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解《招魂》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作者的考辨在《楚辞》里,《招魂》是一个难解的谜。首先,《招魂》的作者即有屈原或者宋玉两说。太史公说是屈原(《史记·屈原列传赞》):王逸说是宋玉(《楚辞章句》)。后人或屈或宋,争讼近两千年,尚难遽定。其次,《招魂》系招谁人的魂和生招、死招等问题,说法不一。或云屈原招陷秦的楚怀王之生魂(如吴汝纶《古文辞类纂·校勘记》;或云系屈原自招生魂(黄文焕《楚辞听直》林云铭《楚辞灯》)。或言宋玉为屈原招致生魂(王逸等);或说宋玉为某一楚王招魂(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编《中国文学史》卷一);或谓宋玉“模拟巫覡所唱的歌词”而作不一定有招魂的具体对象(陆侃如、  相似文献   

2.
论《招隐士》为招刘安生魂之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招隐士》为招刘安生魂之作张德育《招隐士》将早见於王逸的《楚辞章句》,是汉人仿屈、宋体所创制《楚辞》中较好的一篇.梁刘辎在《文心雕龙·辩骚》中曾把《招隐土》与《招魂》并举,给予较高的评价。他说:“《招魂》、《招隐》耀艳而深华.”主要从艺术特色与艺术...  相似文献   

3.
《大招》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一直是个谜。本文认为《大招》的作者就是景差,此篇当为景差因顷襄王射兕受惊失魂卧病而作的招魂之词。其创作时间当在顷襄王卧病不久的春天,比宋玉作《招魂》要早、“大招”之被命名为“大”,是因为此篇曾被误认为屈原所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楚辞》研究者尚未把足够的注意力投向《招隐士》.其实,《招隐士》的作者是谁以及其他种种,还是犹待阐释的谜.现有《楚辞》的耆宿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章句》收入了《招隐士》,并作了简单说明.《招隐士》者,淮南小山之所作也.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归其?,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或称大山.其义犹《诗》有《小雅》《大雅》也.小山之徒,闵伤屈原,又怪其文升天乘云,役使百神,似若仙者.虽身沈没,名德显  相似文献   

5.
今传本《楚辞》以东汉初王逸《楚辞章句》为最古老。此本内收有《招魂》(题宋玉作)和《大招》(题屈原或景差作)两篇。对这两篇题义的解释,有不少望文生训者。其中以(宋)孙志祖《读书脞录》的诂解最有代表性,至今犹有影响,实非。 孙志祖本之于张载《魏都赋·注》,谓太史公于《史记·屈原列传赞》所言的《招魂》,即《大招》;由于宋玉又有《招魂》  相似文献   

6.
楚辞《招魂》的作者是谁?所招之魂又是谁?千百年来众说纷坛,至今仍然是一个疑案。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字里行间,分明确认《招魂》是屈原的作品。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毅然决然的语气,表明王逸对宋玉作《招魂》深信不疑。王递当然知道司马迁认为《招魂》是屈原所作的,然而未敢苟同。王逸与宋玉同乡共土,知之抢而悼之深。至于王逸不去批驳司马迁,则可能是因为他心仪昔贤的高风。这不禁使笔者联想到孔子与老子大致同时,…  相似文献   

7.
许学夷《诗源辨体》及近世一些人认为《九章》中《惜诵》、《思美人》、《惜往日》、《悲回风》四篇非屈原所作,其理由之一是这四篇都无“乱辞”。我认为此说是站不住脚的,现考辨之。《楚辞》中的“乱曰”,即《荀子·赋  相似文献   

