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田几多郎(1870—1945年)是日本现代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场所”是西田哲学发展的中期提出来的玄妙已极的哲学概念。场所逻辑就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西田哲学”的建立,使西田哲学具有“东方的性格”。本文试就场所逻辑略作介绍和评述。  相似文献   

2.
西田几多郎(1870-1945)是日本近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西田哲学是日本哲学所能达到的最高成果之一.从世界范围看,西田和世界一流的思想家们相比也毫不逊色.西田几多郎已被选入<二十世纪思想家文库>."辩证法世界",是后期西田哲学的重要思想.后期,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刺激,西田反复思索一直彻夜不眠,以"历史现实"、"环境"、"事实"、"行为"、"绝对矛盾"等不曾用过的概念,并用"辩证法世界",把它们联系起来,从"自己的立场"转向"世界的立场",从而成为一个"客观主义者"、"彻底的实证主义者".  相似文献   

3.
一西田几多郎在接触英国新黑格尔主义者格林的哲学以前读过休谟、康德等人的著作,后来又读过詹姆士、胡赛尔等人的著作,这些哲学家对西田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从整个西田哲学体系来看,他们对西田的影响有的仅在某一个时期,而且是在并非主要的方面,对于西田哲学只是起着充实、丰富或者证明的作用,与上述哲学家不同,格林的哲学在西田哲学的形成过程中起了超乎寻常的作用。西田哲学特别是他的伦理学,基本上是按照格林哲学的模式建立的。日本有人认为西田的处女作《善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西田几多郎(1870-1945年)是现代日本资产阶级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西田哲学在日本号称独树一帜的独创哲学。在西田哲学形成、发展和最后完成的过程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基本概念,这就是“主客未分”的纯粹经验。纯粹经验是西田哲学的出发点,也是西田哲学的终结点。西田在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纯粹经验在不同时期的扩充和发展。本文仅就西田的纯粹经验作一些剖析,谈一谈对西田哲  相似文献   

5.
“善”是伦理学的首要概念。西田几多郎关于“善”的研究颇具新意,从与摩尔的比较来看:善可否定义?西田认为善是纯粹经验状态下意志的发展完成,也是知情意合一、主客相融下的人格实现;摩尔认为善不可定义,否则就是犯了“自然主义谬误”。善何以认知?西田认为通过“知的直观”可以认识善,这一点和摩尔非常相似,因为摩尔主张通过直觉来认识善;不过在西田将直观贯彻到底的同时,摩尔却将善事物的认知付诸了经验。善如何实践?西田通过人格的内在统一将个体善与社会善结合起来,以达到“完整善行”;摩尔则通过对快乐主义的改造,通过强调行为产生的效果来处理现实伦理问题。两者的不同集中体现为,西田的理论是一种基于先验直觉的意志论伦理学,而摩尔则是一种带有经验论色彩的直觉论伦理学。两者的比较对“善”的理解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谷崎润一郎与东方主义》的作者,独出心裁地将赛义德针对西方的东方主义理论应用于日本,并以谷崎润一郎为例具体分析了日本大正时代的东方主义话语。该书有三个特色:1.不仅指出了谷崎的东方主义话语,而且还明确了他的“西方主义”和自我东方主义的倾向。2.以“中国情趣”为突破口,来探讨谷崎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关系以及他的中国观。3.详细考察了谷崎的两次中国之旅及与中国作家的交流,并分析了中国旅行对他创作的影响。该书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对中国读者全面理解谷崎润一郎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西田哲学,这里所提出的是西田几多郎的最后的观点。那是一种实在论(“历史的实在论”)。西田先生有时回顾德国实在论的传统,颂扬赫尔巴特(Herbart)和洛兹(Lo-tze)。赫尔巴特认为,承认在我们经验所产生的世界概念中包含许多矛盾和混乱,并把它重新理解为没有矛盾的存在论,这就是哲学。  相似文献   

