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唐宋时期宰相名号制度经历了极其复杂的变迁过程.外宰相名号制度是唐后期以来藩镇干预朝政的产物,它的演变体现了朝廷对节度使控制政策的变化;超级宰相名号制度的出现和演变,反映了唐宋时期优宠年高德劭宰相政策及中央政治体制变迁;在任宰相名号由三省长官演变为左、右丞相,奠定了元朝宰相名号制度之基础;宰相加带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院大学士等制度,一方面促进了唐宋文化的发展,但同时也使修史者不敢直笔当代政事,影响了历史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2.
唐宋时期,宰相治事机构逐渐专门化、由外朝移至禁中,宰相治事由兼职演变为专职.唐肃宗鉴于李林甫、杨国忠专权的教训,确立了宰相旬日更替秉笔治事制,唐德宗朝曾一度改为宰相轮日更替秉笔治事制.宋太祖为防范宰相专权,确立了副宰相与宰相轮流押班治事制.南宋不仅逐渐取消了副宰相与宰相轮流秉笔治事制度,而且宰相多兼领枢密院治事之权,这些制度变迁对南宋宰相权力膨胀起到了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佛事消费习俗是唐宋时期一项重要的丧葬消费习俗,这一习俗的形成受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影响,与时人的心态观念密不可分;反过来,该习俗又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反作用。唐、宋丧葬中的佛事消费习俗既有相通之处,又因佛道二教的发展等原因而各具特色,但总起来看,佛事消费习俗在唐宋时期的丧葬消费习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们的生死观、价值认知、社会崇尚等一系列追求倾向和消费倾向,影响后世深远。 相似文献
4.
从唐代到宋代,中国传统的殡葬制度在墓葬形制、墓葬地面设施、墓内陈设等方面都经历了演变,表现为3个显著的路径:殡葬制度的由繁至简、重视殡葬的民生意义及火葬的流行。在对历史资料细致梳理的基础上,发现上述演变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统治者和民间社会殡葬理念的博弈有关,其主要因素有:(1)长期战乱使得宋代经济持续低迷;(2)政局不稳和战争频仍促使民间力争简约的丧葬风格;(3)相对于唐代,宋代皇族与平民均盛行节俭之风。现代殡葬制度是对传统殡葬制度的创造性继承,作为老年福利制度体系的一部分,应突出其公益性、文化性和情感性。 相似文献
5.
6.
唐朝京畿管理先后采用雍州、京兆郡、京兆府、京畿道等统领制。宋真宗景德年间设置了开封府界提点司,京畿管理出现了开封府界特别路区。宋仁宗皇祐年间曾一度改开封府界特别路区为京畿路。宋神宗朝设开封府界提举常平司、提举保甲司等机构。宋徽宗朝时而置京畿路、时而恢复开封府界特别路区。南宋京畿管理演变为临安府长官兼任浙西安路抚使的大总管府路管理模式,完成了京畿管理由地方性向中央特区化的演变进程,并对元明清时期的京畿管理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8.
刘萍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3,(4):52-57
福建在唐宋时期已成为国内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当时的广告发展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而学术界对这一时期全国及区域广告发展的研究均较少。聚焦这一时期福建广告发展的专题研究发现,唐宋时期的福建广告发展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福州、泉州等地,出现了故事性广告、声响广告、诗文广告、印刷品广告、标记广告、灯笼广告、石刻广告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内容;其发展体现了广告和民俗文化的完美结合,折射出唐宋时期福建商业社会演变的微观图像;该时期名人广告的大量出现,从侧面证明唐宋时期福建已经是中国文化繁荣的重要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9.
