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老年人健康自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谷琳  乔晓春 《人口学刊》2006,9(6):25-29
健康自评是研究对象对自身健康的主观感受,是调查中经常运用的变量。健康自评能够反映健康状态的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因此健康自评可以作为评价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采用2002年全国老年调查数据,做不同老年人群体的健康自评的差异性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影响因素。旨在回答我国老年人健康自评的影响因素,对老年人自身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依据。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健康自评有积极的影响,身体的健康和健康自评有很强的相关性,老年人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健康自评影响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的自评健康数据对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城乡和地区差异、婚姻状况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老年人口总体健康状况较好,男性老年人健康状况好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变差;城镇老年人健康状况好于农村老年人,各省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差异很大,东部地区老年人健康状况普遍较好,而中西部大多数地区健康老年人的比例相对较低;健康老年人大部分在经济上是独立的,不健康的老年人大部分要依靠家庭成员供养。  相似文献   

3.
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2011年北京大学全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为依托,以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为理论分析框架,引入童年医疗状况和父母是否健在变量,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包括健康自评状况、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索自然属性、社会经济结构特征、生活习惯、患病或损伤状况、心理状况以及童年医疗状况和父母是否健在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基本符合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童年医疗状况对其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影响,母亲健在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三次高龄老人调查数据分析,描述了高龄老人健康自评及其变化,初步分析了部分人口、社会、健康变量对高龄老人健康自评的影响。研究结论是:高龄老人的健康自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变化与实际健康状况的变化呈现出较大的一致性;老年人健康自我评价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并不是完全主观的判断。高龄老人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个人特征对健康自评有影响,但不如健康相关变量那么关键。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健康自我评价下降。  相似文献   

5.
高龄老人健康自评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相关调查数据,对高龄老人健康自评状况进行了总结和比较:高龄老人的健康自评状况总体上较好;男性高龄老人的健康自评好于女性;有文化程度的高龄老人群体的健康自评好于无文化程度群体;结过婚的高龄老人群体在健康自评上好于未结过婚的群体。  相似文献   

6.
高龄老人的自评完好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应用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纵向调查数据考察高龄老人的自评完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高龄老人自评完好的总体水平较高,80岁组老人的积极的自评要高于90岁和100岁组老人,消极的自评低于90岁和100岁组老人,但各年龄组之间的均值水平差异不大。多元回归模型的研究显示,控制其他影响变量后,年龄对积极的自评有显著影响,对消极的自评没有显著的影响;认知能力、日常活动的参与程度、生理功能以及自评健康都是影响自评完好的关键变量。相比而言,女性和农村高龄老人的消极的自评程度高。  相似文献   

7.
高龄老人自评健康与死亡风险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运用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追踪研究1998-2002年的数据,将自评健康作为随时间变化的变量,对年龄范围在80-105岁的高龄老人考察自评健康与死亡风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基期社会人口特征、日常活动的参与程度、生理功能以及患慢性病数量后,自评健康显著预测高龄老人的死亡风险。日常活动的参与程度和生理功能只解释了它部分的预测作用。进一步的分性别分析表明,自评健康与死亡风险的关系在性别间差异非常小。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珍珍  陈琳 《南方人口》2010,25(4):10-17
农民工的健康状况对其个人生活、就业状况和整个中国的经济增长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8年6—7月对江苏和浙江农民工的调查数据,采用自评健康水平来测度农民工的健康状况,并对影响农民工健康状况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的自评健康水平好于女性,初中、高中组的健康状况好于大专及以上组,家庭负担系数越大、日工作时间越长的农民工健康状况越差,一线工人的健康状况比技术人员要差,不同城市的农民工健康状况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描述分析了2015年广东老年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的特点以及5年的主要变化.广东老年人口总体健康状况较好,绝大多数老年人具有生活自理能力,自评健康为主,健康与基本健康的差距缩小;男性健康状况好于女性,性别差异缩小;高龄老人自评健康的减幅趋稳、 生活不能自理的增幅较大.城市老人健康状况总体显著好于乡村、 而且性别、 年龄差异小于乡村.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地区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珠江三角洲与其他区域之间.  相似文献   

