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明确了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目标和总要求。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依托的大多数资源分布于农村,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民俗文化等为主要内容,是集农业生产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具有发展潜力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拉动内需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我国农民素质偏低,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中对新型农民的要求,提出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训策略,一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二是积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三是提高农民经营管理水平,四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论现代农业建设与新型农民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农业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建设的成败。只有全面系统地加强新型农民培养,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素质,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和企业管理能力,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现代农业建设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4.
关于加快建设新型农民队伍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必须扎实抓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必须继续抓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推广工作;必须扎实抓好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工作;必须继续深化农业中高等教育改革,积极实施农民教育工程;必须建立健全并落实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责任制。  相似文献   

5.
2005年的金秋十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好似冲锋的号角,在祁门大地上掀起了建设美好家园的滚滚浪潮。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提高农民素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杰 《理论界》2009,(2):50-51
高素质的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但现实农民素质的低水平又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一大制约因素.本文从分析提高农民素质的原因出发,探讨提高农民素质的途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改革30年--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30年.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际,以探索农业现代化的历程为线索,认真总结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深入分析中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对于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目标,农村将迎来新的更大的转机和发展,农村治安形势和一些深层次矛盾也将逐渐突出,给新时期农村公安工作乃至社会稳定带来许多新的冲击和挑战。公安机关必须主动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新任务,准确定位,找准工作重心,超前谋划,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提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全力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作为经济欠发达的粤西山区信宜,应如何正确理解和明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从本地实际出发,明确新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然而,随着物质生活领域的变革,当代农民的思想道德状况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并呈现出新的显著特征。促使当前农民思想道德状况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加强对农民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引导。而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正确把握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2)着力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3)努力营造健康高尚的思想道德环境;(4)切实加强思想道德“硬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12.
朱育英 《南方论刊》2006,(12):12-14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时期,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升华和发展,是解放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重大举措。实施新农村建设,对信宜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重要发展机遇。信宜地处粤西山区,是典型的农业大市。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目前,先后获得了全国农林牧渔总产量百强市、全国水果百强市、全国农村初级电气化市、全国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在农村。可以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2005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笔者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谈谈个人的一些肤浅看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但如何解决农村人才的短缺和富余劳动力的问题,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高素质的人才。长期…  相似文献   

14.
关于农民、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同春芬 《人文杂志》2004,(3):170-174
中国不仅以农业大国著称于世 ,而且也以农民大国著称于世 ,农民数量大、素质低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巨大制约因素 ,这就决定了中国农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在我国现代化中的特殊地位。它们不仅构成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而且成为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本文从社会学角度 ,论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重视“三农”问题 ,实现三个转变 ,即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农村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5.
谢双明 《理论界》2007,4(2):38-4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始终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我国制定国民经济“二五”、“三五”计划时,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至少在1982年、1983年和1984年的三个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1号文件都有基本相同的提法。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的一贯主张。党的十六大以后,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矛盾条件下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已变成国家战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了创造性的崭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新农村建设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的新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和农村发展的三农问题,成为近年来中国政府和中国理论界关注的重点和焦点问题。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仍然面临许多新问题及发展困境。为了推动和加强农村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充分发挥综合学科优势,2009年12月4日,吉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并围绕农村改革与发展问题举办了主题为马克思农村发展理论与新农村建设的跨学科学术论坛,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学科领域对农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展开科研攻关和专题研究。本刊选取论坛上具有代表性的4篇文章,撷其精要登载,以期对农村发展理论与新农村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潘本 《南方论刊》2006,(12):15-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针对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要求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对于电白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我认为首要任务就是要发展生产。这是因为,农村面貌的改善,归根到底要靠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地方的农村面貌变化比较大,农民享受比较多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善,主要在于他们用发达的二、三产业所产生的利润,以工建农、以工补农,从而改善了农…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一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国内外局势发生了空前剧烈的变化 ,要在新的形势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化的狭义理解 ,主要指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世界市场的一体化、国际金融的一体化等等。广义的全球化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体化 ,指人类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  相似文献   

19.
20.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的总目标,是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正确理解和把握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特殊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