宋代实施"折杖法",改变了基本刑罚之笞、杖、徒、流四刑(包括加役流)的刑罚执行内容。由于刑罚执行内容的变化,导致了《名例律》中与之相关的条文全条或部分内容失效,从而成为唐宋量刑制度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由生殖崇拜逐渐转变为生育神崇拜的过程中,唐宋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生育神的信仰、来源和种类都要比前代丰富,具有多样性、普遍性、融合性、地域性等鲜明特点,同时对后世及周边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我国民间生育神信仰愈来愈复杂,并呈现出与其他神明相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以诗证史方法,主要从唐宋诗文、地志、笔记,探讨了唐宋时期西部气候分布特征与变迁的具体时间,认为唐宋西部气候呈现出复杂多变、山地气候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差异明显特征;唐代西部气候从贞元、元和年间趋向寒冷,至五代、北宋时期则有一个气温回升期,西部普遍比较温暖,而自北宋末气候再次转向寒冷,南宋孝宗乾道六年至乾道八年下降到气候寒冷峰值。 相似文献
12.
唐宋时期,佛教神灵毗沙门天王护城保民的特性鲜明地表现出来,在其流行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保护城池的重要神灵。随着它在民众中盛行程度的增强,其所具有的功能不断拓展,从掌控生死、消灾去病到驱除鬼魅、送子迎福无所不能。这一现象的出现与佛教在唐宋时期的中国化、世俗化有一定的关联,同时,也与毗沙门天王的原始身份以及当时北方城市战乱频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腹地与中南半岛之间,存在陆路、海路两类交通线。唐宋两代,这些交通线经历了兴衰、更替的变化。唐宋两朝对西南边疆的治策及其治边实践以及西南边疆和中南半岛时代的变迁,是导致交通线变迁的重要原因。中南半岛北部诸国遣使入唐,主要走过云南达成都的陆路,中南部的诸国则多选海路。中南半岛及海外诸国与宋朝交往主要走海路,蒲甘等国因北上的陆路受阻,与宋朝的交往不多。 相似文献
14.
唐宋汴河经历了由盛转衰、废而复通、最终堙废的变迁过程。导致其变迁的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方面,根本原因是黄河泥沙的长期侵袭和改道北流,战乱中以水代兵又加剧了它的淤废程度。汴河的变迁一方面阻遏了黄河的南泛,改变了淮北地貌,淤泥用以肥田改土,分洪排涝保障了黄河安流;另一方面又导致土地的沙化、盐碱化,破坏了正常水系,淤塞了湖泊,致使流域经济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5.
唐宋时期下层士人与地方私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型时期 ,科举制度使士人分为上下两个阶层。本文拟就这一时期下层士人与地方私学关系入手 ,探讨下层士人作为远离权利的边缘群体在社会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唐太宗提出了“山川形便”道制区划理念,唐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打破了这一理念,宋朝出现了“土地形势”路制区划理念。唐宋时期道路区划理念变迁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唐中期以来土地制度及赋役制度变化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宋朝路制区划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辖区跨越山水”、“辖区互相渗透”、“辖区近割远连”、“设置特别路区”等理念,不仅对防止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再现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是中国古代地方区划理念之精华,对后世地方区划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19.
9世纪末至10世纪初,高昌回鹘王室改信佛法,王室家族大兴土木,凿窟建寺,保留了丰富的佛教遗存,尤以柏孜克里克石窟为最。这些遗存壁画中的佛衣包括通肩式、覆肩袒右式、中衣搭肘式、露胸通肩式四种样式。其中,主尊佛像所着通肩式、覆肩袒右式和中衣搭肘式佛衣与汉地唐代流行的形式一致,千佛所着露胸通肩式佛衣则与宋代川渝地区相同。结合北宋王延德出使高昌所书内容等文献记载的历史背景,可以进一步说明回鹘佛衣样式的发展较大程度上承袭唐宋文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在唐宋时期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一基本结论已为国内外史学界所认同。 2 0世纪以来 ,不少学者曾力求从文化、政治、阶级、阶层、经济、婚姻等不同的专题研究入手 ,试图对唐宋时期社会变迁作出“知微见著”的分析概括 ,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而社会经济研究 ,无疑是研究的基础。我们约请部分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就唐宋时期的土地制度、商品经济、经济制度、制度变迁等问题展开讨论 ,以期推动对唐宋时期社会变迁的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