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亚区域合作的明显滞后已是不争的事实,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东亚国家尚未实现民族间真正的和解,无疑构成其深层要素。因而,探索实现这一和解的途径也就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而战后中日文化交流的基本性格、特征及其所发挥的特殊功能,对我们寻求上述路径有一定的启鉴和认识意义。本文主要梳理和考察了战后至中日邦交恢复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状况及其性格、特征;另外还对中日韩三国间存在的相关历史认识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对于如何实现东亚民族间的真正和解,尝试从文化方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王小红 《唐都学刊》2002,18(2):96-100
西方对东亚崛起在“现代意义”上的理论关注 ,最初起始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 ,而且主要是从文化和种族的角度去加以关注的。继日本之后 ,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也迅速崛起 ,这就客观上促进了东亚文化解释理论的发展。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 :“现代儒家”文化理论 ,庸俗儒家主义理论 ,东亚现代化“情感模式”理论 ,亚洲价值论等。文化解释理论研究者认为 ,文化因素已成为东亚崛起和发展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3.
I. The Crisis of Nepotistic CapitalismThe fuse which ignited the 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 was the successof certain international money manipulators in engineering a massivedepreciation in the baht - the Thai currency. Like the plague, the crisisspread to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the area one by one. Thesuperficial cause of the crisis wa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peculation, butthe true root of the problem was the unique system integrating politicsand economics that had developed in…  相似文献   

4.
东亚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有许多 ,模式危机只是其中之一 ,而且就东亚模式本身来说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应当区别对待 ,并划分为失败和成功的模式进行分析 ,以便最终找到适合东亚各国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未来的东亚是和平发展的安全共同体,还是强权挤压的破碎地带?本论文认为,东亚在冷战结束后虽然出现了许多变化,但是军事、政治仍然是地区安全的主要动力。强权对地区安全的“覆盖”,使得地区安全的自主性未充分释放,地区安全机制未能发展出来。军备动力可能带动并引发一系列的地区安全问题。而东亚军事安全问题必须通过一种非权力现实主义的途径来超越。  相似文献   

6.
邵颖萍 《社会》2013,33(3):184-203
全球化的故事并非文化的同质化。麦当劳在东亚城市的推进过程中,更多的是“文化定制”的结果--麦当劳所传递的不是完全同质化的美国文化,而是美式文化内核与地方文化生境碰撞而产生的特殊的全球地方化经验,其在东亚这个特定的文化场域内遵循着一整套的行动逻辑。地方文化虽然在成长,但总体上被全球文化所裹挟并吞噬。需要关注的是,麦当劳极具技巧地引导地方在参与“文化浅层定制”的过程中,逐步由“文化自觉”转变为“文化不自觉”。要启发地方由“文化不自觉”回归到“文化再自觉”,必须反思以乡村为主体的“文化自觉”类型本身在全球城市化背景下表达的有效性和代表性,城市和城市人的文化自觉应被予以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莫翔 《太平洋学报》2011,19(6):31-41
东亚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外部力量对东亚既有秩序的冲击、以及东亚内部对外部冲击的反应。日本与美国在东亚的扩张和渗透、对东亚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和变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东亚国际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美日两国的东亚政策经历了从妥协走向冲突的过程。导致美日冲突的实质是两条不同的国家发展路线之争,是原则之争,这是美日之所以走向战争的根本原因。1945年之后的日本东亚政策的惟一重大变化是手段的变化,从军事手段转变成经济手段。美国在东亚秩序中扮演强权的角色一直未变,正是由此之故,开放地区主义成为了东亚秩序建构的必然特征。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9,(5):102-106
庆典仪式作为某种文化空间塑造物,为社会创造了文化领域的公共产品。和风、韩韵与中华魂,作为东亚传统庆典景观的形象表述,反映了三个民族的审美取向、文化自尊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愿景。在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的时代,善于运用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越发凸显。通过对比东亚地区大型公共庆典个案——日本三大祭、韩国宗庙祭礼与中国公祭黄帝陵大典,分析三国对历史文化的演绎经验,提出以节庆文化为载体,软实力为内核,从而培育中华魂凝聚力与感召力。  相似文献   

9.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促使东亚各国认识到它们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害关系 ,从而促进了以“东盟 +中日韩”为地理范围的东亚合作。金融危机后的新现实、东亚国家自主性的提升、“1 0 + 3”领导人会议所提供的政治支持 ,都推动了东亚合作。但是 ,东亚合作的“可持续性”主要取决于其经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东亚合作的区域主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东亚经济危机揭开了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序幕,ASEAN+3框架下的金融合作极大地推动了区域合作的进程.在经济危机面前,以区域主义替代华盛顿共识下的全球标准,谋划建立地区安全体系是东亚区域合作的实质.东北亚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次区域,这一地区内部各国间积极的经济、人员交流为推进地区合作创造了条件,但是同时也存在很多障碍.只有通过民间的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达成次区域合作,才能使东亚最终走向一体化.  相似文献   

