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天下财赋仰给于江南,而江南财赋全资水利,因此水利之于明王朝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和现实性.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明代水利撰述呈现出突出发展的态势.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明代水利撰述具有数量多、注重实用、批判性强等特点.而这些特点的出现又和明代社会现实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2.
赵敏 《南京社会科学》2004,(Z1):217-221
水的利害问题十分严重地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生态水利的建设和发展十分必要.研究生态水利问题,必须以保障21世纪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需求为依据,注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工程规律、管理特点的综合集成.本文从生态水利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以及生态水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出发,着重从生态环境学、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角度提出研究生态水利建设与发展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3.
4.
清末宁夏中卫七星渠的重修,为后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贫穷落后,地广人稀,气候恶劣的条件之下兴修农田水利,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七星渠的兴修与管理程式,凝聚着官民的智慧,闪烁着一定的民主之光。它是清末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水利兴修的一个样板。即使在今天,它仍不失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一个范本。  相似文献   

5.
顺直水利委员会的会址位于天津,它旨在测绘顺直全省河道、制定治本计划,该会虽因“中外合办”颇受非议,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海河水政的统筹。1928年9月,华北水利委员会正式在津成立,它由顺直水利委员会改组而来,隶属于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纯属“自办”;辖区由原“顺直”扩大为“华北”,“华北水利区”的范畴逐渐明晰,即黄河以北注入渤海之各河湖流域。在走向“自办”的过程中,河北省政府与国民政府因治权产生纠纷,多次协商后省府取消对华北水利委员会的限制,承认其对水利的统筹作用,并与之合作,华北水利由此得到一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涛 《中文信息》2013,(5):23-23
随着近几年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利事业也在不断地发展之中,我国在水利事业方面投入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中,因此,如何提高和改善对水利事业的财务管理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水利事业的特点,如何加强水利事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冯江峰 《兰州学刊》2008,(10):132-134
文章通过对特定时期特定地区农田水利关系的分析,试图指出在发展农业、发展水利的过程中,要注意各个地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方式。作者选取了明清时期的陕北作为切入点,回顾了这一时期陕北农业发展的历程及其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导致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黄河水患频繁等问题。同时介绍了该时期陕北水利事业的发展进程。最后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水法》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第一部水法诞生于1988年。它把我国的水利事业引向了依法管理的阶段,与其他水法规、规章相结合,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和防洪确定为水法的主要领域,奠定了中国水利法规体系的基本构架。但基于还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规定的法律责任较轻,执法力度不够,并且它的有些规定不适应水资源保护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体法的实施。2002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是我国的现行水法。现行水法对1988年颁布的水法作了积极的修改,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全面体现了我国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9.
近来,我国北方气候条件在不断恶化:沙尘暴弥漫天空,黄河断流、淮河断航,江河污染严重,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土地日益沙化,缺水的地区不断扩大,水荒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北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而每当夏季汛期来临之际,又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固河堤、兴修水坝,把大量的、宝贵的洪水排入大海。这种一面大声疾呼水荒、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地排洪放水的矛盾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开这对似乎荒唐的人类对水的爱恨情结?本文想对这些问题提一点看法。一、是需求问题还是供给问题?对于水荒、旱情、草木不兴和风沙狂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水利投融资机制的历史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水利投融资机制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演变,对不同时期农村水利投融资机制形成的历史背景、原因、特点、作用、优点与不足进行详细分析,力图总结出各时期农村水利投融资机制的历史使命、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局限性,对不同时期农村水利投融资机制的绩效和问题进行详尽的剖析,并提出"十二五"农村水利投融资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理论上讲 ,对某一行业实施反垄断措施 ,必须具备两个前提 :一是该行业具有垄断的市场结构 (即市场垄断性 ) ;二是垄断者有垄断行为。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 ,是以提供公共产品为主的基础产业 ,水利系统最主要的任务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涉水的公共产品 ,如防洪减灾、抗旱、水污染防治、水资源的配置与保护、生态建设等 ,水利行业主要特征是公益性 ,非营利性 ,整个水利体现的是巨大的社会效益。由于水利提供的这些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 ,所以 ,水利系统不是垄断行业。对水利实施反垄断是没有道理的 ,水利不仅现在是 ,而且今后仍然是一个需要国家扶持、加大投入的弱质行业  相似文献   

12.
西部是我国水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经过多年开发,西部水利建设成就很大,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西部水利在开发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今后,应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开发西部水力资源。  相似文献   

13.
以水工程为依托发展水利风景旅游区,已经成为实践治水新理念的一个切入点。建设并管理好好水利风景区,发展水利风景区的意义,以及处理好水利生态景区、风景旅游区建设与水利工程主体功能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4.
潘清 《殷都学刊》2004,(4):39-45
综观有明一代 ,围绕太湖流域的水利凋敝 ,从治理下游排淤、综合整治塘浦圩田、修筑海塘等几方面入手 ,开始了有声有色的水利过程。在治理过程中 ,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有力组织 ,太湖流域的水利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工程技术方面也取得了进步。但是 ,由于具体工程承担者的主观意图 ,导致某些工程的最后结果不尽如人意 ,未能彻底改变宋代以来的太湖流域水利积弊。也给后世留下了值得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王建革  袁慧 《浙江社会科学》2020,(12):145-155+161
明清时期黄淮运的水环境变化使洪泽湖的湖底淤高,黄河河身抬高。为保证运河的畅通和黄河治理,官方培筑高堰以蓄清刷黄。随着黄河河身的进一步淤高,全黄入湖的增加,整个形势不再有早期的以清刷黄的生态治理模式的运行。这种变化促使官方不得不使水流控制点集中于山盱五坝区域,在此形成新的控制点。此处下泄水流的增加,使入江通道畅通并使里下河地区的水灾加重。这一切的环境变化,在形成水灾的同时,也促进行苏北地区的圩田体系和垛田体系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薛显林 《云梦学刊》2006,27(4):54-57
目前国内水资源形势不容乐观。要缓解这一局面,就要顺应时代趋势,从依法治水的角度寻求出路,既要吸取西方先进的治水经验,更应重视以往的制度经验,民国时期水利立法理念对于今天依法治水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聂武钢 《南方论刊》2007,(11):28-29
有失偏颇的河流观,导致我国向来只重视治水治河,注重筑坝防洪发电或是调水满足人的需要,却对取水或调水时如何保证河流健康认识不够,导致我国河流保护的基本原则尚未建立,相关制度和措施没有明确,大多数河流也逐渐失去了健康。尊重调整对象本身的规律,是法律法规体系立法过程中应遵循的起码原则,我们对河流等自然界要素的认识正在经历从浅到深的过程,所以,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从无到有并不断完善,以保证我国生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相似文献   

18.
搞好移民对口支援工作,应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对口支援"双赢"长效机制,改善和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硬环境,强化三峡人力资源开发,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强受援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9.
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保障。五代北宋前期太湖地区的水利灌溉活动与气候变化存在高度相关性,此外,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水利工程负责人对于当地情况的了解程度、地方利益矛盾、水利政策的侧重点、农田水利规划的合理性等都成为这个时段影响太湖地区水利灌溉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西州在唐朝统治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围绕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最主要因素--水利,形成了一个由地方官府、民众、基层水利管理人员三者组成的水利利益圈,为维护各自的利益,各方围绕水利建设和灌溉管理进行活动.水利圈中各力量的活动不仅形成了相互间的互动和沟通,而且,西州基层水利管理人员向社会更广泛的阶层延伸和由乡官向乡役的转变,实际上也成为后来唐宋社会转型的一个草创雏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