看,是你妈的规矩多还是它多……"  相似文献   

12.
曾听说一个故事:周女士的女儿正在上中学,当她得知女儿收到一个男孩的纸条,她是这样做的:她问孩子纸条上都写了什么呢?孩子说:上面写着"你的身材很棒,胸很好。"周女士心里想怎么可以这样写,但她不动声色地说:"还赞美了你什么呢?你收到了这样的纸条有几张呢?"孩子说:"两张。"周女士说:"就  相似文献   

13.
白领现在时     
城市中的白领阶层,似乎是介于老板与打工者之间的人群,他们都在做些什么?上班,向21世纪报到白领下班以后干什么?是跳的士高,还是唱卡拉 OK?是泡酒吧,还是玩保龄球?不。他们现在已经没有时间去娱乐了。因为他们下班以后,还要"上班"。上什么班呢?上电脑班、外语班、MBA 班、驾驶班、律师班、外企财务班、资产评估班、国际商务班、礼仪公关班……在广州某外企做文秘的麦小姐刚拿到驾驶证,接着又上了一个广告设计班。她说:"我上这些班,一方面是为了上好单位那个班,另一方面是为了给自己留一手"。现在竞争这么激烈,  相似文献   

14.
贪官幸福吗?     
肖荻 《领导文萃》2014,(3):62-63
正前年流行一个街头叩问:"你幸福吗?"那么,是否也可就此问一下贪官呢?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一个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贪官有什么幸福可谈!这一答案合情合理。但,既然如此,那何以有些人削尖脑袋往里钻,贪官队伍不但挺庞大,且向年轻化发展呢?一个六岁小孩回答"你长大了愿做什么"时说:我愿做贪  相似文献   

15.
正"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十多年前《大腕》里的一句玩笑话,如今读起来却显得越来越真切了。其实无需多深奥的经济学理论去解释,光看看这两年我们身边出现的变化就能明显感觉到中国劳动力价格已经进入快速上涨通道。过去那些高度依赖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末,大家都感到,我们为什么没有好的领导者呢?在1997年,美国人布莱恩·李写的一本书叫做《权力的原则》。我看完这本书,非常感动,下面是他讲的话。三种权力方式,你用哪种? 一、强制性权力,也就是使人恐惧的方法。如希特勒运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种权力在某一阶段内能切实有  相似文献   

17.
人们不仅要问,快速作文怎么会从娃娃抓起?一年级的小学生不懂什么叫写入?又不懂什么叫写事?快速作文从何谈起?我记得杨初春老师的《小学生快速作文》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必须及时唤醒孩子们处于沉睡状态的大脑,除了要在学年前及早开发4-6岁儿童的智力潜能外,尤其要在小学阶段6-13岁间,抓紧开发小学生的智力潜能.”读了杨初春老师的这一段话,我深受启发,于是,在一年级我大胆地进行快速作文实验.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与几位朋友探讨:是什么东西决定了企业的兴表?他们各自读过两本经管方面的书,读时觉得很过瘾,读后却很茫然。一本是汪中求先生的《细节决定成败》,另一本是何学林先生的《战略决定成败》,这两本书的结论和观点针锋相对,让人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19.
书屋     
《决策》2013,(1):96
做"书香官员"建"书香政府"加速改革,此其时也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国即将启动新一轮改革。吴敬琏、马国川合作的新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二十讲》,在社会各界呼吁改革的热烈氛围里,发出了重启改革的强音。本书从2010年5月开始写作,到2012年10月完稿。在两年半时间里,围绕着"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社会上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坚持强化政府,强化国有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结果必然是走向权贵资本主  相似文献   

20.
初读尼尔·波兹曼(Ne il Postm an)《童年的消逝》这本书时,我对这个概念的提出感到很惊讶。童年在当今的社会中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到处都有为儿童专用设施,商场儿童游戏专区,儿童服装专卖区,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从事儿童的早期素质教育,在我看来童年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尼尔为什么会产生“童年消逝”的想法呢?尼尔·波兹曼的这本书初稿写于1982年,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儿童成人化的一些社会现象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媒介原因,12年后尼尔又为这本书做了一些修改,但他的大部分观点在90年代的美国仍然是正确的,而这些二十年前出现在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