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和不同的文化基础上,中西方各自产生了不同的戏剧品种。公元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悲剧和喜剧;而在中国,完整形态的戏曲则是在公元12世纪方始形成。二者之间,无论内容或形式,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作为总结戏剧实践的戏剧理论,中西之间也是颇有差异的。l戏剧艺术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便有着尊崇的地位。与此相应,西方古典戏剧理论对戏剧也是十分推重的。亚里斯多德(前384—322)就认为:“自从喜剧和悲剧偶尔露头角,那些从事于这种诗或那种诗的写作的人们,由于诗固有的性质不同,有的由讽刺诗人变成喜剧诗人,有的由史诗诗人变成悲剧  相似文献   

2.
西方长篇小说有一个诗的源流。荷马史诗是西方最古老的诗体叙事文学。英国18世纪成就最高的小说家菲尔丁说:“荷马史诗是西方小说的胚胎。”荷马史诗以后,西方出了文人史诗,中古英雄史诗,骑士故事诗,都是用诗写的,而且都很长。荷马史诗27,798行,罗马维吉尔的《伊尼德》近万行,芬兰的《英雄国》22,795行,英国的《贝尔武甫》3,182行,法国的《罗兰之歌》9,516行,俄国的《伊戈尔王子远征记》算短的,也有697行。法国的骑士传奇有超过万行的。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斯宾塞的《仙后》,12卷只写了6卷,就有35,000行。这类例子还可以举下去。直到19世纪,西方文人还有用诗写小说的,著名的如英国拜伦的《唐·璜》,俄国普希金的《欧根·奥涅金》,普希金自称是“诗体小说”。所以,西方长篇小说从它的源头一直到19世纪,诗的传统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3.
在诗经学中,史诗概念的出现比怨刺诗、情诗、农事诗和燕飨诗等概念的出现要晚得多.《诗经》中的史诗是“五四”以后学者们运用西方的诗歌艺术理论研究《诗经》的新的发现.自从有人提出《诗经》中存在史诗以后,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和极大兴趣.这不仅是由于这些诗歌的重大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而且直接关系到在世界范围内对于中国文学的看法.西方学术理论界曾经流行一种偏见,认为中国没有史诗.这种偏见以黑格尔为代表,他认为在东方各民族中,只有印度和波斯才有一些粗枝大叶的史诗,“中国人却没有民族史诗,因为他们的观照方式基本上是散文式的,从有史以来最早的时期就已形成一种以散文形式安排的井井有条的历史实际情况,他们的宗教观点也不适宜于艺术表现,这对史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传统中作为文体的"史诗"概念逐渐演变为"史诗性"这一审美范畴。随着国外小说及理论的引入,"史诗性"与中国传统的史传传统结合成为中国当代小说最高的审美追求和评价标准。植根于关中地区久远的《诗经》、《史记》之史传传统,陕西作家的创作往往有更深的史诗情结。以柳青、杜鹏程为代表的"革命正史"写作,纪"史"有余,"诗"意欠佳。《白鹿原》以"民族秘史"纠"革命正史"宏大叙事之偏,执着于对民族精神、民族命运的探求,对历史进程中人物文化心理的摹刻;巧设叙事的历史时空,多维透视史诗人物形象,臻于"史"与"诗"的完美融合,丰富发展了了陕西文学的"史诗性"写作传统。  相似文献   

5.
赵彦芳 《广东社会科学》2023,(2):150-158+287
自史诗概念传入中国,关于中国有无史诗的争论成为中国文论和美学界的一道独特景观,姑且不论究竟中国文学史上是否存在汉语史诗,也不论汉语史诗和西方意义的史诗的差异,史诗观念的传入以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所促发的创作实践层面的史诗性书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积累,从文学到影视,从精英文学到大众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涌现出不同形态的史诗性书写和史诗性审美,可以说20世纪以来中国已然生成了“史诗”审美传统。从“史诗在中国”到“中国的史诗”的转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身份认同乃至国体的寓言。  相似文献   