8.
将赛义德针对西方的东方主义理论应用于日本,并以谷崎润一郎为例具体分析了日本大正时代的东方主义话语。本书有三个特色:一、不仅指出了谷崎的东方主义话语,而且还明确了他的“西方主义”和自我东方主义的倾向。二、以“中国情趣”为突破口,来探讨谷崎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关系以及他的中国观。三、详细考察了谷崎的两次中国之旅及与中国作家的交流,并分析了中国旅行对他创作的影响。该书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对中国读者全面理解谷崎润一郎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海洋文化产业的哲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海是有限的,大海又是无限的;大海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这是现代日本著名哲学家西田几多郎对大海的哲学解读。我们只有超越了有限与无限,才能获得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二者的辩证统一;惟如此,海洋的生命才是永恒的。在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时代发展潮流的今天,海洋文化产业的研究也益发引起人们的重视。海洋资源开发追求的目标是人类与海洋共存、共生、共荣;海洋文化创造要处理好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中国海洋文化与世界海洋文化的关系;海洋文化产业研究则要处理好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市场竞争以及国际合作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把朝鲜古典诗学放在东方美学范畴来研究,主要是从地域地理学、文化学、文艺学的范畴来考虑的。东方美学是与西方美学相对而言的,它是与西方美学相区别的另一个系统的美学。习惯上,人们把东方国家的文化分为远东文化和近东文化;远东文化包括印度、中国、日本、朝鲜等,近东文化包括埃及、波斯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文化等。通常所指的东方艺术是这些东方国家的艺术。要研究东方艺术,不但应当注意这些国家的  相似文献   

11.
“东学”一词是清末学术界对日本思想和学术的较为普遍的称谓。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的迅速崛起,不仅为张之洞在国内兴办洋务提供了事实支撑,也使得日本成为张之洞心目中学习西方文化的首选对象。这种以日本为中介“师法西方”的速成途径,不仅反映出张之洞的功利主义心态,而且对东学根基的误读以及对传统伦理的固守,也使其本人的思想始终没有迈进近代的门槛。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负面影响及其引起的东西方人们对欧洲文明的不信任感刺激了因民族危机而试图从西方寻求救国出路的杜亚泉,他客观对比中西、冷静反思传统,进而提出了东西文化调和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抗战时期徐悲鸿在重庆以画笔为武器创作的大量美术作品、致力于建构中西融合的现实主义美术以及为美术教育所作的贡献等进行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的审美主义,是在现代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非对称博弈的场景中形成的,其核心是传统的"乐生"观念和现代的"大地"意识对道德、宗教、国家等意识形态保持着警惕与疏离,强调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构建此在人生和艺术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超历史的局限.  相似文献   

15.
孔子职业伦理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一生职业经历复杂,从而继承和发展了丰富的职业伦理文化,尤其是在政治和教育伦理方面.职业有等、因才择业是孔子职业伦理思想的职业伦理观;忠于职守、精钻业务、谦虚谨慎、勤奋敬业、以身作则、求真务实等是其思想的职业伦理规范;以"礼"规范、以"仁"导向是其职业伦理的实现途径.这些思想对后世的职业伦理文化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孽海花》塑造了俄罗斯虚无党人和日本武士等一群异国英雄形象,并揭示了他们“义”、“忠”、“勇”等性格特征。小说作者通过塑造这些典型的乌托邦式异国形象,表达了渴求学习异域先进思想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迫切愿望。  相似文献   

17.
论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在改变社会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对社会道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强化了人与人、人与其他存在物的关系,并且大大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作用,使得社会道德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从而也就使社会对人的道德责任要求提高了;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能够促进新的社会道德体系的形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道德问题的严重性。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应对社会的价值观念有重新的认识,进而主动进行社会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质是与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最高追求——真、善、美相一致的。中国应该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科技人文一体思想中的有利因素,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及早对全体公民特别是未来的科学技术专家进行科技伦理及社会道德教育,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起来,使21世纪的中国,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道德高尚的人文科技社会。  相似文献   

18.
南社诗人高旭,在20世纪初的留日潮中曾东渡日本留学,他在旅日期间创作了大量与日本相关的诗歌,这些诗歌记述了他在异国生活的见闻、感受,表达了他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也展现了其在晚清知识分子中相当典型的日本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周作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表的大量有关日本研究的文章,分析周作人对作为一种独立的民族文化的日本文化的理性认识和思考,日本文化是一种与中国文化有密切渊源关系和独立的民族文化,日本文化在某些方面甚至胜过中国文化,日本与中国具有文化上的平等地位,这个认识在周作人是明确不疑的。这是周作人的日本文化观,而这个日本文化观正是他的整个世界文化观的一个投影。“周作人强调在尊重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宽容的、多元的世界文化观,这可以说是周作人的一个基本思想。正是在这宽容的、多元的世界文化观的支配下,他坚持自己的日本研究的提倡,并对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曹建玲 《南都学坛》2004,24(5):66-69
鲁迅对于西方文化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 ,即是实现人性的健全与解放。他尊崇科学 ,同时反对科学泛化对人文精神的抑制 ;提倡民主平等 ,又反对绝对平等 ,强调民主要建立在民众人性健全基础上 ;他吸收尼采“超人”哲学中对个体人的重视 ,又扬弃了其极端个人主义的观点。鲁迅向西方文化学习时呈现出不拒斥、不盲从、批判性吸收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