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对《水浒传》中的“征方腊”,有一种相当普遍而且牢固的看法,即方腊是完全正义的一方。而宋江则完全是非正义的一方。十年浩劫中的“评《水浒》”运动,不必提及了。就是今天,我们有此同志也还是认为:宋江“征方腊”是“完全蜕变成了统治阶级镇压人民的工具”,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别动队”。等等。由此,不由不引起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回銮碑     
回銮碑座落在河南省濮阳县城内新华街(原名御井街)路西。一九六三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碑下部的文字剥蚀全没,仅上部有二十八个字还清晰可识。依此,可看出碑文字大如拳,秀丽流畅,系草书阴刻,额题:“契丹出境”。一九七九年对此碑进行了修葺复制,现碑高2.3、宽0.84、厚0.26。碑前有一水井。一七四二年(乾隆七年)于此立一碑上书正体“御井甘泉”四字。一九三六年,伪专员兼濮阳县县长丁树本也曾立碑将全诗重刻于上,并撰题记。今三碑紧依林立,并在碑外建楼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3.
方腊是个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这是毫无疑问的。方腊的出身问题,在六十年代以前也没有引起争议,一般都认为他是个“家有漆园”的中产之家,即中小地主。虽然《桂林方氏宗谱》早已为人们所知,但是,人们并不相信该宗谱所说的方腊是“佣人”的说法。然而,从七十年代以来,方腊出身雇农说盛行一时,很快成了似乎不容置疑的定论。为了弄清这个学术问题的是非,我想就有关的几个问题谈一点浅见,欢迎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正> 本期刊载的六幅照片,除王夫之画象外,均为首次发表。封二②是王夫之1652年(壬辰)为其父母武夷公、谭孺人合墓立的碑。碑文为:“永历六年岁次壬辰孟冬月吉旦。明显考徵君武夷王公、显妣王母谭氏孺人合墓。不孝男介之、夫之,孙攽、敞、敔,曾孙生祁泣血立。”其中“永历”纪年与“明”显考、显妣等用语,是先生矢志忠于明王朝的又一历史见证。此碑是衡山县马迹公社社员1973年修水利时发现,现存  相似文献   

5.
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历史上,我省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对内维护社会安定,保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对外抵御外部势力入侵的乡规民约,并有相应的一套制订和实施的形式。这种旧的乡规民约,有的叫寨规,有的叫乡规,有的叫“榔规”,有的叫“款约”,称谓各异。就其社会功能来说,有着习惯法的性质。它在少数民族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省少数民族除个别外,大都没有文字,这些旧乡规民约,少量的借用汉字刻写在石碑上保存下来。如贵定甘塘《乡规碑》(一八五零年立)、黎平高增《款碑》(一六七二年立)、剑河  相似文献   

6.
2005年1月22日,《新民 晚报》关于日本 人 在 安 徽 歙 县 为 我 民 族 败 类 王 直 修 墓立 碑 的 消 息 一 经 曝 光 , 立 即 引 起 了 举 国声 讨 :说 有 损 国 家 尊 严 、让 国 人 蒙 羞 的 有之 ,要 求 拆 墓 毁 碑 的 有 之 ,责 问 地 方 政 府的 有 之 , 谓 这 是 一 种 挑 衅 的 有 之 … … 似乎 此 举 真 得 成 了 “千 古 奇 事 ”— —日 本 —“友 人 ”和 安徽 地方 当 局太 离谱 了 。结果 ,墓 被两 位 大学 教师 给 砸了 。 其 实 ,国人 不 必为 此 大动 肝火 。王直的 千秋 功 罪历 史自 有 评说 。 要 …  相似文献   

7.
《陇右金石录》的作者张维在考释《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时说:“……碑文一再斥言西羌,而元昊上仁宗疏,自称:‘改大汉衣冠,制小蕃文字。’①碑中书西夏文者,即题为书番碑。是羌、番必各自为族类,而西夏不自承为羌也。至夏之称蕃,盖以唐时吐蕃据有涼、陇,自号大蕃,其余威或犹存于诸部族间,故因而仍之,以畏诸戎欤!”②这里提到的“羌”与“蕃”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唯“小蕃”一词的出现及其含义,应予探讨。  相似文献   

8.
吉林阿什哈达摩崖石刻,史志多有著录,中外学人迭有论列。但摩崖文聿迄今尚有阙疑,碑文诠释亦大相径庭。笔者近年几经考察,初获新见。兹将考订结果,披露如下: 补正的摩崖文字:第一碑阙文释读为“庙立”二字,题款释为“日甲兵李任记”六字。第二碑题款卅日应为廿日,下文残字,剥泐不清,似为“庚寅朔己酉立石”字样。总共补正摩崖文字十六个。  相似文献   

9.
兰州白塔山有古篆文“禹王碑”,原树于“禹王庙”。“文革”中,封存得以保护。今改树于白塔禅院,露天置放。因石质粗劣,保护失当,风剥雨烛,碑面文字缺损较多,游人至此,咸为叹惋。今不揣浅陋,聊为补释,以为助读。 兰之“禹王碑”为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三月十五日酒泉郡侯建劝(升庵)所摹刻。因“禹王碑”(又称“峋嵝碑”)原碑失传,所以传世者,皆拓自长沙岳麓书院之“禹王碑”,该碑为宋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何致字子一者,摹自衡山原碑。其后,传世渐广,浙江、山东、安徽、湖北、四川、云南、南京楼霞山、西安碑林等地,均有摹刻。兰碑摹刻自何处,侯氏之跋尾未作说明。  相似文献   

