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城市化的空间过程、动力机制及调控方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的过程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社会经济和生态关系。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城市化有不同的理解。人文生态学派、区位学派、经济学派、社会学的互动学派和规范学派,都对城市化作过不同侧面的研究。综合各派论点,城市化包括了四个含义:(1)是城市生活方式对农村腹地的扩散;(2)乡村社群网结构向城市社群网结构转变的过程;(3)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城市个数的增加和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大;(4)城市人口占整个社会人口比例的增加。笔者认为,城市人口的集中趋势,是城市化最关键的步骤。以此为线索,本文分析城市化的空间过程,宏、微观动力机制,自组织演变周期,并对我国城市化进程提出调控方略。  相似文献   

2.
《西北人口》2006,(6):64-64,F0003
·人口理论·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热力学解释罗学斌,武涛,武辉(1-2)人口现代化的生成背景和推进模式——基于人口转变论的阐释王学义(1-10)用人口学理论探析“三农”问题敬莉(2-45)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适度人口理论新探贾志科,刘光宇(2-53)人口城市化动力机制理论综述史学斌,武辉,贾俊花(3-23)西部地区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构建张太富,龚实愚(3-43)中国各省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分析刘伟,肖永琴(4-2)我国人口生活质量的实证分析唐维维(4-9)从社会性别角度透析出生性别比失衡何绍辉(4-12)集成G IS的人口—经济信息管理系统罗宇琦(4-31)从“三种生…  相似文献   

3.
“城中村”的城市化特征及其问题分析——以广州为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刘伟文 《南方人口》2003,18(3):29-33
城市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也包括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城中村"是我国大城市扩张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城市化的一个阶段.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城中村"的出现,"城中村"土地、人口、经济、生活方式以及社会问题所具有的城市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经济增长伴随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转变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要素空间聚集是人口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如果非常态的工业化路径致使这一传导机制受阻,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就可能陷入低水平均衡状态.甘肃的经验数据证实了上述推断,从结构调整的视角审视甘肃的城市化战略,必须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并大力吸引东部产业转移,通过产业集群促进人口聚集.  相似文献   

