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代环境伦理学的本体论困境在于:在人学问题上的误区;自然价值论的证明;“自然主义谬误”的羁绊.马克思感性的人学是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生物人”和人类中心主义“理性人”的扬弃与超越.马克思感性的人学以“现实的个人”为逻辑出发点,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入手,为环境伦理学摆脱本体论困境寻求一条可能的出路,进而从理论预设走向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2.
铸造新德性:环境美德伦理学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伦理学为传统伦理学在元伦理、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三个层面带来全局性革命,美德伦理学是当代环境伦理学发展的新方向.虽然深层生态学为环境哲学的内在化、伦理学转向奠定了正确方向,但是美德伦理学的正面建设尚未开始.人与自然平等原则、人与自然共享命运原则和自然大于人原则是环境美德伦理学的理论基础.环境美德建设围绕对象自然与环境自然两个维度展开.面对对象自然时,环境美德是指人类应当尊重、同情和关爱自然;面对环境自然时,环境美德是指人类应当具有感恩之意、依恋之情与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3.
文学与伦理学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文学伦理学的视野审视文学名著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古今的戏剧作品中有大量"弑父"主题的出现,尽管"子弑父"的动机和缘由大多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但其伦理学意义以及主题学研究的价值同样不可忽略.因此,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来探究<哈姆莱特>、<俄狄浦斯王>等重要作品中的"弑父"主题对于审视西方戏剧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环境时代法学“生态人”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以人的行为作为基本调整对象,因此法律必须首先对现实中的人进行多方位解读,对其行为的动机加以解释,以便对其行为作出预测和引导.建构一个合理的"人的模式"实质上是创造了一种分析和预测人的行为的有力工具.因此法学"人的模式"便成为理论架构和制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基本预设.本文以法学基础理论为支撑,论证了传统法学"人的模式"在环境时代的滞后性以及"生态人"模式对于法学发展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把"人是什么"变换为"'人'是什么",澄清"人"的概念的不同用法及其意义,有助于避开本质主义的追问方式及其困境.从不同角度或以不同标准去理解人,必然导致"人"的概念规定的多样性.某一时代的思想家通常只能以自己所处时代的人作为现实原型来刻画和建构"人"的概念.与实然之"人"的概念不同,应然之"人"的概念并不是经由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的抽象概括,而是经由从描述到规范、从现实到理想的提升建构而形成的."人"的概念的二重化是一种潜在的方法论模式.人文社会科学中那些最常见的关于"人"的概念规定,与其说是对于实然之人或本然之人的客观描述,还不如说是关于应然之人的某种理想建构.人道主义主要依据本然论证应然,其特点是从本然之"人"的抽象假定导出人的应然状态,而马克思主义则主要依据必然论证应然,其特点是从实然之人的真实存在出发,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依据,来设定和论证人自身发展的应然目标.  相似文献   

6.
中外学术界对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是中外学术界研究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伦理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环境伦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有其深远的环境伦理渊源,它经历了古代环境伦理的萌芽、近代环境伦理的酝酿以及现代环境伦理的形成.目前,国外理论界对环境伦理的研究认为,生态伦理学,或环境伦理学的现代科学思想是由西方学者首先提出来的.中国学者从80年代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发表了一批开拓性的论文,将该学科称为生态伦理学,近期有学者主张改称为环境伦理学.  相似文献   

7.
论环境伦理的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环境伦理学对环境伦理基础问题的解决方式,主张根据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来解决环境伦理的基础问题。环境伦理是人在实践中确立的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是通过环境显现和确证的人的伦理,是以环境为中介的人际伦理的观点。环境伦理学的实质是要重建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并为人确立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8.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悖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道进 《天府新论》2004,25(5):32-35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在消解人的主体性的同时,却又抬高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在以生态整体规律为其本体论依据的同时,却又违反了自然的系统进化规律;其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价值诉求必然导致无视人的自然甚至扼杀人的生命.这便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悖论.  相似文献   

9.
杨通进 《河北学刊》2005,25(1):95-98
针对什么是应用伦理学,杨通进主要论述了道德哲学与应用伦理学的异同.他提出,应用伦理学并不是传统的伦理学原理和原则的简单应用,它虽然要借助道德哲学和描述伦理学的相关成果与研究方法,但它不能代替道德哲学和职业伦理学,而只能是一种新伦理学.韩立新则通过对生命伦理学和环境伦理学的本质与价值倾向的比较,指出用自由主义来概括应用伦理学本质的局限性,认为这样概括将不可避免地把环境伦理学排除出去,因为环境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相反,它挑战的是自由主义.肖巍则探讨了目前处于学术前沿的流行病问题,她从伦理道德角度考察了流行病的产生与持续、预防与消除过程中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责任,对全社会在面临流行病危机时所应采取的人伦关系以及基本原则进行了道德分析.  相似文献   

10.
究竟什么是应用伦理学?(专题讨论)关于流行病的道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巍 《河北学刊》2005,25(1):102-105
针对什么是应用伦理学,杨通进主要论述了道德哲学与应用伦理学的异同.他提出,应用伦理学并不是传统的伦理学原理和原则的简单应用,它虽然要借助道德哲学和描述伦理学的相关成果与研究方法,但它不能代替道德哲学和职业伦理学,而只能是一种新伦理学.韩立新则通过对生命伦理学和环境伦理学的本质与价值倾向的比较,指出用自由主义来概括应用伦理学本质的局限性,认为这样概括将不可避免地把环境伦理学排除出去,因为环境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相反,它挑战的是自由主义.肖巍则探讨了目前处于学术前沿的流行病问题,她从伦理道德角度考察了流行病的产生与持续、预防与消除过程中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责任,对全社会在面临流行病危机时所应采取的人伦关系以及基本原则进行了道德分析.  相似文献   