6.
针对德国早期浪漫派试图以浪漫诗(浪漫化)的方式整合离散化的社会生活、遏制虚无主义的理路,马克思引入英雄史诗的维度,继承了德国早期浪漫派对问题的思考,并以新的答案或方略提升了问题及其意义.在这个方案中,区分两种不同的诗:英雄史诗与浪漫诗,构成解决问题的关键.英雄史诗的创作者是以"剩余价值"创造现代世界的劳动者.其"劳动"实践不只是现实所是的经验活动,更是既蕴含着苦楚、受难和牺牲,也蕴含着(依托起)最终的和谐、自由、普遍性与个性的实现、物性的超越、尊严与崇高价值的普遍承认与实现的漫长过程.劳动者漫长的历史创作就是某种意义上的英雄史诗,它为"浪漫诗"奠定历史根基和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7.
王璐 《天府新论》2006,3(6):136-138
现代史诗指的是近代、现代、当代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社会面貌和人民群众多方面生活的优秀长篇叙事作品,主要指长篇小说。现代史诗的识别标准,仍然来源于古典史诗,现代史诗与古典史诗的关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现代史诗特征是:选用重大的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题材,规模宏大;塑造完整的杰出的人物形象,于个性中寄寓民族性和人类性;对历史和现实作宏观的、本质的透视;真实与奇妙的结合,情节跌宕起伏。“史诗”作品不仅是“史家绝唱”,还应是“无韵‘离骚’”。一些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史”与“诗”结合的和谐度不够,有的“史”压过了“诗”,有的诗性强于史性,完全“达标”的史诗性或史诗型长篇小说在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中是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8.
《岭·格萨尔王传》这部藏族英雄史诗,被西方学者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它深刻地反映出藏族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奋发崛起的民族精神。其基本传播方式有两种:一是靠民间艺人口头传唱;二是靠手抄本与木刻本保存和传播。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是前一种。这种集“诗、歌、表”为一体的说唱表演艺术形式区别于纯文学性的诗……  相似文献   

9.
中国诗歌“抒情独大”,致使叙事诗不发达;但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急切期盼与实际行动中,中国现代诗人创作新型中华民族史诗的热望和尝试从未停歇。先后出现了晚清客观写实性的“时事诗”和“杂事诗”之类的“诗史”式写作,20世纪20年代以历史和神话为题材的长诗史诗化写作,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诗人和左翼诗人的呐喊型叙事诗写作、民族主义诗人的颓废型叙事诗写作和现代主义诗人的歌咏型叙事诗写作,以及40年代庄严的“民族革命的史诗”写作。其史诗化和现代化互为表里、彼此阐发,共同谱写出中国现代叙事诗多声部的华彩乐章,积淀了丰厚的中国现代叙事诗传统。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二十世纪一直为学界争论的汉语“史诗问题”。一个世纪以来,为解决这个在西方文学起源的视野下而产生的问题,前辈学人提出了许多看法。可是在仔细检视之下即可发现,各种假设和解释均不具有切合事实本身的充分真实性。这件学术公案是诸多学者在西风东渐的大背景下,将西方文学的起源模式移至中土,解释中国文学的起源而产生的。作者认为,将西方文学史的起源模式,当作具有普世性的文学史起源的解释框架,以史诗作为解说中国文学源头方案的合理性是可以质疑的。因为其学术意识并非源自对事实和材料本身的深切了解,而它背后存在的对西方话语不加反省的盲从,也应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11.
回顾人类创作诗的历史,从中国的《诗经》(纪元前11世纪至6世纪)算起,至少有三千多年;关于诗的理论.从希腊亚里斯多德的《诗学》(纪元前4世纪)至今也有二千四百多年。不论东方或西方,在这两三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诗风和诗现在各个时代一脉相承但也同时展现出不同时代的风貌和观点。要而言之,诗史发展的规律,不外乎是“穷则变,变则通”的通变过程,而其中却有其亘古不变的本质。日本排句诗人松尾芭蕉,(164-1694)在论及徘句的发展时提出“不易·流行”的理念。所谓“不易”是指超越古新的不变本质,而“流行”是指相应于时代的…  相似文献   

12.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俄罗斯学术界普遍认识到,作为文学理论的传统诗学已跟不上文学发展的步伐,需要探索科学的新方法来揭示文学作为一门艺术的特殊性,由此涌现出彼此争鸣的诸多诗学流派,它们都延续诗学对象为"诗"的古希腊传统.在高扬史诗而贬抑小说艺术性的语境中,巴赫金以哲学-美学家身份涉足文学研究领域,以长篇小说为突破口,试图革新诗学研究范式,重新描述已被小说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他发现了长篇小说体裁不同于史诗来源的古代民间狂欢节文化渊源,找到了小说研究的对话主义方法论,借此进一步探讨了人文科学的对话哲学基础.巴赫金在研究小说时建构并完善自己的对话和狂欢化理论,主要并非政治上的苏联意识形态使然,而是符合其自身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唯其如此,他的诗学思想才会成为20世纪中后期活跃学术思维的重要刺激因素.  相似文献   

