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吴志菲 《老年人》2012,(5):22-23
"我深知新闻发言人的使命庄严,责任重大,压力重重。有人说它是高危岗位,根本不存在问不倒的发言人,我相信各位记者是同意这一判断的。"2012年3月2日下午,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赵启正幽默地说。多年来,赵启正以他的坦率和机智,树立了新闻发言人的形象,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尊敬。  相似文献   

2.
读了贵刊今年第六期《且说曲棍效应》不禁引起我一些感触。我是学新闻学的,而且上的是美国人办的燕京大学新闻系,故学了不少西方新闻学理论和历史。按照西方新闻学理论,既然是新闻,就要讲求个“新”字,而不能是旧闻。但在我国的报纸上常常见到“不久前”某地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不久前”就很难说是什么“尺寸”了,也许是几天,也许是几个月,甚至是几年?这还叫什么“新闻”呢? 不过,按照西方新闻学理论:“狗咬人不是新闻,只有人咬狗才是新闻”,这简直  相似文献   

3.
我是广州市创意无限广告公司的策划,工作之余最爱在网上看新闻。但说实话,2006年最让我震惊的新闻,不是一个普通的抄表电工年薪十几万元,而是加拿大一个叫凯尔的小伙子,用一枚红色的曲别针,先是和一对姐妹换了一支鱼形笔,然后用这支鱼形笔,和一位雕塑家换了一支小陶瓷挂件,之后他一路换下去,没多久,竟换来了一幢别墅的两年居住权!  相似文献   

4.
魁哥 《现代交际》2007,(9):24-24
搞电脑的都是痞子,坐电脑前面那都是在玩。——俺姥姥说曾经,我的生活是绚丽多彩的……有一天,我看到一条新闻:某某少年玩魔兽上瘾,从13楼跳下。于是我把魔兽删了……有一天,我看到一条新闻:某某少年在网吧打CS,用刀子把网友给爆了。于是我把CS删了……  相似文献   

5.
王旭明 《公关世界》2010,(10):34-36
他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新闻发言人之一;他认为“一个好的新闻发言人是稀有动物”,需要媒体“像保护熊猫一样保护他们”;5年时间,100多场新闻发布会,上千次记者采访,他有过得意也有过遗憾。他就是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在卸任之后,王旭明通过《为了公开——我当新闻发言人(前教育部发言人的“内幕”经历)》一书,讲述了他记忆最深的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6.
如果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年轻女人,她像关注化妆品一样关注新闻的话,那她就有些不寻常了。我无法确定这是一种怎样的不寻常,但是你也许可以想象得到,对女人来说,这是一个鲜明的特点。我就拥有这样一位朋友,我们都亲切地称她为"焦点访谈",进而又简称为"焦点"。她了解这个世界上每个地方所发生的大事小情。"焦点"认为,爱美就是爱生活,爱看新闻也是爱生活。新闻似乎是一个很男性化的东西,大部分的新闻由男人制造、被男人接收。而一个女人热衷于新闻的收听收看,就像一个女扮男装的美女一样,会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气质。对,就是这样,开头我所说的"不寻常"其实可以用"有气质"这个词来代替,我之所以一开始没有使用这个词,是因为它被人们用滥了。但是请你不要产生这样的误会:爱看新闻的女人一定缺少女人味。恰恰相反,"焦点"像所有时髦的女人一样热爱化妆品,同时她又像一个成熟的男人那样喜欢看新闻。我想说明的是,她的魅力正源于她对流行文化和新闻的同时热爱,如果她只爱新闻而不爱  相似文献   

7.
王旭明 《公关世界》2010,(11):35-37
他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新闻发言人之一;他认为“一个好的新闻发言人是稀有动物”,需要媒体“像保护熊猫一样保护他们”;5年时间,100多场新闻发布会,上千次记者采访,他有过得意也有过遗憾。他就是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在卸任之后,王旭明通过《为了公开——我当新闻发言人(前教育部发言人的“内幕”经历)》一书,讲述了他记忆最深的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8.
柳哲 《职业》2014,(10):17-17
随着现代传媒业的迅猛发展,报纸、电视台、网站等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新闻线人”也应运而生,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新的职业群体。我当兼职新闻线人要从一个故事说起。2003年,我在北大参与《青年时代》杂志的采编工作。有一位名叫“爱心女孩”的网友是个残疾女孩,来北京治病,请求我帮忙。她身残志坚、乐于助人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我忍不住打电话给媒体,希望报道一下她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我原是湖北某电视台临时工,主要负责执机。今年1月15日晚9时,重播一则新闻时,由于一时疏忽,我错放了前一天的新闻,为此,电视台领导将我辞退了。我于1997年到该电视台工作至今办辞退手续时我才知道,多年来电视台没有按规定帮我买社会保险。请问,我被辞退了还可以要求电视台为我补办社会保险吗?  相似文献   