10.
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关于浙江和甘肃两省的预调查数据,估计居民健康存量状况和健康冲击对劳动工作时间的影响。研究采用三种健康状况指标:自评健康状况、四种常见慢性病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其中自评健康状况还使用了15岁之前的健康状况做工具变量估计。基于Tob it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只要健康状况不是太差,劳动者一般不会选择完全退出劳动力市场,健康状况较差的劳动者会适当减少工作时间。慢性病中,只有关节类的疾病对劳动时间的影响显著,其他疾病对劳动时间没有显著影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强的人工作时间明显要长。健康冲击会显著减少劳动者的工作时间,进而减少收入。尽管男性和女性在工作小时上存在很大差异,但是估计结果显示健康存量状况和健康冲击对工作小时的影响不存在很大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年龄组差异的角度分析了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客观健康状况等变量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并非随着年龄增长呈现出下降趋势。其次,接受代际支持和给予代际支持都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三,对于不同年龄组来说,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产生的效果既有共同点也存在着差异。相似之处在于充足的经济支持对65-74岁、75-84岁和85岁及以上这三个年龄组老人的心理健康都是有利的。然而,更突出的是这三个年龄组之间的相异点:对于65-74岁这一组别而言,老人与子女之间的经济交换最为频繁。这种经济上的互惠提升了老人的积极情绪、抑制了消极情绪的产生。就75-84岁的老年人来说,子女在日常照料的作用表现的十分显著。和子女共同居住、在生病时由子女照料的老人表现出更少的消极情绪。至于8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得到充足的情感支持对于提升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更为显著;最先和子女分享想法的老人有着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就现实状况来看,当父母逐渐衰老,作为子女,应当更加关注对父母的日常照护和情感关怀。尤其是对于这些高龄老人,他们对子女的情感态度更为敏感;子女提供的充足的情感支持对其心理健康有着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周国伟 《南方人口》2008,23(1):51-58
本文利用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数据对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评价指标的群体差异作出详细的分析。分析表明中国老年人整体对自身的健康评价状况不容乐观。比较而言,女性老年人比男性老年人更倾向于报告较低的生活自理能力。从城乡差别来看,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要高于镇、更高于农村老年人。本次调查的数据表明,西部地区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比例较高,对老年照料的服务需求的挑战更大。  相似文献   

13.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well-being of single mothers in Japan is related to coresidence with other adults. Using data from a representative survey of households headed by single mothers, we examine two measure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perceived economic circumstances and self-rated health. One-fourth of the single mothers surveyed were coresiding with another adult(s) and it is clear that these women fa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ir non-coresiding counterparts on both measures of well-being. Net of several theoretically relevant sociodemographic, family, and employment characteristics, single mothers living with others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likely to report somewhat difficult/difficult economic circumstances or fair/poor health. Efforts to account for potential endogeneity between well-being and living arrangements suggested that self-rated health, but not subjective economic well-being, is related to selection into coresidence. Single mothers in fair/poor health appear more likely to coreside with others and, accounting for this selection, intergenerational coresidence appears to be very beneficial for self-rated health.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processes of stratification in Japan in light of the limited public income support available to single mothers.  相似文献   

14.

We examine the demographic, socio-economic and socio-cultural factors that underlie solo-living at mid-adult ages. Both individual and community level factors are analysed.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longitudinal panel data of the Canadian Survey of Labour and Income Dynamics in 1996–2001, 1999–2004, 2002–2008 and 2005–2010, and census data at the Census District level for 1996, 2001 and 2006. A two-level discrete-time survival model is used within a 6 year observational window for each panel. The analysis starts with persons aged 35–59 who were living alone at the outset of a given panel and follows their departure from this status over the following 6 years. For both men and women, the older respondents, those who have been living solo for a longer time, those who are not in the labour force, and those living in apartments, are more likely to continue living alone. Women are more likely to keep their initial one person household status compared to men in general. In particular, women with medium education (non-university post-secondary certification) are more likely to continue living alone, while for men it is those unemployed who are more likely to remain in the solo-living status. Moreover, persons with lower health status are more likely to continue living by themselves, in comparison to those with excellent health status.

