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阿昌 《决策探索》2004,(1):85-86
两位冤家的迟暮残年 1972年3月,86岁高龄的蒋介石出任第五届“总统”,悲壮宣誓:“只要毛共及其同党一日尚存,我们革命的任务不会终止,纵使我们必须遭受千百挫折与打击,亦在所不惜,决不气馁。”但他的精神已支撑不住他的宏志,健康每况愈下,疾病与车祸交相而至,最后3年,他只公开露面3次。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中国,一场波澜壮阔、跌宕曲折的棋赛,决定了中国的命运。执蓝子者,光溜溜的脑袋,长袍马褂,讲起话来喜欢拖腔拉调,一口浙江官话。平时他不苟言笑,着急时,会骂娘希匹。执红子者,长长的头发朝后梳,一身中山装,讲起话来不紧不慢,一口湖南腔。平日喜欢说说笑笑  相似文献   

4.
70年代上半期,对于毛泽东、蒋介石来说,是他们人生的最后岁月。历史把他们的希望与遗憾、成功与失败、喜悦和忧伤交织到生命的最后。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蒋介石以中国尚无充足的力量抵御日本的侵略为由,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忙于内战,但也面临着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势和全国各界与日俱增的要求抗日的压力。1934年4月,他在抚州公开表态:日本要“将我们当作朝鲜、台湾这些地方一样”,中国“又受了日本一个最大的侮辱”,不仅是东四省(注:指黑龙江、吉林、辽宁、热河,下同)的失地我们要收复,而且台湾、琉球这些地方都是我们的旧有领土,一尺一寸都要由我们手里收回。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国共双方经过多次秘密沟通,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有了一些共识,比如,国共两党都坚持一个中国,都维护祖国统一;国共两党也都有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意愿。毛泽东给蒋介石制定“一纲四目”,蒋氏父子拟出了六个条件。……如果不是“文革”,中国可能已经实现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把中国革命的胜利看作是“共产主义的扩张”。时任美国国务卿的杜勒斯更新美国全球战略,力图把台湾建成美国的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开始暗中支持“台独”。  相似文献   

8.
史健 《领导文萃》2008,(21):50-53
1949年初,国共谈判时,毛泽东为新华社连续写了六篇评论。《毛泽东选集》收入了五篇,《评战犯求和》、《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和平”》、《国民党反动派由“呼吁和平”变为呼吁战争》、《评国民党对战争责任问题的几个答案》、《南京政府向何处?》等。而惟一没有被收录的。也是后来鲜为人知的评论是——《蒋介石李宗仁优劣论》。  相似文献   

9.
闻一 《领导文萃》2006,(12):106-110
1945年12月30日,斯大林在接见蒋经国时曾说过这样的话:“毛泽东不相信蒋介石,蒋介石也不相信毛泽东。”事实上,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的期间,斯大林尽管承认蒋介石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的政府。但他实际上对蒋介石并不信任;当然,他对毛泽东也不信任。斯大林、蒋介石和毛泽东这个互不信任的三角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但斯大林个人的决策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斯大林的决策总是以苏联的利益为重,总是从这个立场出发来解决苏联和其他国家、其他共产党的关系,苏联和中国的关系自然也不例外。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1949年米高扬秘密出访中国,斯大林、蒋介…  相似文献   

10.
杨奎松 《领导文萃》2012,(23):53-57
必须承认,毛泽东和蒋介石对中国20世纪的历史都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他们固然是政治上的对手,却有很多很相似的地方。他们之成为国共两党的一代领袖,既是时代使然,多半也是他们的共性适合了这个时代的需要的结果。他们的出身都属中间阶层看过他们传记的人都应该知道,蒋介石出身于普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给蒋介石制定了“一纲四目”的宽大政策 炮击金门不久,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北京会见一直为两岸和平统一事业奔波的爱国人士、两岸“密使”曹聚仁,并请他吃饭。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告诉曹聚仁:“只要蒋氏父子能抵制美国,我们可以和他合作。我们赞成蒋介石保住金、马的方针。如蒋撤退金、马,大势已去,人心动摇,很可能垮。只要不同美国搞在一起,台、澎、金、马都可由蒋管,不管多少年,但要让通航,不要来大陆搞特务活动。台、澎、金、马要整个回来。”  相似文献   

