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真正威胁改革存亡的严重问题是.即使根据反贪部门公开发布的腐败案例,人们也看到利用公权力腐败——显然不合正义的收入——的趋势在中国有增无减。  相似文献   

2.
徐华 《领导文萃》2012,(24):17-20
这次调查问卷中,61.10%官员和47.2%民众都认为"全面推行阳光政务,实现权力运行公开透明"是"下一步解决消极腐败问题的突破口",官员和民众对这个问题认识的高度一致,足见官民对于政务公开的由衷期待。现代社会的政务信息是一种公共产品,政府公开信息不是恩赐,而是法定义务;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理念问题,是建立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需要。按照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政府有客观、公正、及时地公开其掌握的公共信息的责任和义务。除了必要的保密限制,应该破除部门和少数个人对信息资源的垄断。  相似文献   

3.
薛侃 《领导文萃》2009,(5):25-26
尽管“裸官”是否一定和贪腐有关,是否一定是个狡兔三窟的设计,不好武断地确定,但如果我们正视腐败案件频发、“裸官”外逃事件时有发生的严峻现实,就可以理解公众的疑虑情有可原。就不能不重视我们现有制度和信息公开缺失的负面影响。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涉及公众人物、公权力事件的流言之所以大有市场,  相似文献   

4.
问题     
《领导文萃》2012,(17):133-134
招投标腐败屡见不鲜在现代社会经济领域里,招投标这种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特征的经济行为的实质是公开、公平、公正,其目的就是通过公开的规范竞争,达到社会经济的最大值。由于法治的缺失和监管的乏力及部分贪官的素质低下,在我国当下的经济运行中利用招投标进行敛财谋私腐败的案例屡见不鲜。还因为招投标领域的犯罪大多是掌握公权力的官员亵渎职权、利用职务之便染指招  相似文献   

5.
<正>加强对公权力的约束和规范,成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不论是拒腐防变、正风肃纪,还是简政放权、权力清单,都是这方面的切实举措。其中,腐败与特权,是公权力失范和异化的突出问题。如果说腐败是权力异化和失范的显性症候,那么特权是权力失范和异化的隐性病根。管住权力,必先反对特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而反对特  相似文献   

6.
一把手利用帮派行为制造腐败,使政治混乱、政府形象受损。防范一把手利用帮派行为制造腐败,要大力开展警示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一把手修养,锻炼其党性;严肃认真地搞好党内政治生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挑选好、任用好一把手;使一把手独立于自我,做慎独的典范;在法治上进行监督与制约;实行政务公开与民众监督;创新公权力运行体制机制;解决一把手监督难题;加强纪律建设,严明纪律。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权力具有腐蚀性,缺乏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权力的暗箱操作创造了以权谋私的可能空间,给权力腐败提供了便利条件。如果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权力公开机制比较健全、权力运行程序比较严密的条  相似文献   

8.
公共信息服务现有两种供给模式:一种是"广电"模式,一种是"政务网"模式.本文分析了这两种信息供给模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公共信息服务新模式-"民情视频在线",并探讨了在信息化发展的初级阶段这种模式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公权力配置不合理、权力监督不到位、考核评价不科学和干部队伍素质不够高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公权力运行发生偏差,出现公权力被"私有化""滥用化""闲置化"等现象。要加快推进公权力运行的法治基础建设,加大对公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力度,完善对干部行使公权力的科学考评体系,加强对干部正确行使公权力的教育管理,推动公权力运行回归本然,确保公权力始终姓"公",核心为"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中高层领导干部的腐败大案不时见诸报端,一个个身居要职的高官相继落马,这彰显了党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但是,中央反腐重拳频频出击,少数领导干部仍执迷不悟,前"腐"后继.深刻反思其中的原因,主要就是领导十部手中掌握的权力在作祟.英国著名史学家阿克顿爵士曾说过:"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里的绝对权力就是指已经异化的权力,它已经偏离了公权力为公共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相似文献   