11.
韩立新 《河北学刊》2005,25(1):98-102
针对什么是应用伦理学,杨通进主要论述了道德哲学与应用伦理学的异同.他提出,应用伦理学并不是传统的伦理学原理和原则的简单应用,它虽然要借助道德哲学和描述伦理学的相关成果与研究方法,但它不能代替道德哲学和职业伦理学,而只能是一种新伦理学.韩立新则通过对生命伦理学和环境伦理学的本质与价值倾向的比较,指出用自由主义来概括应用伦理学本质的局限性,认为这样概括将不可避免地把环境伦理学排除出去,因为环境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相反,它挑战的是自由主义.肖巍则探讨了目前处于学术前沿的流行病问题,她从伦理道德角度考察了流行病的产生与持续、预防与消除过程中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责任,对全社会在面临流行病危机时所应采取的人伦关系以及基本原则进行了道德分析.  相似文献   

12.
环境伦理学从自然价值的确认,导出人对生命和自然界的尊重和责任,以及对生命和自然界权利的确认,从而对环境伦理学的合法性作出理论论证。自然价值论是环境伦理学的基础理论。自然价值,主要是自然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自然价值评价,包括它的真理性评价、价值性评价、实践评价和道德评价。保护和增殖自然价值,是自然保护的目标。环境伦理学...  相似文献   

13.
追踪“生态关怀”的足迹——中国环境伦理学三十年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环境伦理学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起步的,从早期译介和输入国外环境伦理思潮到逐渐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阈体现了中国环境伦理学30年来的发展轨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环境伦理学的本土化诉求预示着新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14.
古代美德伦理学中"美德"的含义须结合自然目的论思想才能获得清晰界定,近代规范伦理学中的"美德"定义同样也预设了一种对自然的全新理解。然而,由于现代学科的划分,研究者经常会忽略对伦理范式所预设的自然观的考察。唯有将思想家对伦理生活的思考置于其所处时代的自然观下给予考察,一幅"自然—个体—社会"的整全图景才会被清晰勾勒出来。只有考察了自然观更迭对伦理学范式转换的塑造作用,才能真正理解伦理学从美德论向规范论转变的深层意义,以及二者的当代融合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
王常柱 《兰州学刊》2007,(7):35-38,116
社会契约论作为逻辑设定的国家学说给西方乃至全世界的政治哲学带来了深刻影响.社会契约论思想的产生有其政治、经济的根源,更与《圣经》"约"的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圣经》"约"的精神养育了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彰显了《圣经》"约"的精神.古典社会契约论强调人类的理性本质,突出人的平等与自由的权利,而所有这一切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一书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加强.  相似文献   

16.
人类中心主义和环境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可持续发展伦理学是把保护环境同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的重要举措。为此,必须吸收环境伦理学的核心观点,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把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都纳入伦理关怀的视野,同时摒弃环境伦理学所隐含的人类在自然界面前可以无所作为的思想,牢固树立以下观点:道德行为包括敬畏、感恩、平等、互惠、同情、呵护等层次;保护环境是人的义务,开发自然是人的权利,两者辩证统一;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任何个体、群体利益,要及时对环境损失进行补偿;只有以科学技术为工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新的伦理学。它的主要特征是人类道德对象从人与社会领域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它的基本问题是:确认生命和自然界的价值,确认生命和自然界的权利,从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确保人类对自然的持续利用。中国环境伦理学从介绍西方环境伦理学起步。现在要在中国学术文化传统、中国哲学和思维方式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确立自己的环境伦理学理论模式、概念框架和话语体系,以超越西方环境伦理学,通过不同学派的理论整合,创建中国环境伦理学,使它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为中国人民服务,为建设生态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18.
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标榜自己是与伦理学分离的价值中立的"纯科学"。这种分离是受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发展及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的影响而产生的科学与伦理学的分离,是经济学以此为背景,依据自然科学的科学性标准和研究方法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结果。但因其研究的方法论特点,西方主流经济学在与伦理学分离的表象下蕴含着特定的伦理预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科学性与伦理分析统一的理论,运用其方法论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伦理预设进行解析,对于正确认识西方主流经济学并非价值中立的实质,以及其伦理预设的非科学性的理论和方法论根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和辻哲郎作为日本近现代的一位重要伦理学家,人学伦理学是其伦理学的核心特征.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学在和辻的个人生活以及学术创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以他在伦理学建构上的两部作品<作为人学的伦理学>和<伦理学>为考察文本,着重于他对伦理学基本概念的确定、内容的阐发,以此试图阐明中国哲学这一思想源流在和过伦理学体系的展开.文章分析说明的共为三部分内容,首先是"伦理"、"人"、"世间"、"存在"等基本概念,其背后的实质则是和辻所规定的人之存在的时空二元性;其次是人学伦理学的中心内容,即人伦之道,具体来说就是儒家的五伦思想;最后则是人学伦理学所提出的如何实现人伦之道.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的本体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旷三平 《学术研究》2005,46(4):63-69
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旧形而上学在"知性制式"、"先验预设"、"学理至上"三原则混成的理论范式和思维方式中构筑了它的"理性存在论".它在后来必然要遭遇到的整体"断裂"之前,曾发生过"内部的颠覆和造反".但是,只有马克思才真正克服和超越了传统的理论范式和思维方式,走出了形而上学的"怪影",并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唯物史观的方法以及"实践的唯物主义"原则"三维视界融合"的全新思维方式,实现了"理性存在"向"社会存在"的本体转换,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树立起"社会存在论"的理论丰碑,为存在论在哲学上的历史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