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种理念的体现,要求以人为本,同时更是对人的精神和人性的重视,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是一项由简单向复杂发展,从表层向深层推进的工作。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念维度入手,结合当前人文关怀诉求与现实道德追求的现状,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提出合理的结果维度,以期对新时期加强和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新使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现途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和谐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体现人文关怀,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实现学生的心灵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工具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教育者更加高效、系统地认识教育客体,使教育内容更加契合个性化、隐性化的目标,让教育方法更加注重过程性、具备前瞻性。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做“人”的工作,过度倚重人工智能可能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原则、求实原则和示范原则,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价值传播、学生实事求是精神培养以及师生间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基于此,为适应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变革,促进二者深度融合发展,需要提升人机协同能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价值引导;强化“把关人”角色,构建文明、规范的数字世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不仅要教育人更要培养人。  相似文献   

4.
理念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先导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的三个维度是:以"人文关怀"为主导的心理维度、以"重塑信仰"为支撑的价值维度及以"敬畏之心"为底线的伦理维度。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  相似文献   

5.
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体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无性别差异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是相背离的。高等学校女生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在生理、心理等方面有着与男生不同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出发,正视性别差异,重视性别差异规律的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性别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建构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体系,切实增强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工作中要从单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采取针对性措施推进企业改革发展;认真倾听职工诉求,确保信息畅通。进一步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措施:其一,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凝聚改革力量;其二,发挥职工的主体作用,把依靠职工办企业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中;其三,培育和打造企业文化,使之成为企业潜力和凝聚人心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的新理念,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人文关怀机制对大学生主体性、个性及全面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机制建设的有关途径。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掀起了风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变革并树立智慧教育观、智慧教学观和智慧学习观。人工智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空间一体化、大规模个性化成为可能,在增强实效性、提升获得感、实现“三全”育人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人工智能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者地位、大学生主体性缺失、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困难和引发法律与伦理危机等挑战。为实现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发展,应加强制度建设、加快构建智慧校园、树立数据思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精准构建学生数字画像。  相似文献   

9.
人文关怀视角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建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关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魂”,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建构的根本前提.探究如何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建构,挖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潜质,是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的当务之急.文章以人文关怀为视角,审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现状,试图探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建构路径,以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价值及其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忽视大学生个体价值,割裂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和实效性差的认识论根源.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人文价值.只有确立和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肩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  相似文献   

11.
在"万物互联"的"后机器学习"时代,人工智能以增强人类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生命样态而存在,搭建起了主流意识形态直接起作用的媒体环境.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创新,必然要主动契合这一智慧生态语境的现实变化,全面剖析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生态的合理性,理性研判拟人智慧融入日常生活场景和思想教育活动的时代意义与技术困境;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态的智慧化发展趋势,充分观照人工智能生态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所体现的学理意味,科学重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场景、主体关系、传播层次与伦理关怀,确保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育人与"智慧育人"科学性和时代性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大规模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引发人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等风险,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地位,使得信息技术僭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手段主导目的会导致人新的异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被遮蔽的后果。信息技术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辅助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相对于信息技术具有超主体性地位。应以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统一为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指向,通过突出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功能、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等实践策略,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网红文化是伴随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而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现象。青年是网红文化的主要生产者和传播者,网红文化形塑着青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基于人工智能和算法推荐之上的网红文化影响着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短缺、价值认同解构、话语权削弱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担当模糊等问题的出现。对此,必须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背景信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网红话语形态,赋予网红文化主流价值导向,推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表达形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思维深刻影响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演变。用户思维有效提升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社会化思维有效提升教育主客体的互动性,简约思维有效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大数据思维有效提升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跨界思维与平台思维增强教育的多样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适应互联网思维带来的深刻影响,主动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联网思维实践路径,真正实现互联网思维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中心,科学利用社会化媒体开展教育活动,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立足新时代、迎接新挑战,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提升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人类在工作领域面临着由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极大挑战.不仅一些以往一直被视为人类专属的工作逐渐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而且随着算法的进步,人工智能的各项能力还会得到提升,其在理论上能够替代未来出现的各种新工作.由于技术和工作都是关系到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重新思考人类发明和改进技术的初始目的 来找到智能时代人类的工作方式.根据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人类在智能时代所从事的必定是能够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软工作",尤其是打破了劳动与休闲严格区分的、具有社会性的、能促进人机关系和谐发展的数字劳动.我们需要做的是:转变工作观念、重构工作方式并开辟新的"软工作"领域.  相似文献   

16.
如何实施精准思政,是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实施精准思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大数据挖掘有助于精准把握教育对象,大数据分析有助于精准供给教育内容,大数据动态监控有助于精准控制教育过程,大数据评估体系建构有助于精准评估教育效果.借助大数据技术精准把握教育对象、按需甄选教育内容、全面优化教育过程、多维评估教育效果,是大数据时代实施精准思政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使得网络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海量的信息、开放的环境、快捷的速度深刻影响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甚至思维方式,网络流行语更是成为90后大学生挂在嘴边的"口头语"。[1]网络流行语是研究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全新视界。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应有意识开展网络流行语与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机理研究,充分有效发挥运用网络流行语的正能量作用,从而进一步促使思想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自媒体时代体现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对思政教育如何达到理性自觉体现人文关怀的问题展开了分析,并对思政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策略进行了探讨,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