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观、新闻源与新闻眼,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经常谈论的话题,经常碰到的术语。新闻观属于宏观新闻学的范围,新闻源属于微观新闻学的体系,前者是有明显主观思维活动的思想态势,后者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客观事实,而新闻眼则是介于宏观新闻学与微观新闻学之问的新闻发现、新闻智慧、新闻技能。三者本来属于不同的新闻界面,但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实践中,三者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构成了新闻作品产生过程三环相扣的现象。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记者、编辑来说,有着重要的认识意识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技术和数据新闻正在对传统新闻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而社会化媒体的快速发展也要求传统新闻做出改变。大数据技术和数据新闻正在改变新闻工作者对信息的获取方式,可视化新闻则对新闻传播的手段提出新的方式。如何快速应对并平衡信息的爆炸,是当代新闻从业者急需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贾静波 《兰州学刊》2003,(5):195-195
做为新闻人都知道 ,新闻真实性至少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个是具体的真实 ,一个是整体的真实。对于一个记者来说 ,采写一个新闻保证具体的真实是一个常识 ,对于一个媒体来说 ,保证整体的真实则是一种追求和责任。那么 ,如何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呢 ?首先 ,要认识到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 ,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人群众 ,加强调查研究 ;报实情 ,讲真话 ,不得弄虚作假 ,不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事实。美国前总统约翰逊 ,乘坐了一架加拿大政府的飞机。美国一家通讯社便立刻报道说 :约翰逊是第一位乘坐外国飞…  相似文献   

4.
新闻发现力是衡量新闻采编人员能力的试金石,一名新闻工作者有没有新闻发现力,关键看他能不能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发现新闻线索、挖掘新闻素材、捕捉新闻价值、提炼新闻主题,满足新老读者的信息需求。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找答案:一、从个性化上找定位彰显个性是媒体竞争的核心。任何一家媒体,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自己的鲜明个性。而媒体个性化的形成则以新闻采编人员的个性化为基础,取决于采编人员能不能向受众提供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个性的新闻作品。应该说,这与许多因素有关,但归根到底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新闻发现力。…  相似文献   

5.
何龙 《兰州学刊》2003,(5):200-200
以迅速及时、直接简洁地反映事件客观实际的社会新闻 ,以其低视角、亲近感、近距离在以市民为阅读对象的都市类报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传统定义的社会新闻多是以批判或揭露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为报道对象 ,如坑蒙拐骗、小偷小摸、违章出轨、色情凶杀等。这样的报道若占据较多的新闻版面 ,势必会造成人们对社会秩序稳定的怀疑 ,近而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公信度。以满足市民各方面需求为主的都市类报纸 ,以其定位的平民化 ,拉近了新闻与读者的距离。正是这种平民化 ,才使社会新闻格外受到读者的欢迎。原有对社会新闻的概括 ,是反映…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新闻写作中主题的选择与深化问题,认为新闻主题的选择具有鲜明的倾向性,而深化新闻主题则是记者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新闻资源从广义而言,包括新闻政策资源、人才资源、市场资源、广告资源,而新闻信息资源则是新闻资源中最核心的资源,能否合理地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最广泛的新闻信息资源决定了一张报纸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的大小.为了更好地开发新闻信息资源,本文提出了如下几个原则:导向原则、受众原则、差异化原则、适度原则.并扼要地概括了新闻资源开发的几种主要办法。  相似文献   

8.
论新闻与文学的互斥性和互补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记者群中,对如何处理新闻与文学的关系,历来颇有争议。有的人认为新闻既然归属于文学的旗帜下,理当文辞闪烁,不拘一格;有的则认为新闻是只需要注重实际内容,即传递信息,而有别于文学,用不着“使花枪”。 新闻作品应该如何处理新闻与文学的关系呢?本文认为,新闻作品不能简单的从文学的角度来评判它的优劣,因为新闻相对于文学来说,存在着个性与共性,即它们之间具有的互斥性和互补性。 一、新闻与文学的互斥性 新闻是随着近代新闻事业的出现而逐渐从文学体裁中分离出来并日臻完善、发展起来的。在古代社会,新闻传播和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9.
肖朝利 《兰州学刊》2003,(5):205-205
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 ,尤其是在新闻媒体向市场化进程中 ,社会新闻迎来“黄金时代” ,社会新闻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巨大变化 ,社会新闻不再局限于生活小事、奇闻异事 ,更注重突出反映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社会事件 ,报道范围更广 ,深度更深 ,题材更丰富 ,形式更多彩。一些好的社会新闻题材 ,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 ,现在的读者已不满足于获悉简单的社会新闻事实 ,而希望能全方位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及相关背景事件 ,必须在其他方面深入挖掘 ,从新闻事件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等多个角度和层面切入 ,挖掘出既具有本地特色又不同常…  相似文献   

