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超越与升华,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的本质在于执政为民.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价值;用优秀传统文化为广大共产党员的文化底蕴和思想理论素养奠定深厚的基础,以牢固树立其"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增强其践行"三个代表"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存在着深刻的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包括"民为邦本"与"君为邦主"的矛盾;"民本"思想与实践中的"官本位"意识的矛盾;"为民请命"与"忠心事主"的矛盾。这决定了传统"民本"思想不可能真正实现"以民为本",而是君本位论,是治人者的理论。江泽民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民本"思想的这些内在矛盾,形成了包括人民本位论、人民主体论、人民利益论、人民民主论为主要内容的"执政为民"思想,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传统民本思想的内涵、历史作用及时代局限出发,分析了"执政为民"与传统民本思想之间既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关系,又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并具体阐述了"执政为民"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几大历史性超越。  相似文献   

4.
执政为民:中国民本传统的崭新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而要准确理解"执政为民",有必要厘清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关系.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积淀,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也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执政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一种新的执政理念,与"民本"思想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崭新超越:一是从工具理性到目的理性的超越;二是从个体理性到集体理性的超越;三是从道德理性到制度理性的超越;四是从为民作主到社会主义民主的超越.这种超越凸显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崭新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传统民本政治是一种理想色彩很浓的理论,在君主专制主义时代是不可能实现的.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在承认君主权威至上的前提下,来观照"民"之为"邦本"的,这种内在矛盾是它无法实现其政治理念的根本症结.毛泽东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用全新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替代了传统的民本思想,从而实现了对民本思想的历史性超越.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执政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超越,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为民谋利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执政伦理思想可以归结为:立党为民,执政为民。其中以民为本,执政为民是邓小平执政伦理思想的基石与根本出发点;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它的制度保障;共同富裕是它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三个有利于”则是它的价值判断标准。它们共同构成了邓小平执政伦理思想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农业思想中的"民本意识"是十分宝贵的历史遗产,研究和借鉴这一历史传统,对于我们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农本思想"和"农学思想"的分析,揭示了蕴含其中的"民本意识"及对现代的启示.本文主要分三个部份"农本思想"和"民本意识";"传统农学"与"民本传统";传统"民本意识"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8.
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活动的产物,具有封建社会特质,这是它的历史局限。在中国民主进程中,传统民本思想逐渐丧失其影响、整合社会的功能。日益严峻的现代困境促动了民本思想的现代转换,而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之间的会通又为此转换提供了条件。要从唯物史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工作作风等方面加强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转换,并将这个转换切入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推动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转换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对执政理念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政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执政的理论前提.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执政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四大执政理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民本”思想既传承了古代民本思想,又为后世民本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它凸显了民众在国家中的基础性地位,强调统治者为政要以民为本,富民、教民。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孔子“民本”思想一方面蕴含着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坚持批判继承的科学方针,实现孔子“民本”思想向现代“以民为本”思想的价值转换,对当前中国坚定“执政为民”理念,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博大精深,可以从许多视角进行解读.从人学的视角来看,是对邓小平"人民是目的"、"人民是主体"、"人民利益是评价标准"等重要思想的丰富与发展.研究"三个代表"的人学思想,对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三为民”思想从权力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各个方面揭示了执政为谁的执政理念问题,重申和突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宗旨及其所具有的时代价值,实现了党的根本宗旨的抽象概念具体化、实在化、时代化。它从思想基础、实践过程、工作目标三个方面全面规范了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思想保证和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灵魂和精髓。习近平新时代人民主体思想产生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享发展的时代、追逐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其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新实践,以马克思人民主体理论为理论源泉,汲取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继承和创新了党的历代领导集体的人民群众主体思想。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践行群众路线、发挥群众主体力量;坚持共享发展,反映人民群众主体价值诉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新境界,有利于构筑新时代党建思想核心价值体系,为推动社会公平正义、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矛盾提供了重要的行动指导,同时能够凝聚强大力量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指导思想.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思想,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文化素养,能够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等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而培养高素质的高等专门人才,必须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针,造就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发展观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民本位思想,具体表现为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本质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的目的是保证人的世代永续。这些人民本位思想体现了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时代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系统性和务实性的统一。江泽民发展观中的人民本位思想对完善党的执政理念、丰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奠定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基石起着极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老年工作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一是必须使老年人做到“老有所为”,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为促进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作出新贡献;二是必须使老年人做到“老有所教”,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发挥积极作用;三是必须使老年人做到“老有所乐”,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使他们健康长寿,生活幸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老年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7.
权宗田 《南都学坛》2003,23(6):96-100
毛泽东的民主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中国化的结果,也受着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进行现代转换的结果。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状况,对毛泽东民主理论的形成造成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对传统政治思想中积极因子的吸取,造就了毛泽东民主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另一方面,传统政治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对毛泽东民主理论造成了负面影响。对这种双重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提出的在"依法治国"的同时"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扬弃"了中国古代的"德主刑辅"的治国思想以及西方过分推崇法制的治国思想,在总结建国以来治国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第一次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辩证结合起来,是治国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应当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系统、完整地准确把握它的精神实质.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重从社会生产力的现实发展出发来认识和解决中国的问题,集中地反映出江泽民的治党治国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他鲜明地提出中国共产党首先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的"忠实代表",这使其治党治国的着眼点和目标更加清晰现实,从而彻底廓清了长期笼罩在党的群众路线之上的思想迷雾和理论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