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私人性与公共性--公共权力的两重属性及其归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从私人性和公共性角度来分析公共权力的属性,并探讨公共权力的合法归宿。本文认为公共权力的私人性是公共权力的主体依赖性特征,它具有不断占有社会资源的倾向,这一倾向容易造成对他人的支配,成为控制性权力,给社会造成严重后果。本文分析了公共权力公共性的本质,并提出应该以公共性为价值目标用行动权等概念来重新解释和构建公共权力。  相似文献   

2.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思想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其对公共领域的设想太具有普遍主义的色彩。麦卡锡通过对哈贝马斯道德和价值的二元区分,对他公共性和私人性的区分进行了批评。但是,哈贝马斯依然坚持公共性的普遍主义的属性,这是由于哈贝马斯犯了其所批评的意识哲学的错误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林广瑞  于玲 《学术交流》2005,20(9):90-93
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改变了私人性而具有了“社会性”。产权社会化一是指在静态上,产权改变原有的专有性、不可分性、集中性、封闭性、凝滞性,具有了可分性、分散性、开放性、流动性等特征,可以由更多社会成员拥有或行使;二是从动态上讲,指产权的私人性向社会性转变的趋势和过程。生产社会化决定产权社会化,产权社会化反作用于生产社会化,二者之间实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行演进。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将国家视为公共性与阶级性辩证统一的国家。在公共权力的归属问题这一内生动力的推动下,公共性与阶级性这对矛盾不断发生转化,通过对自身的两次否定,实现了公共性的真正复归,使二者之间呈现出公共性—阶级性—公共性的螺旋形上升轨迹,契合了国家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发展阶段。考察国家公共性与阶级性的转化过程,特别是考察二者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关系,有助于认清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正确认识和履行国家职能、澄清国家治理中的误区,也有利于持续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真理的公共性和人民性是历史唯物主义题中当然之义.但我们首先看到,传统哲学真理观本质上是让真理和公共性、人民性相互疏离--一个疏高于另一个,或者一个疏离于另两个.无论如何,从真理的知识论视野到政治哲学视野都彻头彻尾地归依于"意见"与真理、哲人与人民的抽象对立.可以表明,公共性和人民性之相互牵连的关系也是正确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真理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高红  魏平平 《太平洋学报》2010,18(12):52-60
通过对有关"公共领域"与"公共性"解说的梳理,笔者认为公共性产生逻辑强调的是人们经公共领域内的商谈、辩论和协商等交流和互动的形式产生公共性。而公共性生产逻辑关注的是产生特定公共性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公共场域的结构性特征。由于公共性总有一种与自身相背离的潜在危机,因此,笔者沿着这两条线索考察了公共性的产生和生产过程,并进一步探讨了中国语境下公共性生产的路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7.
余华 《浙江学刊》2015,(2):135-139
追求为着"人的解放"的真实公共性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根本旨趣。马克思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出发,从人类历史生存实践的深层根源,揭示了人本质上是类存在物,公共性是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方式,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即是人类实践公共性累积的成果,也是人类公共性发展的根本内涵与指向。与近现代政治思想家不同,马克思、恩格斯突破了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认为国家(广义的政府)并不必然代表"公共性",国家虽然是应社会公共性的要求而产生的,具有名义上的"公共性",但在存在阶级对立的社会,国家的"公共性"是"虚假的",其实质上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只有"消灭"阶级和国家,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才能达致体现真实公共性的"人类化社会"。  相似文献   

8.
公共行政的公共性问题是行政哲学研究的基础性课题,而对这一概念的解析则是探究这一课题所必不可缺的理论工作。对"公共性"的考察给公共行政"公共性"的概念建构带来了重要启示:行政的"公共性"是一个历史流动性的概念,对其界定既需要描述性的考察与解析,也需要规范性的建构与诠释。从历史描述来看,公共行政"公共性"经历了管理行政时期的"形式公共性"向服务行政时期的"实质公共性"的演变;从规范建构来讲,公共行政"公共性"实质上是公共行政对公共利益的追求,可以将其在形而上层面定义为一种基于公共利益至上原则的价值标准,在形而下层面可以看作是行政主体对公民现实利益与权利的极力维护。当前,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背景下探讨"公共性"的概念,是对服务行政的性质和特征进行理论规划的必要步骤。  相似文献   

9.
公共性:从精神世界到社会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性是公共生活的永恒话题,是公共生活的根本属性。形而上的公共性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约束力的公共精神。形而下的公共性表现为公共权力对公共利益的有效维护。作为抽象的公共精神的公共性必须还原现实的公共生活,通过公共利益体现其在公共领域中的价值。作为公共生活空间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既存在差异又存在着潜移默化的融合趋势,公共性也因而受到威胁,缓解公共性危机需要借助文化的力量和社会资本的积累,形成对公共利益的更广泛的共识,达成行动的一致,进而使公共性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日本在自民党主导的"55年体制"下形成了官民对立型公共性,即官制型公共性和与此形式相抗衡的市民运动型公共性。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55年体制"的崩溃及新自由主义改革的逐步展开,官制型公共性开始弱化,志愿型公共性取代市民运动型公共性并得到了发展,由此形成过渡融合性公共性。2009年,日本民主党政权提出"新公共性",强调政府与以NPO部门为核心的民间主体基于对等、独立与自治的原则共同承担公共性之实践,致力于构建市民参与型社会,由此开启"新公共性"时代。  相似文献   