12.
金一南 《领导文萃》2012,(23):81-84
苏区的经济后盾毛泽东在选择中国革命的方针路线时,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牢牢根植于脚下的土地。他没有到莫斯科去学习。他是从井冈山和江西苏区这块红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之后组织了秋收起义,秋收起义原定的方向是打长沙。毛泽东一看这个队伍的实力根本打不了长沙,就放弃了打长沙计划,带领秋收起义的部队上了井冈山。为此,毛泽东受到了撤销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处分。  相似文献   

13.
舒暲 《决策探索》2004,(1):24-25
1942年,在重庆的周恩来曾与美国驻华使馆外交官范宣德、约翰·谢伟思和约翰·戴维斯等人接触,建议美国一些较务实的驻华人员到延安去看看。谢伟思回国就向美国政府报告,“中共军队的价值不容忽视”,“美国应该派代表访问中共根据地”。  相似文献   

14.
史哲 《领导文萃》2006,(11):57-61
“枪杆子里出政权”,这话本出自蒋介石的老对手毛泽东之口,但蒋介石却实践得更早。从东征、北伐、宁汉对立、军阀大战,直至“剿共”初期,蒋介石凭借其在军事上的显赫战绩,树立了个人的威望,并由此渗入党政权力核心。当然,这并非完全属“枪杆子”之功。蒋介石的传记作家布莱恩·克罗泽这样评价蒋介石,在军事谋略上,他受过良好的训练,而且久经沙场,不过与他在战场上的建树相比,他最大的天才是搞阴谋政治。事实上,蒋介石在这两方面都表现出了足够的才能。尤其是在1926年以后,他在国民党不同派系之间,在各个军阀、各种势力之间,甚至是自己身边的…  相似文献   

15.
这是蒋介石发给毛泽东的邀请电,字字企盼之情,火焰般跳动。  相似文献   

16.
汪日章 《领导文萃》2007,(11):127-129
抗战期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以前,为了谋求国共两党继续好好合作,加派林彪为周恩来的谈判助手,周恩来通知林彪由延安到重庆,又电话通知侍卫长宣铁吾:“铁吾,你有个同学要来重庆。”  相似文献   

17.
李振广 《领导文萃》2008,(18):72-77
50多年前,国民党退踞台湾,海峡两岸形成了隔海相望的政治格局,但国共两党都不希望出现两个中国。1956年春天.蒋介石收到一封中共中央专门写给他的信,信中提出了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及完成统一大业的设想,在结尾处还特别写道:“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蒋介石读罢,沉吟良久。此时.在他心中也已产生与中共领导人接触的想法。  相似文献   

18.
刘秉荣 《领导文萃》2007,(10):129-132
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生前极端奢侈,死后也要奢葬,而且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选择自己的墓地。蒋介石虽自己标榜革命,然在继封建帝王之衣钵上.毫不逊色。1946年,蒋介石以抗战英雄之态还都南京后,就开始着意选择自己的墓地了。  相似文献   

19.
李黎 《领导文萃》2009,(5):98-102
族长的秋天:一九四九年十月 一九四九年的十月,大概是蒋氏一生中最痛苦难堪的十月。第一天就是一记重击: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蒋氏则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据报共匪已于十月一日在北平成立伪人民政府毛泽东为主席副主席六人宋庆龄为其中之一总理在天之灵必为之不安国贼家逆其罪甚于共匪痛心极矣”(一九四九,十,一,上星期反省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的中国历史波澜壮阔,产生过很多叱咤风云的人物。这其中,蒋介石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一位。蒋介石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还影响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命运。长期以来,对于蒋介石的历史评价.要么妖魔化,要么神化。那么,真实的蒋介石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在中国近代史上,他曾经做过哪些事情?让我们看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天石先生所作的评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