5.
无论从城市人口变化还是城市空间变化角度观察,以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中国的城市化都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90年代中期以来的城市化是以地方政府经营土地使用权为内在动力的空间城市化过程,这一机制是由一系列土地法规催生形成的。这一城市化机制的主要问题在于:它无意于解决人口城市化中跨省市流动人口的异地城市化问题;它造成空间意义上低效率的假性城市化;更为重要的是,它造成了具有宏观影响的土地金融风险。本文基此认为,应该制定相关政策调整和规范地方政府策动的空间城市化机制,规避其产生的问题,通过激励设计促进城市化在机制与目标方面的协调。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是传统农业社会现代化进程必然发生的乡城结构转换。城市化过程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过程,同时还是农民职业非农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身份市民化的过程。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城乡“壁垒”虽然已被打破,但农民仍然不能畅通无阻地穿越乡城之间有形和无形的“户籍墙”,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过程因而被分割成两个子过程:第一阶段从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农民工的过程已无障碍,第二阶段从城市农民工到产业工人和市民的职业和身份变化过程,目前依然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7.
对甘肃省城市化道路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城市化,最初的含义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和集中的过程,它包括人口地理位置的迁移、劳动力职业的转变和人口生活方式的变化三项基本内容。其中人口地理位置的迁移是后两者的前提。因此,这种城市化含义的中心内容是人口迁移,该定义适合于发达国家早期城市化的情...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城市化、非农化的动力机制复杂,有共同的作用因素,也有显著的地域特点。本文选择辽宁、江苏二省进行了农村非农化动力机制的定量比较,为研究影响我国农村城市化、非农化的诸多因素和认识各地区的特点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的特殊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辉 《人口学刊》2008,(2):38-43
20世纪末期,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超过东北地区工业化水平,也超过全国人口城市化平均水平,但目前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明显存在着城市现代化基础相对薄弱,工业化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超前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现象是我国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特有现象,其特征表现为:从发展趋势看,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增长速度放缓;从国内外比较看,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优势已不复存在;从城市化质量指标看,东北地区城市经济总量和城市竞争力相对较低。东北地区的人口城市化虚高问题,在制定人口发展战略乃至实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尤其需要深入研究并认真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的适应性与中国半城市化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刚 《西北人口》2011,(6):31-35,40
目前,中国正在面临着无法忽视的半城市化问题。半城市化是中国由典型的"城市—农村二元结构"向"纯粹的城乡一体化"转变过程中的过渡阶段,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根据"脱离-嵌入"理论可知,改革开放使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大大地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目前中国城乡之间的经济活动已经完全融为一体,基本完成了"脱离—嵌入"过程。但是在城乡管理制度、城乡文化、生活习惯、社会认同、社会心理等方面尚未完成"脱离-嵌入"过程,导致了半城市化的出现。各级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措施,缩短中国由"半城市化"向"纯粹城乡一体化"转变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改变着城乡社会结构,也改变着失地妇女的命运。城市化进程使失地妇女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社会保障、医疗、就业等方面都将面临新的抉择和严峻挑战。她们能否顺利地实现再就业,能否尽快溶入城市化之中,将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宁夏银川市为例,对西部民族地区失地妇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了中肯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口城镇化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重点分析人口城镇化的中国特色;在对人口城镇化未来发展趋势判断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战略目标、路径和举措。研究表明,人口城镇化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将对未来繁荣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产生重大影响;目前中国人口城镇化面临滞后于工业化、土地城镇化,户籍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等问题;"十二五"期间中国人口城镇化发展方向将由单纯速度向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改革进入以推进深度人口城镇化为特征、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新阶段;需要把人口城镇化作为深化改革的主导力量,以扩大城镇就业、户籍制度改革为基本导向,大力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人口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 ,分析了在“四普”至“五普”期间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状况及出现的问题 ,揭示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地域差异。在 2 1世纪中国的城镇化仍将快速发展 ,如何克服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进而引导中国的城镇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谢童伟  吴燕 《南方人口》2012,27(6):15-21
改革开放以来,在制度改革和经济转型的双重作用下,我国人口迁移规模不断扩大,在影响迁移的因素当中教育水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教育在我国人口迁移过程中确实发挥显著的作用。从全国总体来看,教育对人口的迁入与迁出均呈现反向作用关系;城市教育水平与迁入及迁出也均呈现反向作用关系;然而,县教育水平与迁入及迁出均呈现正向作用关系。这反映出,我国目前的人口迁移是一种层级递进式的迁移情况。这种层级递进的模式实质上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反映,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口城市化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辉 《人口学刊》2003,(6):51-58
人口城市化在国家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1世纪的中国人口城市化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全面推进城市化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推进中国人口城市化,必须在我国现行城市化方针指导下,既研究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借鉴国际经验;又要结合我国城市化面临的现实国情和基本问题,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走出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人口城市化,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战略,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examin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for the social insurance service system, analyses the problems of the system and provides three reform suggestions. First, staffing levels of social insurance should bring about a dynamical ratio mechanism, which links staff number to the insured clients to avoid work overload or low service quality. Second, all of the expenditures of the service system should be a part of social insurance funds to completely avoid budget shortage. Third, in order to divide administration and service management and to separate supervision and operation functions, a national social insurance administration should be instituted,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总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将持续上升。如何有效遏制城市化进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成为控制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的关键因素。改善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结构、进行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促进低碳行业的不断发展将是我国低碳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计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到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通过用计量方法对中国历史数据的分析发现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艰巨 ,劳动力的转移与农业发展的息息相关 ;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工业化与城镇化 ,以及二者的互动发展 ;第三产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 ,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工业化、城镇化存在的偏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近20年来我国城市发展进行回顾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和选择城市发展道路的基本原则以及若干城市发展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城市发展不再只是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是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质量型社会越来越重要。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区域,并且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其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双重提升越来越重要。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是基础、社会建设是推力、生态环境建设是保障、城乡统筹发展是动力。因此,本文主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建设与城乡统筹四个方面构建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分段函数评价模型,结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性进行测度分析,其结果为:①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发展特征为“整体上升、局部波动”。②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速度较为平缓,而各个省市之间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速度具有差异性。③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协调度为稳步上升态势,其区域整体协调发展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