11.
信息公开机制控制搭便车行为的效果—实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私人账户-公共账户"为框架,设计"无信息公开机制"、"弱信息公开机制"、"强信息公开机制"和"重复强信息公开机制"4组实验,研究不同类型信息公开机制对搭便车行为的控制效果及其稳定性.用FRI指数作为衡量搭便车行为的指标,并用Z双侧检验方法处理各对照组实验数据.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信息公开机制会显著影响搭便车行为,强信息公开机制的影响更为强烈;信息公开机制对搭便车行为的控制效果取决于其类型,利益导向型信息公开机制加剧搭便车行为的发生,在约束导向型信息公开条件下会出现自愿惩罚者,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信息公开机制对搭便车行为的控制不具持续性,控制能力有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权力导致腐败而非无监督的权力导致腐败的逻辑,提出从源头上抑制腐败不能仅仅着眼于权力监督或者把好用人关,而应界定公权力行为的合理边界。界定权力边界的最可靠方式是控制政府的预算,因为政府的一切活动都依靠向社会提取的税收来维持,社会可以根据其对政府行为的需求来批准政府预算,也可以通过否决预算来控制那些有悖民意、法理的政府活动。我国现行的反腐败思维及其模式基本上是围绕"治人"这个中心展开的,反腐成效不确定,如何将"治人"和"治财"结合起来是完善我国反腐败模式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不同类型的"群己权界"乱象会形成不同的村霸类型,当乡村社会的内部公权力践踏个人权利时,会形成内生型村霸;当国家公权力僭越个人权利时,会产生嵌入型村霸;当多种情况并存时,会形成复合型村霸。村霸的不同类型有不同的权力运行机制,总体表现为内生型村霸的权力闭环机制、嵌入型村霸的权力外扩机制和复合型村霸的权力裂变机制。根治村霸问题要加强党的支部建设,突出第一书记地位;打击微腐败,深挖保护伞;疏浚利益表达渠道,破除乡村"能人"权威;增强维稳力量,形成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正美国马里兰大学魏得安教授分析中国"特色腐败"得出了"双重悖论"的观点,即腐败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腐败的急剧高发与经济的快速增长并行。那么,应该如何分析中国"特色腐败"导致的"双重悖论"现象呢?首先,中国"特色腐败"与其他国家的腐败并无本质差别。腐败本身也绝不会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发  相似文献   

15.
《领导决策信息》2008,(25):18-18
虽然目前对"官员财产公开"没有明确规定,但一些地方政府却以实际行动显示出对建立类似制度的积极性。继今年3月31日正式挂牌成立预防腐败办公室而成为新疆自治区所辖地市中首家预防腐败机构后,5月25日,新疆阿勒泰地区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局及预防腐败办公室联合出台了《县(处)级  相似文献   

16.
王华 《领导文萃》2013,(21):1-1
日前,最高法院院长周强要求,各级法院要改变过去“一篇新闻通稿打天下”的做法,结合各类媒体不同的受众需求,把法院依法公开的信息、媒体关注的问题、社会公众的兴趣点三者结合起来。需要改变“一篇通稿打天下”的不仅是法院,所有公权力部门都当如此。  相似文献   

17.
在累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与处置过程中,常有一些舆情引导的错失,应该引为鉴戒:信息发布中心"非中心化",专家盲目说话成"砖家",信息公开不及时、留死角制造"舆情盲区",与网民死磕激发"次生舆情",过于零碎化的报道失却"新型举国优势"。  相似文献   

18.
正"共腐圈"是腐败重灾区的一个突出表现。腐败本来是一种需要遮遮掩掩的见不得光的行为,很多地方虽有腐败发生但毕竟还有所遮挡,有所顾忌,因此不会普遍,不至于成为满目腐败的重灾区。而一旦腐败分子构建了"共腐圈",并让其成为支配权力运行的地下组织,则腐败一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甚至是公开的秘密,也必然导致腐败进入重灾状态。因为,所谓的"共腐圈"其实就是权力寻租者的抱团,这种腐败层面上的共同体,让权力依附成为一种习惯,让权力勾结成为一种常态,结果必然导致腐败的无法遏制。  相似文献   

19.
魏红 《领导科学》2006,(21):42-43
政务信息公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新型责任政府、保障公民合法权利、提高政府公信力、降低行政成本、增强公共服务的基本要求,而信息技术在打破森严层级制度,实现公共信息有效公开,达成行政活动的透明、权威、民主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电子政务、网上政府等新型政府运作手段开始走向前台,当电视直播、网上互动等政务信息公开方式愈发引起关注时,党政领导干部的信息素养必然成为决定政务信息公开效度的关键要素及衡量国家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身为国家权力的执行者、行政活动的实施者及社会发展的推动者的党政领导干部,其…  相似文献   

20.
吴喜梅 《领导科学》2012,(26):22-23
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政府信息公开是WTO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我国推进政府改革、建设法治政府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各级政府应该充分认识政府信息公开的政治、社会与法律价值,客观分析实践中政府信息公开遇到的困境,积极探索政府信息公开的路径,努力使政府信息公开成为各级政府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