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略论唐后期外交管理体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前期的外交管理体系已趋完善成熟,三省六部九寺制度下的外交管理机构分工细致,配合严密。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使职差遣制度盛行,原有的外交管理机构尚书主客司和鸿胪寺变为闭简部门,由宦官把持的鸿胪礼宾使,控制了鸿胪寺和礼宾院的实权,客省使把持了客省,从而控制了外交管理之实权。虽然唐前期奠基于三省六部九寺职官体制之上的外交主管机构与关涉机构并未废止,但其职权已被各种使职差遣所取代,形成了一种皇帝和中书门下直接指挥之下的由各种使职差遣具体贯彻执行外交政令与外交事务的新的外交管理体制。唐后期外交管理体制的变化,对五代和北宋前期的外交管理体制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唐初的宰相制度 唐初的宰相制度,基本上是沿袭了隋朝的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始“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为宰相”,后因唐太宗李世民尝做过尚书令,百官为避讳,“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唐初的三省制度组织严密,机构齐备,职权分明,三省长官俱为宰相,各自建立机构,职责严明,互为制约,共同辅助皇帝处理全国要政,进行集权统治。这种制度的确立,对维护强大的唐王朝的稳定的政治格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省”,本是对宫禁之地的称呼.皇权要限制、控制相权,先用内朝架空丞相,再用近臣架空宰相,从而催生了三省制这个宰相体制,使“省”成了对宰相机构的称呼.分层级治理地方并派员监察本来是一种合理的机制,但由于皇帝过度利用监察官,从而使监察区膨胀为一级地方政权机构.元朝立国,既继承了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和金朝的行省制度,又继续在唐、宋监察区权力膨胀的链条上行走,使“省”这个中央机构变成宰相在地方上的派驻机构,称“行省”.明初皇权与相权斗争的结果,使当时的宰相机构———中书省撤消,“行省”于是变成了“省”,成为一个地方行政机构的称呼.这个变化是宰相制度与地方行政机关演变中的一个副产品,也是封建专制的一个畸形成果  相似文献   

4.
吏部尚书铨选职能与唐族姓书籍修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劭伟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6(12):156-158
唐前期朝廷曾组织三次编修族姓档案书籍.前两次由吏部尚书提出并组织进行,最后一次由谱学专家提出而由朝廷组织进行.这与唐初承袭南北朝门阀观念余绪有关.吏部职掌官员选举,唐前期族姓档案对其有参考意义.唐前期修撰档案书籍的政治意义逐渐降低,而后期不再有官方组织编撰.  相似文献   

5.
关于北宋前期的宰相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元丰官制改革以前的宰相制度,是讨论政治制度,尤其是宋代官制时,首先遇到的问题。 一、关于北宋前期宰相制度的三种说法 (1)认为:“宋代的尚书令,中书令及侍中,自始即为序进之位,不予朝政。其总领百官,统理众事而居宰相者,初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日本学者也认为:“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名称虽然存在,可是,在唐制中作为三省长官的宰相,即让位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参知政事”。  相似文献   

6.
南北尚书制度是太武帝统一北方后,为适应新的统治需要由南北大人制转化而来.南北尚书职权广泛、 位高任重,是北魏前期最重要的职官制度之一.南北尚书曹不是胡汉分治机构,分置南、 北二部尚书体现了北魏对国内两大异质文化生态区域的重视.太和年间,随着北魏由二元型政治体制向封建国家转型的完成,南北尚书制度失去了存在意义,于是在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的官制改革中被罢废.  相似文献   

7.
<唐六典>卷三"户部郎中、员外郎"条记载,唐代的造籍日期是"起正月,毕三月".但根据<唐会要>、<册府元龟>保存的"开元十八年敕文",更为准确的表述应该是"起正月上旬".有学者认为,正月造籍是唐开元十八年的新规定,在此之前则是十一月造籍.这种说法没有根据.无论是从户籍的内容、功能上进行分析,还是就目前出土的有关实物看,均可得出整个唐前期都是正月造籍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唐朝三省地位并不完全平等,前后期曾发生较大变化.从班序上看:唐初至大历二年(767年),尚书省第一,门书省第二,中书省第三;唐大历二年(767年)至唐末,门下省第一,中书省第二,尚书省第三.从实际权力方面来看:唐初至永淳二年(683年),尚书省第一,门下省第二,中书省第三;唐永淳二年(683年)至开元初年,尚书省第一,中书省第二,门下省第三;唐开元初年至至德二栽(757年),中书省第一,门下省第二,尚书省第三;唐至德二载(757年)至唐顺宗朝,中书、门下二省并列第一,尚书省第二;唐宪宗朝至唐末,门下省第一,中书省第二,尚书省第三.三省地位的这种升降变化,主要是唐朝统治者维护封建皇权的需要,也与君权和相权之争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唐前期皇位传承观念及皇位继承不稳定原因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永娟 《晋阳学刊》2009,(2):100-103
唐前期的皇位继承状况极其复杂。唐前期帝王都试图接受“立嫡以长”的传统,并努力将其作为制度付诸施行。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唐前期的皇位继承在遵守制度之外又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即不稳定性。从唐代统治者之关陇军事贵族出身和沾染胡化两方面来分析唐代的皇位传承观念,可以探讨出影响唐前期皇位继承的政治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0.
魏晋以后,迄于唐末,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三省长官为宰相,是皇帝下面庞大的官僚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在我国封建社会,三省制度乃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主阶级的统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对三省制度的考察与分析,探索我国封建社会治与乱的某些原因,以及政府体制对于政治与经济的影响,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唐朝提高行政效率的若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完善行政体制严控官吏员额唐朝在中央政府体制上,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成于魏晋南北朝,确定于隋朝,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完善。隋朝三省职责分工和运行机制并没未明确,“隋虽置三省,以高官不除。其秉国钓者谁内史、纳言,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①这说明,初期的三省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很大的伸缩性。三省虽同时参加运转,但轴心却在“尚书都省”,国家大政“总归于台阁”(台阁在唐以前是“尚书都省”的专称。)门下、内政史省的长官只能作为“参掌朝政”的辅助。中书出令、门下封驳…  相似文献   

