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对副词“还”语义考察通常放在“还”字句进行,借此推论出副词“还”在句子中的准确义项、语用功能和句法功能.副词“还”的义项分布广泛而复杂,各义项之间存在交叉现象.针对现代汉语的词汇概括性和模糊性的特点,本文拟从视域图式角度,对副词“还”进行语义焦点分析,进而探讨相关“还”字句式中语用和句法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里"多亏"有动词与副词两种用法,它最初是一个动词,后来部分动词开始虚化为副词。从语义类型来看,副词性的"多亏"属于原因标记,常常与结果标记"所以"等搭配使用,联结因果复句。"多亏"的语义韵表现出强烈的倾向性,倾向于积极的语义韵。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邢福义先生《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中两个带有关键性的表述 ,即“在对复句格式的选用中 ,起主导作用的是主观视点”和“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提出不同意见 ,认为其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在复句语义关系的形成过程中 ,起主导作用的是主观视点”和“复句语义关系对复句格式的反制约”。  相似文献   

4.
“语义指向分析法”考察副词的语义、语用功能时,除了副词自身成为语义焦点外,句中其他成分成为语义焦点时的情况,一般来说都会被分析到。可是副词自身负载焦点重音,成为语义焦点时的语义、语用功能状况,及其与句中其他成分负载焦点重音,成为语义焦点时的语义、语用功能差异,却被忽视了。该文运用焦点关联理论考察了副词“才”的语义、语用功能状况,发现某些副词,如“才”,在自身成为语义焦点时,与句中其他成分成为语义焦点时,其语义、语用功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方法论上的提示:焦点关联理论似乎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描写某些副词的语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5.
复句与单句、复句与句群的划界问题是中学语法教学中的难点。本文想就这个问题提出几点浅见,向同志们请教。一、复句与单句的划界复句与单句的划界问题,历来存在着争论。这给复句教学带来不少困难。有一个中学出考试题,对“保尔费了好大劲才把脚从泥里拔出来”这个句子,老师们有的说是单句,有的说是复句,争论不休。最后只好另换个句子不了了之。可见通过深入探讨,逐步明确复句与单句的分界,是很有必要的。根据教学体会,我认为有几点应该注意。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认知的角度考察了现代汉语中副词“还”的各个义项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 ,并以各个义项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为依据描述了现代汉语中副词“还”的语义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7.
象“微禹,吾其鱼乎!”中的“微”,一般虚词论着都解释为虚词,该文结合过去工具书的释义,把“微”字放在句法结构中去考察它的词性及词义,得出“微”是实词中的动词,作谓语,而非虚词的结论;并且分析了一般论著解释致误的原因在于受现代汉语假设复句一般都要使用成套的关联词语的影响,忽视了古汉语复句多意合的特点,把分句间意合出来的“假如……”的结构意义强加到“微”的词汇意义“没有”或“不是”之中所致。  相似文献   

8.
范围副词分表总括、表限定、表类同三类,各次类间语义是相对独立的。但在范围副词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部分范围副词语义既可表总括又可表限定。选取其中的“各”“净”“索”“专”四个范围副词,对它们历史演变过程中的语义对立现象进行分析,探究其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左传》中以连词“况”作为关联标志的复句,在对“况”字句的句法形式作全面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这种句子的语义结构和语用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通过语义角色、语义指向的分析以及对句法成分“省略”问题的讨论,力求深化关于“况”字句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A是A,B是B”句联的语义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语义平面考察“A是A,B是B”句联。把“A是A,B是B”句联分为两种类型:区别型和列举型。两种类型又各自分成几个次类,区别型分为偏别式、平别式,列举型分为“有”式、“合格”式、“鲜明”式。重点考察各类型和次类的语义特点,找出区别型和列举型在语义上存在一定的联系。考察“A是A,B是B”句联与先行句和后续句的语义联系,分为在复句中和在对话中两种情况。对于“A是A,B是B”句联歧义的消解提出解决手段。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大型语料库,对助词“了”与时间副词和相关句式的共现情况做详细考察,统计出与“了”共现频率最高的5个副词和句式。认为“了”具有[+出现/实现]、[+有界]的语义特征。“了”的语体分布显示其带有强烈的非正式和便俗语体色彩。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实习的一段时间里,从备课到讲课,使人感到“多重复句”的教学是比较困难的,尽管自己作了很大的努力,教学效果仍不够满意.“多重复句”,主要是讲复句中各分句之间的结构层次.所谓“重”就是层次,“多重复句”就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复句.它在语言运用中出现的频率很高.由于它包含的分句多,层次多,结构层次和意义关系也比较复杂,不是一看就能把  相似文献   