11.
孙悦 《学术交流》2002,(2):53-55
公共财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国家财政管理模式,其与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财政和发达国家的公共需求财政有本质区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体系要正确处理好借鉴与吸收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突出财政体制的公共性,并全面推进法制化原则。  相似文献   

12.
谢平 《阅江学刊》2023,(3):99-108+174-175
乡村振兴面临着突出的公共性困境,表现为公共性再生产不足、碎片化和离散化,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是破解乡村公共性困境的根本良策。乡村治理共同体这一概念既包含了合作和共识两个治理基本元素,也蕴含了形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实践过程蕴含着三重解释逻辑:利用双向嵌入型重构价值取向、依靠政治势能促成权力聚合、通过互动交往形塑治理关系。为优化乡村治理共同体,应当注重彰显公共精神的价值追求、完善党建引领的权力关系、优化效能导向的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13.
以责任视阈诠释政府公共性问题是政府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时代使命。政府公共性受到市场经济物化逻辑的现实场域干扰,不时显现出经济人理性的局域困惑而走向其本寓精神的悖论,其深刻的理论背景在于现代社会理性精神搁浅于形而上学化的思辨理性的事实。政府对公共性责任的践履意味着对尊重差异和协商对话的公共领域的完善,意味着责任政府基本价值理念的公共性确证。进一步对政府公共性的责任解读进行再解读,思考市场经济条件下最终能驾驭资本的民主建设与国家机器重构问题,以便对深化政府公共性问题的探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农业的特殊公共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社科纵横》2010,25(1):24-26
公共性是公共利益和团体共同利益的表达。在国家权威运行的制度下,公共性的实现要依赖于政府的选择和认可。承认农业的公共性和我国农业公共性的特殊性,才能制定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正确政策。农业的特殊公共性是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5.
政府理财的观念即政府财政理念 ,其理财的模式即财政模式 ,财政模式只不过是财政理念指导下的具体的财政运行机制与财政制度的选择 ,理性的政府应该选择最能够体现其财政公共性特征的那种财政运行模式。本文认为 ,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是重要的 ,但比这更重要的 ,是确立财政公共性的价值理念 ,并使其成为政府理财过程中的根本追求。这是因为 ,财政公共性特征的客观存在并不等于一国政府现实中的财政运作就必然能体现出公共性的特征。财政本身所具有的公共性特征要真正能够在财政运行中得以充分体现 ,主要还取决于该政府是否将其作为一种公共行政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充分体现在政府预算等制度性安排上。本文从财政公共性缘起于公共需要开始 ,指出公共财政的本质特征就是公共性 ,进而指出要真正体现财政公共性 ,必须引入法制化的财政管理模式。以往混乱的财政分配体系 ,非法制化的政府预算方法 ,缺乏全方位以法制权监督之下的强有力的财政管理模式 ,所有这些问题改变的根本症结在于政府确立财政公共性的根本价值理念与公共精神的追求 ,并真正地体现在公共财政框架的运行中  相似文献   

16.
公共领域的异化:哈贝马斯视域中的"公共性"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对于公共性的关注,是基于近现代的社会背景提出并加以讨论的。从批判功能上说,它被称之为“公共性”;从存在空间上而言,应为“公共领域”(即政治公共领域),它处于私人领域与公共权力领域之间。“公共性”观念不仅具有解释性功能,而且具有批判性功能。由于私人领域的扩展或公共权力领域的膨胀,因而存在这样的发展趋势:公共性过多,公共领域忽视并削弱甚或侵占了私人的权利;公共性过少,公共领域当中秘密日益增多,批评的公共性失去了其原则力量。也就是说,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相互渗透导致社会国家化、国家社会化同时发生,因而公共性处于危机之中。其中,哈贝马斯最为忧虑的便是社会的国家化,因为它将致使公共性原则及其批判功能不断消解致使公共领域异化,真正的公共领域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8,(3):41-44
邓小平政府公共性思想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根本导向,以改善人民生活为基本目标,以供给公共服务为重点内容的科学理论。邓小平实现政府公共性的路径主要包括完善政府公共性的实践载体,重构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现代政府;优化政府公共性的实践媒介,重塑以公共服务为重点的政府职能;培育政府公共性的实践主体,打造以服务人民为宗旨的公仆队伍;厘定政府公共性的实践客体,建立聚焦民生改善的公共服务体制;重视政府公共性的实践效能,建立以人民满意为导向的问责机制。邓小平实现政府公共性的路径体系对今天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公共利益的实现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朱莉涛 《探求》2011,(5):58-63
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进民生福祉,是公共政策公共性的价值旨归。当下由于政府的自利行为、强势利益集团的操控、公民参与制度不健全、政策信息的失真与梗阻等因素,导致公共政策公共性的衰减。应从寻求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加强公共政策的法制化建设、完善行政责任追究机制等方面,遏制已初现端倪的公共政策公共性流失危机。  相似文献   

19.
董敬畏 《社科纵横》2012,(1):114-115,130
学界探讨仪式多关注仪式本身及其功能,对于仪式蕴涵的公共性却鲜有关注。文章通过考察一个村落的丧葬仪式过程,认为仪式不仅具有仪式本身的功能,更有公共性生产的空间与场所的功能。通过仪式过程,村民共意和村落公共性也得以再生产。  相似文献   

20.
许谦 《日本研究》1999,(2):34-37
公企业与私营企业不同。它不仅企业性,而且还具有“公共性”。政府根据其政治和经济的需要,决定公企业的“公共性”强弱。“公共性”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公企业的规制力度上。这种规制影响了公企业的经营效率。本文以日本国铁为例,论述了“公共性”对公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