13.
新疆──史诗的宝库──简论新疆史诗研究的成就与特点郎樱一部民族史诗,尤其是一部宏伟的英雄史诗,在民族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民族史诗所关注的是民族的事业与民族的命运,民族的事业与命运是史诗世界的基...  相似文献   

14.
在《突厥语词典》中,保存了几首有关英雄“童阿”(tona)的史诗,其中有一首悼念的诗。此诗见于《突厥语词典》维文译本第一册58—59页,根据诗意,我将它译成汉文如下:英雄的童阿真正离开了人间?难道让无情世道这样留存万年?  相似文献   

15.
《蒙古秘史》作为13世纪40年代使用畏吾儿蒙古文的“第一代”贵族文人的作品,一方面它同蒙古族古代传统文化及其思维方式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又有它不同于以往传统古代文化与思维方式的、自己时代的、独特的新内容及其思维特征。对这一问题,[前苏]B·H·符拉基米尔佐夫深刻地指出:“不能忘记,《秘史》是浸润‘史诗’情绪,善于运用叙事诗文体,并常常进行叙事诗写作的蒙古草原贵族阶级的作品。任何一个代表人物,处在13世纪那样的气氛之下,如果要从事于‘当时’历史的著述,势必要受这种叙事诗体裁的影响;而《秘史》正是在1240年写成的。因此,《秘史》的特征并不在于它是一部‘英雄史诗作品’,而在于它是一部浸透着叙事风格,充满‘草原气息’的编年史。”(《蒙古社会制度史》,刘荣(火厶八夂)译,第16页)这位蒙古学家的这段言语,是针对著名蒙古学家巴托尔德一直把《秘史》当作英雄史诗作品的不同见解的。  相似文献   

16.
鲁迅诗歌的研究价值是多方面的:因为鲁迅诗歌不但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旧体诗和民歌体诗、外国诗式而创作的宝贵文学遗产,是本世纪前三、四十年中国历史进程的艺术概括和伟大史诗;而且也是鲁迅思想的艺术再现,是研究鲁迅思想发展的重要依据。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期所写的诗,是迄今为止所收集的鲁迅诗歌的最早作品。这时期他的其它  相似文献   

17.
《岭·格萨尔王传》这部藏族英雄史诗,被西方学者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它深刻地反映出藏族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奋发崛起的民族精神。其基本传播方式有两种:一是靠民;司艺人口头传唱;二是靠手抄本与木刻本保存和传播。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是前一种。这种集“诗、歌、表”为一体的说唱表演艺术形式区别于纯文学性的诗体.采用散文与诗歌相结合的“散韵合体”。散文部分介绍故事的背景、情节、内容;韵文部分则以长篇抒发人物感情、对白等,比重大于散文部分,是史诗的主要部分。其中音乐又是它的核心部分、是灵魂。广大藏区地…  相似文献   

18.
时代造就诗人。诗人也大多有表现身临其境的时代的潜在向往。在这点上诗人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分歧。然而,在如何实现反映时代这一点上,却往往各执一端,争论激烈。究竟如何按照诗歌自身规律艺术地反映时代精神(或时代情绪)呢?本文试作一探讨。 一 综观诗歌发展史,诗(不包括史诗)反映时代情绪,不外两种情况。其一是篇幅较长的单篇诗。这些诗表现为宏观地观照某一  相似文献   

19.
温长青 《晋阳学刊》2007,(6):109-112
作为白话新诗的一个分支,20世纪中国哲理诗的诞生、发展、繁荣与新诗是完全同步的。它的诞生,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西方先进的科学民主思想影响的结果。一个世纪以来,诗人们的不懈努力使哲理诗在思想内容、语言风格、艺术技巧等各个方面不断进步。同五千年的诗史相比,20世纪的白话哲理诗尚未完全成熟,但哲理诗在20世纪取得的成就却是前无古人的。  相似文献   

20.
(一)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是缓慢发展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5世纪)。与西方※同期相比,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起步晚、速度慢、成果少。古埃及和巴比伦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就进入奴隶社会,中国进入奴隶社会的时间比它们晚一千年左右。据15项重要科研成果统计,西方的发明、发现时间比中国平均早一千五百年左右。第二个是蓬勃发展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14世纪)。公元前5世纪,中国提前进入了封建社会,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腾飞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发展速度怏、成果多是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据二十项重要科研成果统计,中国的发明发现时间平均比西方早一千年左右。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