10.
提笔写这篇文章时,我正忙于打点行装,准备与科技报道暂别一年。这三年中码字挺多,看过的风景也不少,印象最深的偏偏是两条“漏”了的新闻——  相似文献   

11.
我在国内本科念的是国际新闻,可能是由于转换专业的原因吧,在英国一年的学习时间是相当紧张的,完垒没有我想象中的轻松愉快。更重要的是,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我需要改变在国内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在国内读本科时,学习相对来说是轻松的。除了英语需要每天的积累以外,其他的课程通常只要在考试前几天突击一下,  相似文献   

12.
回首2008年,有这么几个人物我们不愿意提,但无法绕过。一个是西安电子科大宣传部部长强建周,此君因为一句“我要占领天涯”,一夜之间,从一个默默无为的处级干部,摇身成为热遍全国的网络红人。另一位就是深圳海事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林嘉祥,此君一句“我是交通部派来的,级别比你们市长高,你们算个屁”,把2008年的网络雷词推到了一个极致。与这二位有着相同表现的、动辄就把“我舅舅是某某局长、我叔叔是某某厅长”抬出来吓唬人的话,在2008年的新闻词典中,出现的频率并不低。  相似文献   

13.
境由心造     
境由心造□张彬彬那一年我18岁,在农村当知青。写的第一篇稿子,就幸运地变成了铅字,编辑邀我去报社。第一次去报社,心情既兴奋,又忐忑。在我幼稚的心目中,报社是极崇高神圣的所在,是新闻的集散地,那里的人很了不起,靠着一枝笔、一张纸、一架照相机,就将各种各...  相似文献   

14.
欧阳国 《职业》2011,(13):55-55
我刚进入电视台,老台长送给我一句话:"工作在新闻战线,要处处如履薄冰,事事如临深渊。"开始,我并不理解老台长的意思,或者对他的话不以为然。正在办理退休手续的老台长把自己的档案打开,他从里面拿出了一叠发黄的资料。他说,这是我干了一辈子新闻留下的21份检讨书。老台长语重心长地说,40多年了,  相似文献   

15.
写歌自娱     
退休以后,我转而写作歌词,纯粹是突发奇想。工作期间的五十年,我基本上是"写"过来的——先写教案,继而写新闻,业余写科普文章,都小有收获。退休后,赋闲在家,顺理成章是写科普文章和时评。但惯于挑战的我,忽然有了别样的想法:当今歌舞升平,写歌是热门。歌词既简单,又便于操作,我何不一试?说"简单",那是门外汉的轻狂。真正到了"门里",方知  相似文献   

16.
论语数字     
"他们的是‘快照’,我们的是‘精照’。"——11月26日上午,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帽月面图像。看到图像的南京天文台王思潮研究员如此评价。"在我看来,自主新闻发言人和媒体记者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我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名公务员,是公仆,而媒体背后是群众,是‘公’,是主人。作为仆人,怎么能说无可奉告呢?"——重庆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文天平说。  相似文献   

17.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 139师政治部宣传科新闻收音员。 1951年 7月,朝鲜停战谈判开始,我师进驻开城,执行保卫开城中立区和停战谈判代表团安全的任务,对外代号为“仁川部”。   这是一场特殊的战斗。名为和平谈判,实际上并不和平,谈谈打打,打打谈谈,是军事与外交交织着的斗争。当时,中外记者云集,因为我的工作与新闻沾点边,所以与国内来的记者交往较多,有时还借用他们的相机拍下了一些有意义的历史镜头。 “白旗”风波   1951年 6月,朝鲜战场经过五次战役的较量,我们取得了五战五捷的战果。敌人感到再打下…  相似文献   

18.
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的杨正泉所著《新闻背后的故事:我的亲历实勃(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一书,是他40多年来对新闻工作的回忆和记述。尤其是特殊年代里的一些特殊报道,鲜为人知。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19.
"我只是追求一种新闻报道的方式"城市生活:首先求证一下,《新周刊》把《传奇故事》评为最会讲故事的新闻节目,是不是说明这个节目形态还是新闻?从播出的内容看它更像一个个的故事,你们当初是如何定位的?金飞:从栏目主创来说,本身我理解是新闻节目。你把它理解成讲故事的新闻  相似文献   

20.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生活丰富多彩,也波澜起伏。我们是故事的读者,又是故事中的人物。当我们阅读"社会"这部书的时候,我们都会有兴趣点。不同的人阅读,都会有不同的兴趣点。10多年前,我是一本杂志的编辑。当时有一则新闻让人充满了联想,我也在杂志上编发了这条消息:新闻集团掌门人、68岁的默多克与不到31岁的邓文迪结婚了。当时候我的兴趣点是:邓文迪是如何攀上默多克的?传闻是这样说的:生于中国山东济南市的邓文迪,18岁时利用课余学英语的机会结识了一对美国人——切瑞夫妇。198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