10.
新闻改革与新闻价值观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价值观是人们通过新闻实践所反映出的价值评价的观念形态。现阶段中国新闻传播的价值观念集中体现了转型时期社会急剧变动的特点。在实践层面上.大陆新闻传播格局已打破旧格局、旧观念,但新的秩序尚未最后确立和成熟。综观80年代以来中国新闻改革所走过的历程,它折射出新闻价值观的短变过程.新闻价值观在新与旧、中与西、封闭与开放之间寻找历史支点。作为评估新闻价值的经验主义标尺.中国的新闻价值观在开放改革的背景下从一元逐渐走向多元。目前,新闻价值观的多元取向就其社会效用而言,正、负面影响同时存在。多元的但必须是完整和谐的价值体系才有利于整合社会、调控社会,而理性的传播者与传播市场的有序性是新闻与社会良性互动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这个命题似乎有些矛盾,既然叫娱乐新闻,为何又会有"去新闻化"之说?近年来,中国的娱乐新闻日益发达,从学术角度上来看,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严肃的硬新闻,甚至与一些新闻教材上通常提到的软新闻也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12.
新闻的商品性与有偿新闻不能混为一谈.新闻产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性是新闻的本质属性.因此,在新闻事业的运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经济规律.而有偿新闻则是权钱交易,是一种新闻腐败现象,因此在新闻事业运行过程中,要以法的形式坚决予以杜绝.  相似文献   

13.
社会新闻作为报纸的重要新闻,在当今中国的报纸版面中,已与时政新闻、经济新闻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社会新闻版面也就作为一个名牌版面纳入报纸的整体架构,成为报纸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编好社会新闻版,就不仅是一个编辑技巧问题,而且是一个编辑意识问题了。本文试从社会新闻编辑要有强烈的新闻意识作粗浅探讨,求教于新闻同行。  相似文献   

14.
新闻真实性的意义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君喜 《社会科学》2007,(6):93-101
"真实性"是新闻传播理论中的"元命题",作为新闻理论的基础性核心范畴,对其"意义"构成层面的研究亟需加强。新闻真实性的核心是对新闻的"意义真实"的认识,意义真实包括现实性、可能性、解释性,意义真实应从原初意义、媒介意义、受众意义的"意义共享"层面来探求,而共享意义则涉及到新闻价值和权力的构成关系,所以,新闻的真实性意义实际上反映了价值和权力的博弈。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与文学表现风格不同。一般来说,新闻是新鲜客观的事实表达,而文学则是主观想象的任意驰骋。  相似文献   

16.
陈明德 《理论界》2003,(5):106-107
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监督不力。究其原因:一是尚未实现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化、制度化;二是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的不当干预和阻挠。目前,在加快新闻立法的同时,应大力转变一些领导干部对新闻舆论监督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黄蓉  滕朋 《船山学刊》2007,(2):200-202
从受众的角度分析,方言并不是方言新闻的核心;方言新闻并没有将民生新闻的内在属性延续并发展;方言新闻强化区域认同的同时弱化了城市发展必须的城市认同。由此本文认为,对于电视传播者和电视受众而言,方言节目存在是必要的,而方言新闻节目的限制也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文化活动都需要情感参与,新闻传播活动亦然,许多优秀的新闻作品,都倾注了记者浓郁的感情,以此感染受众,引起共鸣。情感在新闻中的表现,主要以直抒胸臆和借景融情方式。新闻中情感的开拓,重在精心选材、描绘细节、遣词造句几个方面。而新闻中情感的提炼,在于作者在表现新闻时有缘而发,努力达到“物我一体”境地。  相似文献   

19.
把新闻学、传播学研究与心理学挂钩,是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一个本土小传统。但这种研究思路的缺陷也显而易见:一是容易形成两层皮现象,即用心理学的原理生硬地解释新闻、传播现象;二是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实践支撑和实践指导意义。中外新闻史证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会催生读者新的新闻需求;而这种新的需求,则会催生新的新闻报道的方式和理论。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一个新的概念——社会心理新闻。而为论述它存在的合理性,本文还提出心理事实这一概念。所谓心理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积累了一定时段的心理事实的报道。从新闻心理到心理新闻,不只是一种词序的变化,还体现出一种完全不同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0.
数字时代的媒体生态重塑了新闻生产的时间结构,新闻生产节奏的加速引发了新闻人速度膜拜等异化问题。21世纪初诞生的"民族志新闻"突破传统新闻模式,在故事理想与时间哲学间进行协商实践。其采用沉浸式故事策略,在时间盈亏中评估"行动线",在主客位转换中寻找故事饱和的时间引爆点。"民族志新闻"把故事深描和文化阐释结合起来,拓展边缘故事世界,在心灵警觉中拓展时间道德意义,不但对传统新闻生产有所启示,在数字时代更有价值建构意义,并带来新闻"时新性"的哲学思考。结合中国语境,"减速记者"可以在灵活时空模型中寻找附加价值,媒体组织用时间结构化策略再筑专业之壁,而"民族志新闻"的应用有利于探索应对数字时代叙述危机的特色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