  相似文献   

15.
16.
赵梦晗  杨凡 《人口学刊》2020,42(2):41-53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讨老年的定义和标准,但很少有研究直观地描述和分析老年人对自身进入老年的年龄标准的看法以及其主观年龄的差异。本研究使用2014年至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的三期数据,比较分析不同队列在不同实际年龄(日历年龄)下认定的自身进入老年的年龄标准的变化以及不同实际年龄老年人的主观年龄的差异。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受访者自我认定的老年的年龄标准平均为70岁,远高于社会上通常认定的60岁或65岁的标准;主观年龄和主观外表年龄平均在68岁左右,低于受访者的平均实际年龄(71岁),超过六成的受访者的主观年龄与主观外表年龄比实际年龄“更年轻”。进一步的统计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健康状况越好、与子女同住、有广泛的朋友支持网络以及更愿意参与村居委会投票的老年人所认定的自己进入老年的年龄标准也更高。更多的社区娱乐场所或设施和室外活动场地也能显著地提高受访者认定的进入老年的年龄标准。更高的受教育程度以及更好的健康状况是促使老年人的主观年龄和主观外表年龄小于实际年龄的重要因素。本文直观地描述了不同实际年龄的老年人所认定的自身进入老年的年龄标准以及其主观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差异,为与年龄相关的老龄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城镇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动因分析,是合理开发和管理老年人力资源的前提.基于代际支持的传导作用,研究发现,具有较高社会保障水平、健康状况较好和学历较高的城镇老年人选择退而不休更倾向于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足够的家庭养老支持对他们积极发挥余热的动机有正向推动作用;而健康状况较差和学历较低的城镇老年人,由于家庭养老支持不足、其付出与获得的家庭资源不对等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保障"外溢"等压力,更可能以获得收入为动机选择退而不休,进而导致其发展权利受损.因此,有差别地开发和管理老年人力资源、谨慎制定并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对实现积极、健康的老龄化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This monograph presents data from a nationwide survey of social indicators of living conditions in Ireland. This survey was part of a European Community (EC)-harmonised survey of subjective social indicators carried out in eight EC countries. The survey, the first of two, focussed on people's perceptions of their health, health services, housing, neighbourhood and life in general. Extensive analysis is made of the demographic determinants of a wide range of subjective measures of well-being in all of these life domains. Examination is also made of the predictors of global measures of well-being. Data are presented for Ireland and multi-nation comparative data are also presented throughout.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ocial indicators.  相似文献   

19.
张立龙  韩润霖 《人口学刊》2020,42(3):102-112
文章基于2008年、2011年、2014年北京大学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追踪调查的死亡数据对中国老年人临终地点、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居住在城镇、年龄较小、社会经济地位高、拥有医疗保险、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更可能"临终于医院";临终照护者为配偶、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更可能"临终在家"。从变化趋势看,中国老年人"临终于医院"的比例有所上升,但仍以"临终在家"为主。研究认为其主要原因为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城镇化发展背景下中国大多数老年人依然生活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如村卫生室)的发展增强了其临终医疗服务能力。在亲人的关心和注视下离开,在自己的家中接受临终关怀是多数老年人的临终心愿,也是临终的最佳选择。基于此,文章建议在中国老年人临终地点仍以"临终在家"为主的背景下,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临终医疗服务能力,支持"家庭照护+上门医疗服务"的居家临终照护模式,这不仅能够满足多数老年人"临终在家"的意愿,减轻临终老年人的家庭经济负担,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终于医院"所带来的医院床位资源紧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