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情绪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体验。因此,那些能够满足需要和要求的客观事物就会引起肯定的情绪;而那些不能满足需要和要求的客观事物就会引起否定的情绪。凡是能够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增强人的体力、精力和毅力,使人去积极进行活动的情绪叫做增力情绪。例如愉快、英勇的情绪体验。凡是能够降低人的活动能力,削弱人的体力、精力和毅力的情绪,叫做减力情绪。例如灰心、颓废  相似文献   

2.
最近几年,在鲁迅研究中,出现了一个鲁迅与个人主义的关系问题。有人说,鲁迅是个人主义者,有人说,鲁迅不是个人主义者,但这正是他的“人格弱点”。为了把鲁迅和个人主义联系起来,有的人竞说鲁迅写杂文“首先是为了吃饭”,即为了有个“谋生的手段”。鲁迅是人,为了活命,他也要“吃饭”,也要“谋生”,因而发表文章也要拿稿费。但是,他写什么和怎样写,却不是由“吃饭”和“谋生”决定的,而是由革命斗争的需要决定的。例如,1932年,内山完造曾邀请鲁迅到日本小住,并说他可以以写作来维持生活,鲁迅回信说:“早先我虽很想去日本小住,但现在感到不妥,决定还是作罢为好。第一,现在离开中国,什么情况都无从了解,结果也就不能写作了。第二,既是为了生活而写作,就必定会变成‘新闻记者’那样,无论从那一方面都没有好处。……依我看,日本还不是可以讲实话的地方,一不小心,说不定还会连累你们。再说,倘若为了生活而去  相似文献   

3.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概括了日本学校学习至今存在着三大弊端:一是“把学习当‘坐’学来组织的”,认为学习只需要脑神经细胞的活动,而不需要借助任何媒介就可完成。在认识上和实践上把学习与物、与人、与工具等媒介分离开来。二是一直把学习看作是仅由个体单独完成的行为。没有认识到,“学习是需要通过和他人的交流才能实现的,它必须要通过社会性的、合作的共同体的活动来进行”的。三是没有认识到学习是在表现学习、与同伴共享学习的过程中,对其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活动。学校只重现“获得”这一方面,即学得规定的知识和技能,而一直轻视“表现”“共享”“反思”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在“十七年”革命历史叙事中,革命叙事与情爱叙事呈现出一种暧昧的纠缠关系。一方面,革命叙事压抑了情爱叙事,情爱叙事打上了政治烙印,情爱叙事始终处于屈从地位并最终被革命话语“收编”,从而保证革命叙事以一种绝对的“显主体”地位来完成对革命历史审美图景的描绘。另一方面,革命叙事借助情爱叙事完成对宏大主题的书写,革命话语也承担了最私密的爱情话语的信息载体的功能,在革命话语夹缝中生存的情爱话语完成了对革命强势话语的借用,使得情爱叙事始终以一种“潜主题”的身份完成了对革命话语的辅助书写。为了保证完成对革命宏大叙事书写的目标,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干预和控制情爱叙事的“流向”,所以在“十七年”的革命历史叙事中,革命的爱情必须以服从于革命需要的叙事模式出现才能获得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只有在忠诚、勇敢和对革命充满乐观的前提下才能获得合法的位置。”为了叙事安全,作家们对爱情的“时间”、“质量”和“主体”上都做了精心的叙述安排,他们大多采用“女方主动,英雄克制”、“三角恋爱走向”两种叙述策略完成对爱情安全、合法、完整的描述。新革命历史小说在爱情表达和“三角恋爱走向”上都胜利了完成了对“十七年”革命历史叙事的突围和改写,爱情不再需要穿上政...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出现并非始于资本主义社会。自从人作为社会的人而存在。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群体活动。有了对组织、指挥、协调行动的需要。马克思曾经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马恩全集》23卷,367页)从这段话可以看到,指挥、协凋这一类管理活动是:“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的需要。社会劳动说到底就是共同劳动,因而从根本上说来,管理活动、管理现象的产生是由共同劳动所  相似文献   