12.
茂名市第一中学创办于1959年秋,1984年被广东省政府命名为省重点中学,1995年被评为"省一级学校".1997年市委市政府斥资1.2亿元建设占地近8万平方米的新校园;1998年8月,学校顺利搬迁.近几年来,学校办学规范逐渐扩大,目前是一所拥有45个教学班的完全高中,在全省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被誉为南方油城的一颗教育明珠珠.  相似文献   

13.
唐代职官的经济收入,主要是俸钱、禄米、职田三项。关于给禄和职田制度,整个唐代末见有多大变化,故在此略而不论。俸料钱则不然。首先,唐前期之京官俸料钱,自乾封元年以后依职事品给,而唐后期之京官(外官亦然)俸料钱则依职事官制定(同品之官俸钱有不同)。当然,职事品的高低与俸钱数额的高低,总的来说仍不相悖;其次,唐前期之外官俸料钱,以公廨本钱收息,按一定比例进行分配,而唐后期之外官俸料钱则由朝廷直接规定数额;再次,唐后期之内外官俸料钱,比之唐前期均作大  相似文献   

14.
唐宋诗风转变的综合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至北宋,是文学史上继魏晋南北朝至盛唐之后又一独立自足的篇章.它完成了唐、宋诗风的转变,也可以说是完成了前期封建社会美学风范到后期封建社会美学风范的转变.本文拟以此期为文学史的一个子系统,对数百年来纷争不已的唐、宋诗风作一番综合考察.一盛唐人的眼界胸襟可借李白一句诗作概括:"登高壮观天地间."他们充满理想乃至幻想,一心要"致君尧舜上".此期文人性格是开放的,漫游、干谒、出塞、任侠,是生活的  相似文献   

15.
见于各种文献的记载,唐代江南的灾荒共有57次.唐前期的130多年中为17次,唐后期的150余年中,竟多达40次,而且,后期灾荒的烈度显然要比前期强得多.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六朝时期,汉族政权的南移,为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自隋平陈,直到唐开元年间,江南在长期安定的社会局势下,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权才有可能把帝国生存的赌注下在江南,不惜耗竭民力,千里转输,"辇越而衣、漕吴而食".然而这并没有给这一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  相似文献   

16.
唐代举制与选制是分离的,举选权利即参加科举考试与铨选的权利。唐前期承前代之余绪,商人举选权利被剥夺,教育权利亦受极大遏制。唐中期以后,商人及其子弟逐渐可入官私学读书,并参加科举得官入仕。这是衡量唐中期以后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可资参考的重要标准,中国古代商人入仕之途至此发生实质性转变。  相似文献   

17.
秦尊文  张静 《江汉论坛》2012,(4):141-144
2012年2月10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三省会商会议"在武汉召开,三省人民政府正式签订《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贯彻落实三省会商会议精神,推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加快建设,鄂湘赣三省经协主管部门和三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并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和湖北省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承办的"长江中游  相似文献   

18.
教师教育"一体化"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闻的贯通,这可以通过"顶岗实习,置?妹 换培训"逐渐实现;二是教师培养和教师使用之间的贯通,这需要密切大学和中小学的联系、合作;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化,这需要教师教育机构的重组.大学要通过逐渐密切同中小学和教师继续教育机构的关系,逐渐完成观念上、课程上、师资上、机构上的融合,分阶段有步骤实现教师教育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9.
唐宋时期宰相名号制度经历了极其复杂的变迁过程.外宰相名号制度是唐后期以来藩镇干预朝政的产物,它的演变体现了朝廷对节度使控制政策的变化;超级宰相名号制度的出现和演变,反映了唐宋时期优宠年高德劭宰相政策及中央政治体制变迁;在任宰相名号由三省长官演变为左、右丞相,奠定了元朝宰相名号制度之基础;宰相加带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院大学士等制度,一方面促进了唐宋文化的发展,但同时也使修史者不敢直笔当代政事,影响了历史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20.
在日本平安前期大量派遣遣唐使,积极主动吸收唐文化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唐风文化"背景下,儒家经典《论语》成为官学机构的必读书籍。文人官僚菅原道真官至宰相,其对《论语》德治仁政思想的接受颇具代表性。从平安前期社会对《论语》的接受背景切入,围绕菅原道真的"尊王忠君"思想、强调执政者个人的品性修养和自觉以及"富之教之"的民本思想三个方面,探讨菅原道真对《论语》德治仁政思想的具体接受,有利于丰富平安前期日本社会对儒家文化的接受这一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