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汉语方言中能带补语的动词重叠式与共同语中的动词重叠式是同形异质的两类形式,补语包括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和数量补语等三类。这种结构现在主要分布于江淮官话、闽语、粤语和吴语中,但它应该是古吴语的底层语法结构。  相似文献   

2.
常州方言是吴语区最北部与江淮官话区相接的方言小片的代表,较其他吴语方言小片而言,它更多地受到普通话的强势影响。在自身吴语系统和普通话影响的对立和妥协下,常州方言语音产生了较明显的内部分歧,有新老派的差别,也有异读的情况。这些分歧保留了古音的痕迹,更揭示出方言语音与普通话日趋接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方言副词"多分"产生于元代,并一直沿用至现代吴语里。它是由处于状语位置上表大体义的名词"多分"逐渐虚化而成的。方言副词"难说"产生于明代,在现代吴语和江淮官话里仍有使用。它的形成,是同义副词"难道"类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量词"AXA"带缀重叠式是汉语方言中的量词特殊重叠形态,它主要分布于西南官话、江淮官话黄孝片、客家话、赣语、湘语及少数吴语地区。与量词的其他重叠式相比,其语义特点集中表现为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能显示出说话人对量的主观评价,这种"主观量"义甚至可以说是"AXA"式的主导语义。  相似文献   

5.
陕南江淮官话的特点与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野调查与比较,描述了陕南江淮官话的分布范围、使用人口及语音特点;并进而参照历史文献、方志材料及谱牒资料,分析了陕南江淮官话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原因,结论认为:陕南江淮官话形成于历史上清朝乾嘉年间鄂东北地区大规模移民,它是这一地区移民后代使用的一种江淮官话变体。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明代人口重建地区方言的知照系声母的比较,可以发现明代南系官话庄组两分。这个格局影响了现代西南官话区、江淮官话区方言的形成,现代西南官话与江淮官话可能同源。  相似文献   

7.
江淮官话又称“下江官话”是北方方言的一支,语法、词汇不像南方方言那么复杂,和民族共同语比较相似,因此历来研究文章不多。本文拟以沭阳话(属于江淮官话的洪巢片)为例,介绍江淮官话的某些构语特征。  相似文献   

8.
皖西南处于江淮官话、赣语及吴语的过渡性方言区,其境内有些县的方言归属至今尚未定论。过渡区方言,尤其是单从语音角度不能确切分区的方言,方言特征词的研究无疑能弥补语音标准的不足。皖西南方言特征词表不但能使我们认清当地方言词汇的基本面貌,还能揭示出境内各县市方言内部亲疏关系及外部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皖西南处于江淮官话、赣语及吴语的过渡性方言区,其境内有些县的方言归属至今尚未定论.过渡区方言,尤其是单从语音角度不能确切分区的方言,方言特征词的研究无疑能弥补语音标准的不足.皖西南方言特征词表不但能使我们认清当地方言词汇的基本面貌,还能揭示出境内各县市方言内部亲疏关系及外部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河南商城县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方言中具有一系列中原官话与江淮官话的过渡性特征。其体助词"带"用于句尾,表示动作的进行和状态的持续,这一用法更接近江淮官话黄孝片的"在"而非中原官话的"里";体助词"倒"居于动词之后,与"带"或副词"在"配合使用,表示状态持续,该用法也和江淮官话黄孝片的"倒"相似。周边方言比较结果显示,大别山北麓河南各县的句尾体标记属于"里"型和"在"型用法的过渡地区,而商城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处在中原官话"里"型用法的扩张区域之外。  相似文献   

11.
畲话与吴语是入迁浙江的畲民所说的“双语”。畲族语言不管它有多么“内敛”,在与居住地方言———吴语的长期接触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形成了比较密切的关系。文章从语言内部的语音和词汇两大方面论述浙江畲话与浙江吴语的关系,说明语言之间的长期接触,会造成强势语言对弱势语言的冲刷态势,从而引起语言内部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2.
和普通话的轻声不同,各方言轻声的表现形式或同或异,类型多样。根据决定轻声音节调值的不同因素,方言中的轻声可以分为四种情况:轻声调值受前重读音节单字调的影响,轻声调值由本音节的单字调决定,轻声调值跟二者都有关,轻声调值跟二者都无关。通过对方言轻声的特点进行分析,以求更全面地认识轻声,更规范地掌握和运用普通话的轻声。  相似文献   

13.
海州方言属于江淮方言中的通泰地区海伊小区,其中存在众多的吴方言词语。在《明清吴语词典》里,这些吴方言词语与海州方言词语在词性、词义方面差异不大。这种情况,是明初以来大量江浙人迁至海州地区与当地居民大杂居小聚居后产生的新方言景观。  相似文献   

14.
汉语通语词汇和方言词汇在相互竞争中发展。前者对后者的竞争方式主要是冲击和扩散,而后者对前者的竞争主要是渗透。二者竞争结果主要有三种:通语进入方言、方言转化为通语、通语和方言合璧成词。通语词汇和方言词汇存在表层和深层两个竞争层次。  相似文献   

15.
不仅汉语普通话对英语语音习得具有负迁移作用,而且方言包括安徽阜宿方言也会对英语语音习得产生负迁移作用。通过实际语音调查与测试发现,皖中江淮官话对英语语音习得在音段音位(包括元音、辅音)和超音段音位(包括音节、重音、语流音变、语调)层次上有一定的负迁移作用。对于阜宿方言来说,要减少其对英语语音习得的消极影响,既需要教师在语音教学和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中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又需要加强学生平时学习练习中进行科学的语音标准化训练。  相似文献   

16.
马公话里入声消失,不应再归入江淮官话。马公话和泗县话两阶核心词的关系词比例相近,通过阶曲线判定法得出它们是同源关系,马公话可能归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考察376个中古入声字在马公话里的读音情况,发现"清入和次浊入归阴平、全浊入归阳平"的规律,马公话应该归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马公话性质演变的原因有内部方言接触和外部方言整体推移,它的演变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川滇结合部的方言在川滇交融及广纳博采中互相渗透,兼具蜀韵滇风,非常具有特色。 对川 滇结合部会理生态方言的人物、亲属、人品,这些与人们密切相关的称谓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其独具蜀韵滇风的生态方言文 化特色,让我们能够领略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感悟方言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更好地促进方言区的人们掌握方言与普 通话的知识和规律,促进语言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8.
新浦方言是江淮官话中一个非常富有特色的方言分支,承栽着方言演变类型研究的典型特色,也拥有方言接触研究的重要价值。与普通话相比,新浦方言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在词形上有双音节词语的单音节化和多音节化、同素逆序等特点;在词法上运用重叠、附加等手段。  相似文献   

19.
运用历史比较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太原方言阴声韵百年来的演变进行分析,通过与汉民族共同语及周边地区方言的比较,探索阴声韵演变的轨迹和特点,发现太原方言阴声韵与汉民族共同语在很多方面已趋于一致,并进一步受到普通话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昆明话和普通话"VV"、"V(一)下"的功能、形式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其他西南官话相比,昆明方言最突出的特点之—就是具有动词重叠式,形成了"VV"与"V一下"表示短暂、尝试意义两种形式共存的局面。表面看,这两种形式及其表意功能与普通话是一致的,但如果着眼于二者在各自语言系统中与相关形式的依存关系,却存在较大差异。通过与各种相关形式的对比分析,可以分析出昆明话这两种形式与普通话的系统差异以及结合历史来源探讨两种形式间的依存关系,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