6.
提高学报质量是多因素的系统工程,在诸多因素中,提高编辑人员的职业心理素质,具有决定性意义。职业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职业的心理素质都是由职业任务决定的,素质是人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需具备的品格和能力。为了使编辑“在精神方面更健康”,以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和改革对编辑职业提出的要求,他们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有以下各方面:  相似文献   

7.
“求”的哲学价值论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是人为满足一定需要而进行的价值活动。它有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形式,有生活和实践的行为形式。它有主体性、自觉能动性、系统性、辩证性和内容的丰富多样性等一般特性和求利、求真、求善、求美、求自由等一般性目标。“求”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人的价值活动。这是由它的根本矛盾决定的,由主客体价值关系的重要性决定的,由它的各形式的实质决定的,由它的一般目标的价值本性决定的。“求”的哲学价值论本质表明它在哲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一、如何界定求什么是求?如何界定求?现有的方法主要有二,一是分散解释法,二是局部界定法…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以爱情为基础的关系,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而“在阶级社会中,不论在哪一种场合下,婚姻都是由双方阶级地位来决定的.” 作为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自有文学以来,就以当时能有的文学形式反映这“两性之间的爱情” 问题,而这些作品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关系.  相似文献   

9.
民主社会主义是西方社会党、社会民主党与工党思想体系的总称,是第二国际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即社会民主主义的继续和发展,是国际共运史发展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否定。社会民主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概念,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早期工人运动。由“民主主义”加“社会”一词作为前缀而构成。被用于表明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在政治、社会改革方面的主张与成就。这些人大都是对工人抱同情态度的民主共和主义者,即活动于1848年革命中的赖德律—洛兰和司徒卢威等人,他们自称为社会民主主义者以示同旧民主主义的区别。旧民主主义是指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地向前发展的,社会进步不仅表现在社会的渐变过程中,而且更主要地体现在社会突变过程中也即社会革命之中.社会革命是在危机这一历史“拐点”上由历史主体——人能动地实现的.但不同的人基于对危机本质把握的不同,他们对危机在观念上和实践上的超越也就不同.而不同的超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对近几年提出的“投资经济学”(或称“投资学”,下同),要不要设立,是不是一门独立的经济科学,其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体系结构怎样排列,经济理论界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分歧较大,笔者想就此谈点看法。一建立“投资经济学”是由投资活动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的,是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需要。 1、投资活动本身的特殊性投资作为一种资产购置行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是社会再生产(包括物质产品再生产和精神产品再生产)活动的先导。因为无论是物质产品的生产,还是精神产品的生产,都离不开必要的人、财、物等生产要素,而这些生产要素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是以商品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2.
人的情绪 ,是指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一般来说 ,符合、满足人的需要的客观事物 ,会使人产生满意、愉快、喜爱等的情绪体验 ;反之 ,就会使人产生不满意、不愉快、憎恨、忧愁等情绪体验。情绪通常有喜、怒、哀、惧等表现形式。“喜”也即快乐 ,指人盼望的目的达到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怒”即愤怒 ,指由于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或愿望不能达到 ,并一再受到妨碍情况下产生的不良情绪 ;特别是在所遇到的挫折是不合理的或被人恶意地造成挫折时 ,人最容易产生愤怒。“哀”指悲哀 ,指人所…  相似文献   

13.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任何革命,只要是真正的革命,归根到底都是阶级变动。”在研究任何一次革命运动时,都必须分析它是哪个阶级的革命,都必须从经济关系上找终极原因,“指出哪些阶级的利益,哪些当前的主要利益决定着各政党的本质和他们的政策的本质”。研究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就是要说明这场革命代表哪个阶  相似文献   