13.
“至少”的“量级模型”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围副词“至少”和语气副词“至少”的语法意义都可纳入与“最低限度”关联的“量级模型”中进行考察。“量级模型”对语境依赖度的增大促使“至少”静态逻辑语义功能的弱化和动态话语语用功能的强化,前者表现为“大于或等于最低限度”值域中“大于最低限度”部分的弱化和消失,后者表现为主观扫描过程在确认“最低限度”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都”的句法和语义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都”有两个义项,一个是程度副词,有突出句子隐涵义的作用;一个是范围副词,是一个全称量化算子。作为全称量化算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又在量化对象上存在差异。在宽泛的“连……都……”句式中,“都”表示把语句的衍推中存在的多个命题总括起来。其他情况下,则是把语句的预设中的多个命题总括起来。“都”在句法结构的表层是处于谓语动词的前面,而在句法结构的逻辑语义层面则处在句子的最上层。  相似文献   

15.
“不但”的出现“不但”是现代汉语一个常用词,《汉语大词典》作为条目收入,其解释是:“连词”不仅,不只是。常表示递进。用在复句的上半句里,下半句常有副词或连词与之相呼应。”引书证是宋杨万里《峡峙》诗、清杭世骏《质疑·诸史》和靳以《耸天的白杨》(第一卷,...  相似文献   

16.
范围副词一般可分为两类:总括范围副词和限止范围副词。本文研究的是前一类。笔者根据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相结合的原则,把总括范围副词进一步分为两小类:第一小类的意义相当于“一起”、“共同”,第二小类的意义相当于“都”’、“全”。本文的这一部分只谈第一小类。本文主要从出现频率、语义指向、与主语、谓语结合的紧密程度、分布特征四个方面对这一小类词进行描写,进而探究造成范围副词用法特点差异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7.
关于现代汉语中“白”类副词具有“预设否定”功能 ,是“预设否定副词”的认识包含了对“预设”概念、特别是对该类副词语义功能的严重误解。本文对此进行分析辩正 ,指出该类副词的语义功能不是否定话语的预设而是使话语具有特定预设 ,这是该类副词的词义具有该预设 ,用于话语时即将其带入话语所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分析汉语副词“果真”语法特征的基础上,考察了“果真”的语义、语义框架及语义指向。认为语气副词“果真”是表示推断语气的,推断的结果可能与所说所料相符,也可能不相符,在语义指向上不仅可以指向所修饰的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指向整个句子。  相似文献   

19.
“突然”一词在汉语中使用频率颇高。它属于何种词类呢?从当前高校通用的几本语法书里,可以找到三个答案:一曰形容词,二曰副词,三曰形容词兼副词。在同一篇文章或同一本语法书里,甚至还出现自相矛盾、或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如张静《论汉语副词的范围》中,在引例说明副词可以修饰名词时,列出了“突然事件”的短语,他在这里把“突然”作副词,但在文章的结尾处,又主张把“突然”等词排除在副词范围之外。(《中国语文》1961年八期)再如,黄伯荣主编的《现代汉语》里,时儿把“突然”  相似文献   

20.
对语言解码方来说,在部分情况下,并列复句“一会儿p,一会儿q”的语义具有模糊性。这种语义上的模糊性可以通过“固化”、“对举”、副词“又”或“再”对分句p和q谓语中心词的修饰,以及上下文的语境与分句p和q之间的事理逻辑等特定的形式特征反映出来。对语言编码方来说,“一会儿p,一会儿q”语义模糊性的产生与编码方的“识解”过程密切相关,其中详细度、辖域和突显决定了语言编码方对相应形式特征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