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当干部就应该做读书人,这种传统由来已久。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民族优良传统,历来重视干部读书学习。我们党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获得启蒙,由"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走向成熟,在"实事求是"中阔步前进,正"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读书学习给了我们党和广大党员干部无穷的精神力量。的确,读书充盈人的精神,读书人也异常自信。曾经有位读书人以一句"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的反问,把戎马一生的皇帝也镇住  相似文献   

2.
<正>选有句老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现在看来是有问题的,这句话出现的时候没几个人读得起书,读得到书。现在就不一样了,每天生产出来的书多得数都数不清,一个网络作家一天就码一万多字,一部完整版的网络小说一般都在百万字左右。所以当一个人立志要选择读书来修行的时候,选择书就成为首要问题了。关于选择,我的关键词是"追本溯源"。不要去看流行的读本,一般市面上可看的流行读本都是兑水之物。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一般人  相似文献   

3.
何为“书卷气”? “书卷气”是读书人的一种外在气质,是读书万卷而又躬行实践的一种气度,是崇德敬业、志趣高雅的一种品格,是厚积薄发、举重若轻的一种儒雅之气,是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面前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并能运用正确的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睿智和豁达。  相似文献   

4.
瘦猪 《领导文萃》2012,(6):66-67
"读书贵能用书,若不能用书,书反蔽智。"这是读书人的微博;"欲莫难于处妻子,理莫难于处父母。能处妻子可以使人,能处父母可以事人。"这是宅男的微博;"深言勿与交浅者谈,深理勿与见浅者道。交浅言深反生疑,见浅理深反生障。"这是社交的  相似文献   

5.
张涛甫 《领导文萃》2012,(15):116-118
官员读书,本不该是一个问题。中国素有"学而优则仕"的优雅传统。曾多时,读书是为官的敲门砖。传统中国的科举取士为读书人进入庙堂打开了制度通道。那些有读书能力的人才能获得为官的通行证。像范进、吴敬梓之类的科场失意者,只能被挡  相似文献   

6.
<正>怎样才算好文章?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对于这两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标准答案。不论风格怎样,好文章的共同特点就是用真心、显真情,能感动人、感染人。结合自己从事文字工作多年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多读,做到脑中有"货"。腹有诗书气自华。材料匠要想写出有真材实料、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必须勤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从书中汲取营养,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滋养身心。一要多读好书,积累"真货"。精品之作、经典之作是文  相似文献   

7.
读懂与读透     
<正>人的一生能不读书吗?当然不能。然而,读书与读书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有的人读书,读出了理想,读出了成功;有的人读书,终其一生,失败离世。有的人读书,只为金钱;有的人读书,全为梦想。读书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不同,原因多种多样,笔者以为,一个重要的原因乃是许多人读书并没有真正读懂,或者说,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没有真正理解书的精髓,所以读了大半辈子  相似文献   

8.
陈元邦 《领导文萃》2010,(14):143-145
<正>读书好,读书为人类进步提供不竭动力。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增强软实力的佳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否强盛,与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读书之风是否盛行密切相关,一个人的素质如何,也与这个人的读书有着密切的关联。正因为读书好,所以我们必须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  相似文献   

9.
读书二三事     
从古至今,人们一说到读书,总是有很多的溢美之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书的好,数不胜数. 我不知道别人是为什么读书,是否是看中了书中的“金如意”,也不知道别人从书中获得了什么,有多少?我只知道我在书中获得最多的是快乐!说来我也算一个爱拿书的人吧,读书时常常如五柳先生般“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一本好书本身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力量,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无数个高尚的人谈话。科学的求真、文学的向善、艺术的求美,无一不给人深深的震撼。读者在书籍中寻找自己理想中的榜样,把书中弘扬和推崇的道德境界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追求。读书不仅能提高个人修养,而且与社会风气息息相关。因此,让学生沐浴书香,拥抱、亲近大量的书籍,必然能汲取更多的文化营养,早一天阅读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相似文献   

11.
话说读书     
书是用文字记载人生和人类社会经验的载体,它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的老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人的一生,因为只能在有限的社会范围内经验生活,所以人对世界的认知和了解,大部分是从书本上来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此功归于书也。 读书,是人类为了自身和社会的进步而进行的一种文化活动,是对人的经验的继承,是人的一种高尚情趣。 有人说,读书有三种境界,是谓“为知、为己、为人”,十分精辟。 读书,是获取知识,增长才干,修炼人格的重要途径和保证。自然,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就成了人们关切的话题。 关于读什么书…  相似文献   