11.
12.
多边机制与东亚安全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冷战后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中 ,多边安全机制的迅速发展既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也是一个亮点 ,它为地区安全秩序提供了一种具有吸引力的模式。本文分析了多边安全机制在东亚地区发展的基本条件、取得的成果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认为 ,尽管从总体上说 ,东亚地区的多边安全机制是初步和脆弱的 ,但它符合全球化的内在逻辑 ,用长远的观点来看是具有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13.
东亚与南亚因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而形成了两个极不对称的经济区域,目前两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比较薄弱。主要原因是双方目前并不属于相同的区域经济体系,两地区间缺乏向心力和关联产业,区域间经济联系的规模受到南亚经济能力的约束。东亚"西扩"是解决上述问题的趋势路径,其内涵是以东亚向南亚的产业转移为纽带,将拟建的东亚独立区域市场与南亚的工业化启动进程联结起来,实现世界经济中这两个高增长地区的结构性连接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姜淼 《社科纵横》2007,22(1):109-110
文化哲学作为研究人的文化何以存在的智慧,它通过从哲学的总体层面上对各种文化现象、文化规律和文化本质进行深入分析,为人们理解世界和探寻人生价值提供一种反思路径。对文化哲学当代凸现的理论分析为解决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提供了独特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工业东亚新现代性模式的出现,改变了原有西方现代性模式独统天下的局面。美国波士顿儒家学者杜维明通过亲身体悟东西方文化各自的独到特质,试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对经过创造性转化的新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性关系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与深度审视。  相似文献   

16.
“麦当劳理论”(Golden Arches Theory)是近年来流行于西方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的理论之一。它认为有“麦当劳”网络的国家之间不会发生战争,因为中产阶级的发展足以 支持起“麦当劳”网络。在政治上主导国家前途的中产阶级宁愿排队等着买汉堡包而非排队 等着登记征兵打仗,他们更关注生活的安宁与财富的增长,而不是去追求国家对外的霸权。 因此,富裕民主的国家之间不会发生战争。本文从该理论出发,认为东亚地区在走向全球化 的进程中,较西欧地区更为艰难。而麦当劳理论为中国以及日本和韩国思考东亚的和平外 交和安全环境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立德树人”与“以文化人”之间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以及大学“立德树人”的价值理想与实践效果之间的鸿沟,都需要对大学“立德树人”进行文化省思,需要以文化“观”教育,以教育文化“读”教育现象,以文化逻辑解读教育价值.以是观之,当代大学教育存在“虚无的”教学文化、“自在的”课程文化和“钝化的”教师文化等问题,应建构“充盈的”教学文化、“自觉的”课程文化、“激扬的”教师文化,以为“立德树人”创设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examines social policy reforms in East Asia and whether the welfare states in the region became more inclusive in terms of social protection while maintaining their developmental credentials. It draws on findings from the United N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UNRISD) project on social policy in East Asia, covering China,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China, Japan, Malaysia, the Republic of Korea, Singapore, Taiwan Province of China, and Thailand. It shows that East Asian economies responded differently to the crisis in terms of welfare reform. While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maintained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selective developmental welfare state, Korea, Taiwan, and, to a lesser extent, Thailand implemented social policy reforms toward a more inclusive one. Despite such different responses, policy changes are explained by the proposition of the developmental welfare state: the instrumentality of social polic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alization of policy changes through democratization (or the lack of it).  相似文献   

19.
徐长文 《创新》2007,1(1):12-16
10+3,即东盟加中国、日本、韩国,是东亚地区最富活力和潜力的合作机制,集聚了东亚区域合作的主要力量。几年来,经过东亚国家的共同努力,东亚的区域经济合作已经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展望未来,实现东亚经济一体化,建立东亚共同体将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1月,胡锦涛主席在亚太峰会上阐述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得到众多国家的理解和支持。2007年2月,胡锦涛主席出访非洲八国,又一次身体力行宣传中国的和谐世界理论,在非洲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引起巨大反响。事实已经证明,在国际政治形势因“文明冲突论”和霸权主义而目趋动荡不安的背景下,我国适时且明确地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对动员国际社会尤其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克服危机、谋求稳定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并业已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构建和谐世界将成为我国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重大理论贡献与实践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