8.
宋玉《微咏赋》辨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由于《微咏赋》晚出,引起研究者的怀疑,明杨慎、胡应麟以为“宋玉《微咏赋》为宋王微《咏赋》之讹”,然其所论是为臆说,不足为据。考《微咏赋》代巫山神女立言,实为借神女之咏叹,抒写作者沉沦、流离之情怀。以之与宋玉生平遭际和思想情绪相比较,甚是吻合。又考《微咏赋》韵例,符合上古语音的用的规则,实非后世人所能为。因此,宋玉《微咏赋》绝非南朝宋王微《咏赋》之讹;宋玉确有作《微咏赋》之可能;即使不能肯定《微咏赋》为宋玉所作,至少也应当承认它是两汉时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屈、宋并称,自古而然。《文心雕龙·辨骚》即言:“屈宋逸步,莫之能迫。”同书《时序》则谓:“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刘勰对屈、宋的评价,大致从作品的艺术性着跟。后来,大诗人杜甫更称:“窃攀屈宋宜方驾”(《戏为六绝句》);“不必伊周地,皆登屈宋才”<《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等等。总之,对屈、宋是等量齐观的。 屈赋论著夥矣。现在,我们且从巫文化和性文化视角探研宋玉《高唐》、《神女》二赋。  相似文献   

10.
《大红袍》作者考辨陈麟德《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亦名《海公大红袍全传》,四卷七十一回,描写明代清官海瑞与权奸严嵩斗争的故事,其作者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辞海·大红袍》称:“清无名氏作。或题李春芳编,不可信。”宝文堂书店出版《海公大红袍全传·校点后记...  相似文献   

11.
《全宋诗》误收唐五代诗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宋诗》误收唐五代诗辨尹楚彬北京大学古文献所编纂的《全宋诗》,有误、有漏。本文兹就其误收唐五代同姓名诗人徐融、李山市、李中诗略作考辨。《全宋诗》卷四三一录徐融残诗:“淮船分蚁点,江市聚蝇声。”辑自“宋《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五润州”。按:此二句为南唐徐...  相似文献   

12.
《墨子》在古文《尚书》考辨中扮演重要角色,考辨者或据《墨子》以辨其伪,或据《墨子》以辨其真。对古文《尚书》真伪的考辨由来已久,但是直到清人才开始用《墨子》来考辨古文《尚书》的真伪。我们认为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二点:一,辨伪者运用的方法有区别;二,各个时代墨学发展的兴衰不同。  相似文献   

13.
<正> 刘勰在《文心·辨骚》中曾以屈、宋并称,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也说“窃攀屈、宋宜方驾”。可见,在前人的心目中,宋玉在辞赋史上的地位也是很高的。但是,在现代的一些文学史著作中,宋玉的地位却一落千丈了。而在有的戏剧中,宋玉竟成了“软骨头”和“小丑”。我并不认为屈、宋可以齐肩,仅就屈原是辞赋的开拓者,宋玉是继承者这一点来说,屈原就要高一个头。但是,宋玉在辞赋史上的功绩,也是不可没的。宋玉的过于被贬低,是由于人们对屈、宋的关系,对他们的作品的评价都存在抑扬失实之  相似文献   

14.
析疑辨讹潜心研求──评《蒲松龄生平著述考辨》王平杨海儒先生撰写的《蒲松龄生平著述考辨》(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考辩》)是蒲学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对于推动蒲学研究深入扎实地向前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考辨》的学术价值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  相似文献   

15.
<正> 《招魂》的作者和写讫时间,自古及今,共有四种解说:1、宋玉招屈原;2、屈原招楚怀王;3、屈原自招;4、《招魂》原文即是《国殇》(和《礼魂》),今本《招魂》是汉代辞赋家的赝作。本心而论,当以二、三说最为悖理,而第四说则颇能切中肯綮。但蹊跷的是,风靡现今楚辞学界的却是第二说,而不是第四说。个中原因,固与倡言第四说者未脱传统的注疏家篱樊,论证支离零碎,在微观上扭于篇目编次等枝节问题,在宏观  相似文献   