10.
《徽州社会科学》2007,(5):65-65
徽州石雕主要取材于青黑色的黟县青石,又名“黟山青水石”。“黟山清水石”被民间称之为世界两大“活石”之一。黄山古时曾被称作黟山,黟县始建于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故有“古黟”之称。  相似文献   

11.
黟县西递村是中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徽州文化中徽州古村落的人居聚落杰作。就在这片“桃花源里人家”座落之地,山川园地曾经到外有苎麻的种植生长,其域内人称“瑞霭桃源”的源头村曾经是“家家积麻纱”的黟县麻布手工纺织传统技艺留存地。由于“化纤”的风靡。塑料的普及,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苎麻”、“麻布”、“麻纱纺织”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中的方腊故事以历史上的方腊明教起义为原型。明教由摩尼教演变而来 ,这使《水浒传》很难摆脱摩尼教的影响。《水浒传》中虽没有提到摩尼教 ,但仍有迹可寻。作者对柴进参见方腊时的衣着和自我介绍的描写 ,体现了摩尼教的日月崇拜信仰 ,方腊在水中照见自己穿着天子的行头 ,则反映了民间秘密宗教对“水”的崇拜 ,而水崇拜又源于镜崇拜 .宋元明清时 ,秘密教派众多 ,它们虽各有自己的特点 ,但其教旨、信仰、仪轨、经卷、组织基础和活动方式等方面则大致相同。因此 ,民间秘密教派崇拜镜和水 ,除受中国本土道教影响外 ,也不能排除受了摩尼教日月崇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 1979年冬,贵县奇石公社发现道光20年8月立的《鼎建渡船碑记》后,进一步明确石达开的家世与社会地位。为太平天国史研究提供了又一分宝贵的实物例证。“渡船碑”有力地回答了几个重要问题: 一、石氏不是“当地土豪大姓,人口多。”奇石在清代叫北山下里,民国叫达开乡,壮族占百分九十多。因建达开水库搬迁,现有汉人约百分之一强。“渡船碑”捐钱题名五百多人,共二十四个姓,以廖、周、覃、韦较多,石家仅见四名。倡办善举的主事人,有“总理缘”,“主缘”“化缘”各若干人,石家无一人参与。按例,这些主事人一般是出地方豪绅负责。二、石家不是“当地多年绅富”。总捐钱额205,000文,题名按钱数多寡序列。最多者廖光华4,000文,陈朝霭3,000文,均为“总理  相似文献   

14.
康熙御碑亭位于孟庙第三进院东侧,建于清代。碑亭双重飞檐,碧瓦覆顶,彩绘斗拱,灰瓦立墙,四面为红色花棂门,建筑富丽华美。亭内放置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皇帝亲书“御制孟子庙碑”一幢。此碑为孟庙现存最大最完整之碑,高3.16米,宽1.42米,碑额浮雕泰山祥云,二龙戏珠,精湛逼真  相似文献   

15.
一、徽州得名的时代背景 北宋末年,徽宗、蔡京、童贯一伙贪得无厌,横征暴敛,赋役繁重,“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宣和二年十月初九(公元1120年11月1日),歙州人方腊率众在睦州青溪县万年乡帮源峒(今浙江淳安西北,另一说起义地点是在歙县七贤村)发动起义。起义迅速向周边地区蔓延。至宣和三年正月(公元1121年1、2月间),方腊起义军先后攻下六州五十二县,包括今浙江省全境和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  相似文献   

16.
晓珍 《西部观察》2002,(8):60-61
在谈到为什么在搬迁时给父亲立碑,曹先兵说:“这一走,不知什么时候才回来一次,为了不忘祖,立这个碑,给后人一个交待。”  相似文献   

17.
“韩碑”,指韩愈的《平淮西碑》。《韩碑》诗是李义山咏史诗中的名篇巨制。“谗之天子言其私”是诗中十分重要的一句,它不仅点明了推“韩碑”的原因,也表示了诗人对推碑一事的愤愤不平之情。但是,诸家注释这句话时,把“谗之天子”的谗者解释为李愬的妻子,唐安公主的女儿,或者为李愬部下的武士石孝忠,把推碑的根本原因说成是平叛功臣之间的功劳大小之争。这是不符合史实的。我们认为“谗者”应是牛党成员李逢吉、皇甫镈等,“韩碑”的树立和推翻、重撰文的实质是割据和反割据的路线之争。  相似文献   

18.
《徽州社会科学》2010,(8):22-25
黟县是一个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山区县,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为改变工业落后状况,补长工业短腿,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黟县从2005年11月和2006年7月分别启动实施五东殿新区和渔亭工业区开发建设,以全力发展园区经济作为强化工业支撑的突破口,推动黟县工业园区在走旅游区特色的新型工业发展之路,在“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相似文献   

19.
<正> 陵县县城城里有座古墓,墓前石碑高约二米,碑正文为“平原君基”四个大字,落款是:大清嘉庆十六年岁次辛未孟夏,知陵县事浙湖沈瑊重立。墓碑既为重立,则此前当有平原君墓之石碑立此;另外,七十年代陵县修环城河从墓前通过,地下出土有一雕石卧虎,据此推断古墓属真古墓,非后人假托。墓主是谁?部分志书如《长河志》、《陵县县志》推断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公子赵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赵胜“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东武城《史记》正义注  相似文献   

20.
“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古民居”中.有一幢名为“旧德邻屋”,它是晚清杰出的书画家、“黟山派”篆刻创始人黄士陵故居,虽然历经沧桑,但至今仍较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现已成为众多古民居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