14.
需要在实践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其中最基本的是以下三种作用:需要是实践开始的驱动力,是推动人积极地实践的内在动机,是通向实践目标的决定环节。实际上这些基本作用是内在地交织和渗透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综合发挥作用的。而且任何需要在实践中的作用都具有社会历史性,都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而社会历史条件本身则是由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地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断地产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动着社会实践活动的进步,如此地循环往复,人的需要在实践中的作用就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都离不开理论作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不是改造客观世界,而是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也离不开理论作指导。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①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实践对于理论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6.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作者把观察生活的过程通过感受和思考的形式反映出来就形成了作文,因此作文的过程就是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的过程。感受和思考必须存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感受是由客观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的反映,它往往通过眼、耳、鼻、舌等感官对客观事物获得的印象并进行充分的感悟和认识,从而洞悉客观事物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感受可从一景一物、一人一事引发,并且引起内心某种情感波澜,从而产生某种类似的生活感慨,表达某种思想意趣,渗透个人浓重的主观意识。思考即把发现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通过理性判断所产生的一种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7.
文人士大夫的艺术活动从本质上说,应该是“业余”的,是传统的带有人格修养自我完善的一种载体,所以也是“自娱”的。民间艺术活动中相同一部分是职业艺术家所为,从社会画师到说书艺人、戏剧班子,他们的艺术活动本身就是谋生的手段,所以他们的一切艺术活动为“娱人”而出售的对象总是要使他们在创作活动中体现自己的“生活价值观念”,当然也就在艺术活动中反映出一种审美的意趣倾向。在文人士大夫审美观念中往往认为是“粗俗”的东西,却反而会被他们奉为神往的目标。由于中国历史上文盲充斥,“高雅”的文人艺术及其审美价值观念远不及后者对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深度。  相似文献   

18.
(一)封建社会上行阶段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反封建的:“有反革命的暴力,就必然会有革命的暴力来反对它。没有革命的暴力,就不可能消灭反革命的暴力。剥削阶叛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就是一种反革命的暴力,就是代表剥削阶级实行镇压的特别力量”(红旗杂志编辑部“列宁主义万岁”)。这是一条颠撲不破的马列主义真理,封建社会当然不能例外。从它一建立起,就是一个地主、贵族和皇帝这些少数人剥削和压迫农民阶级多数人的社会。地主和农民是完全对立的两个阶级,他们的矛盾是对抗性的,是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的最基本昀最主要的矛盾,它决定和制约了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当这一矛盾趋于尖锐化的时候,就诉诸于革命的暴力——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  相似文献   

19.
责任是管理活动中的一种重要机制,也是社会认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它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对入的认识构成凝聚,强化和引导作用。也就是说责任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一种轨迹。在此,本文将对人的认识活和的集中性责任轨迹进行分析。一、集中性责任轨迹的含义所谓责任集中,是指特定的责任由特定的人来承担,责任内容明确。在现实生活动中,某些单位出现了革题和失误,在追查责任时,最后追查到是“党委集中讨论过的”,由党委来负责,但实际上党委是由具体人组成的,而对具体人来说,由于大家都负责任,结果实事上准都不负责任。这种现象就不…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思想的发展,在中国共产党“二大”前后,经历了一个曲折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他既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平民主义”思想,努力探索中国革命的新的民主主义道路;又希求在不改变军阀反动统治情况下作某些政治改良,并在胡适等人提倡“好政府主义”的“政治主张”上签了字,迎合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对这件事应该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一向认为,英雄人物的可贵之处,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正确对待错误。一个人的思想发展,和任何客观事物的发展一样,决不会是直线前进的。我们研究历史人物、包括我们党的一些领袖人物,如果不去揭示他们思想发展的这一客观规律,就必然走上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因此,我们对李大钊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问题,不应隐讳;而应去研究它,分析它产生的原因,指出他是如何在斗争中认识与纠正错误,从而得出关于李大钊思想及其发展的全面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