12.
兰花,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传统名花,它的品性高雅、纯洁、倔强,花朵端庄秀丽、清纯大方,气味清香淡雅、素朴幽远,古人称之为"香祖"、"王者之香",历来被看作是一种坚贞、高洁的象征。朱德一生特别嗜好种养兰花。他不仅摸索和积累了丰富的养兰经验,而且对兰花的鉴赏也有较高的水平。对兰花深知、深爱的他,自然也就有着许多动人的兰香故事,真是花如其人,花性与人品互融一体,相映生辉。  相似文献   

13.
<正>夜读书,读到宋人黄庭坚《书缯卷后》,书中有云:"士大夫处事可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老夫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事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黄庭坚之意似不难懂,就是说,为人处世也许不用有那么多规矩,不必刻意不做什么,但是,有一件事情不可做,那就是不要太俗气,人俗气就不可救药了。那什么是不俗呢?就是平常看起  相似文献   

14.
##正##笔者以为,领导干部在加强政治生态建设中要经常锄锄心中的六种"杂草"。一是要常锄"妒忌草"。心里长有这种"草"的人容易变得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影响自身身体和心理健康,不利于与他人的正常交往。二是要常锄"自傲草"。心里长有这种"草"的人往往狂妄自大、不自量力。在现实中,他们往往是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而且与他人关系紧张,不好相处与合作。  相似文献   

15.
读书在一定程度上如果只是为了功利,自然就缺少了乐趣,使读书成为了负担.而只有享受到了读书的快乐,我们才会主动去读书,才会像一粒渴望发芽的种子认真努力地在书本中吸取知识的营养,从而使自己成长.而书本在我们眼中也不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印满文字的厚厚的书本子,而是个充满知识和吸引力的阿里巴巴山洞.课堂上一种学习的快乐感荡漾在一张张渴求知识的学生脸上,教室中充满了盎然的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做个真正的读书人.  相似文献   

16.
修养是什么?修养是一种境界,是一个人在生活的金矿里开采的矿石,用心灵之炉炼成的纯金;修养是什么?修养是一种情怀,是心中能容天,能容地,能容一切常人难容之事。阅读《谈修养》一书,我受益匪浅,思绪万千。书中的20谈,如谈立志、谈价值意识、谈处群、谈交友、谈青年的心理病态、谈恻隐之心、谈羞恶之心、谈冷静、谈学问、谈读书、谈英雄崇拜等,触动了我的内心:一个人有知识并不等于他就有修养,就像一个人腰里整天挎着宝剑,并不一定是武士一样,只有在他掌握了精湛的剑意和与之相匹配的武德,他的宝剑才真正具有了灵性和力量。修养是每个教师必备的素质,《谈修养》是每一位有志于从事教育的教师应该用“心”去读的一本书。  相似文献   

17.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心灵的加油站,是灵魂的栖息地,是人类最好的朋友。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它,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就更离不开它,学校是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图书室是学校主要的文化资源。怎样才能让学校图书室发挥更大的作用,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全校师生都热爱读书,学会读书,并在读书活动中陶冶情操、树立理想、获取真知,成就自己绚丽多彩的书香人生……现就图书室建设与管理方面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正隋朝实行科举制度以后,所有有志向的人看到了进入仕途的希望,农家子弟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荣身梦想,读书人也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从此,在这样一种价值取向的导引下,四书五经成为知识分子阶层进入仕途、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阶梯。对官位的渴望,很多人皓首穷经,耗费了一生的精力和智力。这不仅影响到读书人对个人前途的奋斗方向,而且影响到个  相似文献   

19.
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对从政由衷地兴趣,但倘遇“天时、地利、人和”,少有断然拒之者。并不是所有的为官者都对读书至诚至笃,但若真想有所作为,少有漠然置之者。读书与做官,或做官与读书,实在是为学者与为官者同一的二维关切。读书人似乎羞于公开承认这种“二维关切”。自许清高,以示专一,却  相似文献   

20.
王琼 《科学咨询》2009,(4):54-54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此话曾经被很多读书人奉为至理名言,然而,这种严重脱离生活的学习态度却与我们今天正在实施的新课改的精神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