16.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待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这是一首著名的宋人七绝,但关于此诗作者,自宋以来便众说不一。本文对此作初步考辨。一、 郑文宝说。较早持此说者是北宋晚期的蔡居厚,其《蔡宽夫诗话》引此诗云:“尝有人客舍壁间见此诗,莫知谁作,或云郑兵部仲贤也。然集中无有。好事者或填入乐府。”味其语气,蔡居厚也不能完全确定此诗属郑文宝,然后世辑诗者多据之,如厉鹗《宋诗纪事》卷四、李调元《全五代诗》卷三十六、《全宋诗》郑文宝卷。宋诗选本亦多录此诗入郑文宝名下,如严长明《千首宋人绝句》、…  相似文献   

17.
《卷一·高帝纪上》至晋陵,与贼前锋将程捍、孙昙等战,一日破贼十二垒。(第4页,中华书局1972年1月版点校本,下同。)按:“程捍”,《宋书·孔觊传》作“程捍宗”,《南史·孔琳之传附孔觊传》则作“程宗”。《通鉴》卷一三一从《南史》,亦作“程宗”。...  相似文献   

18.
《文学遗产》1997年第3期载叶瑞汶《对苏轼佚文<叶氏宗谱序>的考证》一文(以下简称《考证》),作者称他于1992年春在浙江义乌农村看到《义乌南阳叶氏宗谱》,中有苏轼撰《叶氏宗谱序》与苏洵为翰林学士叶道卿遗像所作的《像赞》并附有原文影印件。《考证》经过考证断《序》与《赞》为苏轼、苏洵作,实际上却并未作认真的、扎实的考证,甚至连最基本的人事关系都弄错了,故作此文以辨之并就正于叶氏及方家。《考证》谓:“为了讨论问题方便,将苏轼父子的佚文公布如下,其中的分段、标点符号和括号,系作者所加”,然其断句、标点均有错…  相似文献   

19.
《辨骚》篇是《文心雕龙》一书中的重要篇章之一,在《文心》一书中所占的地位,即归属问题——归属于“文之枢纽”的总论还是归属于文体论——本来是很清楚的,刘勰曾在《序志》篇明确指出: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可是至今在评论界尚未有一致的意见。近年来,又提出了《辨骚》何以辨、辨什么的问题。本文主要试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文心雕龙》一书作为我国古代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理论专著,它建立了自己极其完备的理论体系,可谓体大思精之作。全书五十篇自成四个单元,各有其中心,而又丝丝入扣。《原道》至《辨骚》为“文之枢纽”,是全书的纲领;《明诗》至《书记》“乃论文叙笔”,是文体论;《神思》至《程器》“剖情析采”,是创作论和批评论,《序志》是全书的总结。《辨骚》一篇在全书处于“文之枢纽”的关键地位,与《原道》、《征圣》、《宗经》、《正纬》四篇相并列,构成全书的纲领,可见刘勰对以《离骚》为代表的骚体诗歌创作看得是何等的重要。《辨骚》篇也的的确确洋溢着刘勰对屈原,对以《离骚》为标志的骚体诗歌的无限赞美和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20.
鲁涛 《云梦学刊》2012,33(3):43-43
吴广平、史新林主编《徜徉宋玉城》一书,凡50万字,作为“安福临澧文化丛书”之一种,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于2011年11月出版。全书由“宋玉赋今译”、“先贤评宋玉”、“名家咏宋玉”、“宋玉新探索”、“宋玉与临澧”、“宋玉城怀古”、“宋玉城开发”七个部分组成.除辑录了历代著名学者和著名诗人对宋玉的评论和歌咏、收入了九位外地专家学者的宋玉研究论文外,其余文章均出自宋玉贬谪地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作者之手。此书较为集中地展示了,晦澧专家、学者研究宋玉的最新成果和临澧作家、诗人怀念宋玉的最新作品。众多学者从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图像学等角度对临澧宋玉城的性质与功能、宋玉与临澧的关系、宋玉城的开发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收集整理了几千年来流传于临澧县的有关宋玉民间传说故事,这些论文与故事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材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了解宋玉生平与作品的崭新窗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